【吴钩】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爱旅游

时下正值春夏之际,天气已暖,又未到酷热时节,万物复苏,百花盛放,正是出门旅游、玩乐的好时节。宋朝人跟我们一样热爱旅行,寄情于山水的士大夫自不待言,寻常百姓也满怀趁时出游的兴致。

【陈有勇】孔子的文化使命感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全面生动地呈现了孔子的思想。阅读《论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孔子身上的文化使命感。孔子有“从周”情结,推崇周文化。他认为,周朝的礼仪制度在借鉴夏商二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灿烂光辉。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文化,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开创了影响中国最为深远的儒学。

【李闫如玉】王安石咏史诗评价历史事件的独特风格

王安石的咏史诗中,不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历史上著名事件的诗作。这类诗作无论是从评价的角度、思考的高度还是议论的深度来看,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价值。

【谭绍江】“大德必受命”:《中庸》的本体论承诺

“大德必受命”是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这一命题涉及儒家思想的终极承诺问题,既关乎儒家思想在理论上的逻辑完整性,更关乎其在实践中的价值效用问题。借用西方现代哲学家奎因的说法,“大德必受命”正是儒家思想的本体论承诺。

【王博】从王夫之的学思观看古今之辨

学与思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儒家传统的致知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学”与“思”均是人获取“德性之知”以成德及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从先秦至明清,儒家学人对“学”“思”及其关系均多有阐发。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明言:“致知之道有二,曰学曰思……二者不可偏废,必相资以为功。”他在深刻继承旧有···

【韩洋】身心之仁与儒家的“体”育观

传统儒家思想主张一切认知活动都有其身体基础,而身体深受社会文化价值所渗透,“身心一体”概念正是构成儒家身体哲学的重要支柱,儒家因此强调心性对肢体行为的节控作用。受其身体观影响,儒家认为“体”不只是形体的存在,故而强调一种身心的修养;“育”不仅是传授的过程,更是一种德性的培养。由此,先秦儒家在身体训练中注重心的主导作···

【陈国龙 鄢化志】闵子骞孝行的文学流传

在传统孝文化中,始见于敦煌遗书,由元代郭居敬编定的“二十四孝”,是极为流行的孝道典型。今天看来,其中涌泉、卧冰、哭竹、尝粪、恣蚊的迷信或自虐,局限都颇明显,郭巨埋儿的愚孝更遭到宋代林同与明人方孝孺、林俊、戴君恩、何塘、李默、李世雄、刁包,清人李光地、袁枚、洪亮吉直至“五四”时期鲁迅等人的质疑抨击。而民间影响最大的···

【李宗桂】不再误读董仲舒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特别是思想家们既有政治批判的传统、精神独立的传统,也有政治合作的传统。此外,还有文化保守的传统、文化变革的传统。而政治合作的传统、文化保守的传统以及文化变革的传统要实现,要由思想方案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力量和具体现实,就必须得到政治家的理解和支持,双方协同,方能完成。

【韩星】和合五教,促进大同

在历史上,儒家对道教、佛教经过宋明新儒家的整合,实现了“三教合一”,形成了宋明理学这一儒学的新形态,以儒为主、道佛辅助,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

【杨蕊】用尽为民为国心——张养浩的故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自号“齐东野人”,晚号“云庄老人”,籍贯山东济南。张养浩自幼以拾金不昧、勤奋读书而闻名乡里,先后被荐举为学正、礼部令史、御史台掾属,授堂邑县尹。

【乔欢】从“知”到“智”:《论语》中的知己与成己

个人德性的修养一直是儒学关注的中心,梁启超认为儒家哲学中心思想“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中庸》提出的“成己成物”也是这个意思。所谓成己,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在儒家学说中个人德性的成就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实现的。

【李华瑞】孟子思想对宋代的影响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皇帝,毛泽东曾把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成吉思汗并称,他们的功绩各有千秋。但是纵观历史,宋太祖赵匡胤是最不好嗜杀的君主。下面讲述几个为人熟知的故事。

【张文靖 】《资治通鉴》中的修身智慧

在卷帙浩繁的历史文化典籍中,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名传千古、闻名于世,它与《史记》并称“史学双壁”。古人云:“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可以说,司马光奉献给后人的《资治通鉴》是史书,更是古人修身智···

【史世海】 孝子之门出忠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李闫如玉 】王安石咏史诗中的历史观

咏史诗作为王安石诗歌中的一类重要诗作,在各类诗体里,最能体现出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待历史的态度。这一类诗作,对我们了解王安石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赵建功】《周易》的生态伦理智慧

《周易》是中华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智慧,在当今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衍圣公”孔垂长访谈:儒家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月23日上午,台北孔庙细雨蒙蒙,在大殿前的廊柱间,孔子第79代嫡长孙、孔子研究院荣誉院长孔垂长先生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台采访,细说“和而不同”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之儒家解读,阐释了中华文脉与国家命运之关联。

【乐其】为政之道 修身为本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习近平2019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吴楠】桐城派优秀教育传统仍具当代价值

桐城派是清代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学术派别。桐城派成员在书院的讲学推动了书院的发展,也迅速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和文学理论传播到全国各地。200余年过去了,书院教育已不复存在,但桐城派人士在办学中积累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教育传统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有些甚至还影响着当代教育。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桐城,探···

【专访】杨朝明谈“文化自信”:看清来路,才能坚定脚下的路

在具体推动层面,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自信的树立,干部是主导,学校是主场。中国传统上“以吏为师”,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在“官”,所以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干部首先要做到文化自知、文化自信,并且切实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