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超】从出土文献看《左传》的史学成就

过去由于传世先秦史著匮乏,限制了我们对《左传》史学创作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然而,现今通过与新出土史类文献的比较可以发现,《左传》的内容具有无可比拟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同时在思想上,《左传》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将道德训诫、历史理性预测融入到叙事之中。这一史学创作的突破与创新,主要受作者身份、传书性质、成书过程、当···

【蔡方鹿】“朱张会讲”实质上是“张朱会讲”

此次会讲从思想内容上看,是张栻影响了朱熹(尽管以后二人的思想都发生了变化),张栻思想比朱熹更重要。所以,应该把张栻放在朱熹之前。

【张晖 】“慎刑”与“重德”

“慎刑”是指反对严酷刑罚、禁止严刑逼供、坚持宽严相济的刑罚。“重德”是指利用道德教化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这两个概念在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法治建设有深刻影响。

【石玲】交得其道,千里同好; 固于胶漆,坚于金石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葡萄牙期间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会谈时,引用了“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胶漆,坚于金石”的中国古语,来赞扬中国、葡萄牙两国之间“好朋友、好伙伴”的友好关系。中国与远在欧亚大陆西端的葡萄牙虽然相隔万水千山,却因为“交得其道”而有着“固于胶漆,坚于金石”般坚实、牢固、稳定的深厚友谊。

【路振召】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提炼是前提,展示是手段,把两方面都做好,才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刘爱敏】孔子五行说与思孟五行说同中有异

礼与仁虽同是两说关键,但两说中礼、仁之间的途径不同,孔子五行说中由礼到仁经过“义”“学”两个阶段,思孟五行说中由仁到礼只经过“义”一个环节。

【郭沂】中和乐: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

价值包括真、善、美三大基本范畴,早已成为常识。然而,这三大范畴就是价值的全部吗?这个价值系统适合中华文明吗?早在上个世纪中叶钱穆先生就对此提出过质疑,遗憾的是,这个重要问题至今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傅永聚】颜母的教子智慧

颜母即颜征在,是春秋时期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母亲,也是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颜征在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她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培养造就了至圣孔子。

【罗玮】元代族谱的时代特色与史学价值

明清族谱存世数量巨大,其中不乏元代相关内容,需要我们细心考辨,去伪存真。从学术史来看,元代族谱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是元史研究有待深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学者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方能获得一个元史研究和族谱学研究新的增长点。

【仇鹿鸣】读经已死,经典教育万岁

写下这个略有耸动的标题,并非是有意要哗众取宠,与这个题目多少有关而可引为谈资的至少有两个话头,一个是胡适193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儒教的历史”为题发表的演讲时曾说:“儒教已死,儒教万岁,我现在也可以是儒教徒了”。胡适的意思大约可以做以下理解,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规范着人们日常秩序的儒教随着原有帝国体制与社会结···

【陈金海】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诸多典籍中都出现过。它的意思是说,过去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失败的教训可以汲取,这种做法就像人们平时照镜子一样。《旧唐书·魏徵传》载“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这种意思的另一种表达,其实质就是指古为今用···

【傅路江】谈谈儒医

说到儒医,我们会感觉到很陌生,甚至还有点怪怪的。医就是医,干嘛还要加一个儒字?或者有人认为,儒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医乃仁术,医生要有一副仁慈之心去对待病人,所以叫儒医。这个观念肯定没问题,但很片面,不能够全面理解儒医的内涵。

【戴有山 刘建林】《诗经·采薇》的艺术魅力

音乐剧《诗经·采薇》取材于《诗经·小雅》中的《采薇》,我们作为这部剧的创作核心人员,几乎参与了3年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光对剧本中人物设置就思考了近一个月。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征询当代著名艺术家的建议。

【孙文波 黄灿然 黄德海】《诗经》两千年,仍然很现代

《诗经》,以前首先是经,现在首先是诗。这之间的变化,是否潜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角色转换?是否代表着诗最终指向的变化?现代诗的路口,是否仍有《诗经》这一经典路标的位置?

【杨海文】道性善,执事敬——孔孟儒学的成人之道

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是“学以成人”,杜维明先生精辟地解释为“学做人”。我们学做人,先要回到孔子、孟子的经典世界,然后从经典世界回到生活世界。要把孔孟之道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就需对经典本身有很好的理解。

【宗尧】书院教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

书院是我国原生态的教育组织,它兴起于唐,终结于清末。在千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书院在知识教育上注重博与精的统一,在道德培育上注重正心修身,同时又提倡明体达用、经世致用,强调学习知识和砥砺品行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经邦济世。

【邓洪波】书院何以复兴于今日

书院是中国读书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它历史悠久,数量庞大,由大唐以迄晚清,1200余年间,创建7525所以上,为古代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曹雅欣】传统文化论价值观——和谐

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这几乎可以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理念,是各家各派的共同主张、是万事万物的最高追求,是中国人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的文化心理、政治信条、艺术准则、智慧要求。所以,和谐的信念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根基。

【曹建国、陈海霞】郭璞与《诗经》学

学界多知郭璞在玄学、游仙诗及训诂学等方面的建树,而甚少关注其《诗经》学之成就。郭璞曾著《毛诗拾遗》《毛诗略》两部《诗》学著作,又注《尔雅》等书,其中有较多引《诗》材料。郭氏的《诗》学著作皆亡佚,清人马国翰从诸书中辑录郭璞《毛诗拾遗》佚文7条,其中或掺杂《毛诗略》佚文。结合其《毛诗拾遗》佚文及《尔雅注》引《诗》···

【王利民】宋代理学家的文学

关于理学与文学的关系,学界过去观照的重点往往在于理学的话语权力对文学的消极影响。其实,当理学的时代过去以后,人们应该更为客观地观赏理学诗人留下的辉光。就像人们在狂澜汹涌的海上风暴过去以后,看到的是海上日出的辉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