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59讲,孙传玲主讲《贝原益轩对朱子格致论的接受与实践》

2022年5月25日晚上19点,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18讲、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59讲在线上准时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贝原益轩对朱子格致论的接受与实践》,主讲人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的孙传玲老师,主持人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朱人求教授。线上和线下共有几十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四时·五行·九州:《尧典》《洪范》《禹贡》读书会”举办

2022年5月5日至5月19日,儒学高等研究院尼山学堂“四时·五行·九州:《尧典》《洪范》《禹贡》读书会”成功举办。读书会以腾讯会议的形式分三次举行,尼山学堂部分学生和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部分研究生参加。

“慢庐·慢读”《孟子》通讲第一期举行,宋立林主讲

2022年5月21日下午,“慢庐·慢读之《孟子》通讲”开讲仪式暨通讲第一期在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如期举行。本次通讲由曲阜师范大学宋立林教授担任主讲,孔子研究院魏衍华研究员担任与谈人。数百位专家学者、儒学爱好者通过线上的方式参与活动。活动由孟子书院执行院长殷延禄先生主持。

如何走上贞吉亨通的旅程? ——《周易·旅卦》视域下疫情时代的心意

2022年4月21日晚7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儒学讲坛第107讲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如期举行。此次学术讲座的主题是“如何走上贞吉亨通的旅程?——《周易·旅卦》视域下疫情时代的心意”,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主持人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刘震教授。校内外近500名学术爱好者在线聆听了此次讲座。

“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八讲

2022年5月11日下午2点到4点,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传习”系列院友论坛第八讲以腾讯会议线上直播的形式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2008级院友,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的肖俏波师兄。评议人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俞学明老师,主持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21级贾直宗同学。本次讲座的主题为···

诸凤娟教授“阳明文化”专题讲座举行 中国文化书院邓国元教授主持

5月14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888场——“阳明文化”专题第47场通过“腾讯会议”网络平台顺利举行。讲座主题为“王阳明的民族思想与阳明心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主讲人为浙江绍兴文理学院诸凤娟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邓国元教授担任本次讲座学术主持。

“王阳明对礼教实践的‘反正’”讲座举行 中国文化书院邓国元教授主持

4月24日上午,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885场,“阳明文化”专题第46场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顺利举行。讲座主题为王阳明对礼教实践的“反正”,主讲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方旭东教授。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暨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邓国元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学术主持。

“蜀学”:儒学在巴蜀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2022年5月16日晚七点,中国政法大学名家论坛第二百七十九讲暨儒学讲坛第一百零九讲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如期举行。本次学术讲座的主讲人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舒大刚教授,主持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王心竹教授。主题是《“蜀学”:儒学在巴蜀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方朝晖《中学与西学》:重思中学与西学的研究路径

最近,中央编译出版社和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重思中学与西学路径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学与西学——重新解读现代中国学术史》新书发布会于线上举办,作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方朝晖与来自各高校的十五位学者进行了分享。

思与文讲座第110期暨船山论坛第1讲,陈畅主讲《格物与礼法:论阳明学的礼学转向》

2022年5月8日下午2点,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与中华孔子学会船山学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思与文讲座第110讲暨船山论坛第1讲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题为“格物与礼法:论阳明学的礼学转向”。

“太虚无形”与“太虚即气”的语言分析

2022年5月17日下午14时,西北大学导师讲坛第175讲,于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路传颂以《太虚无形”与“太虚即气”的语言分析》为题展开报告。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朱军副教授担任主持,与会者为思想所全体学生暨部分教师。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朱子曰“义者,天理之所宜。凡事只看道理之所宜焉,不顾己私”、“是非可否,处之得宜,所谓义也”,故事物各有其理与其该当安顿处,而处物者在心,故由心裁成事物之理得其宜、处之合宜即义;抑或可曰:于我之仁心制裁事物合乎理者、之所当处者为“义”也。

【王诤】古代营造制度中的天文与人文

5月14日下午,第四季“三联·新知大会”第三场论坛在线上举办。论坛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军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所研究员冯时,清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副馆长王南,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鞠熙,四位学者共话“古代营造制度中的天文与人文”。

思与文讲座第111期:比兴寄托论、触物感兴论与朱熹的反拨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思与文”讲座第111期由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张万民副教授主讲,主持人是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文系胡晓明教授。2022年5月10日18:30,张万民老师在线上作了题为《比兴寄托论、触物感兴论与朱熹的反拨》的学术讲座,校内外几百名师生共同参与了这次学术盛宴。

【赵千迪】百年学衡:新文化的另一种探求

“一百年前,十朝古都南京,一群学人相聚在这里。他们有的长衫芒鞋,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须发渐白,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博通经史子集,有的浸淫欧风美雨。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倔强。”

宋明理学的道统论

2022年5月5日晚七点,中国政法大学儒学讲坛108讲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如期举行。本次学术讲座的主题是《宋明理学的道统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许家星老师主讲,由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秦晋楠老师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

【杨朝明】《论语·乡党》 ——知时处中的优雅君子

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看《论语》,会发现前十篇和后十篇都是相对独立的。历史上《论语》流传了几个不同版本,但相对来说,前十篇是比较稳定的,最大的差异在于最后一篇。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论语》前九篇,从中可以看到《论语》内部篇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层层递进的,篇与篇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性。

【杨朝明】《论语·子罕》 ——知天命,行仁道

说到“半部”的话题,必须思考《论语》本来是否20篇。大家知道,《论语》在汉代分为三个版本,分别为《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齐论语》比其他两者多《知道》《问王》两篇。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海昏侯墓中发现了据说是失传已久的《齐论语》,实际上,其他的墓葬此前也有类似发现。《齐论语》不是20篇,那么《论语》本来的面貌···

【杨朝明】《论语·泰伯》 ——礼让仁孝之德,圣贤君子之风

整部《论语》,大致说来,似乎可以把前十篇作为一个相对的整体,后十篇作为一个相对的整体。前半部分的《子罕》《乡党》两篇与后半部分《子张》《尧曰》两篇,都显得十分特殊。第十篇《乡党》和第二十篇《尧曰》内含在整部《论语》的结构里,似分别有理论“落地”或“归总”的意义。

【杨朝明】《论语·述而》 ——济古集大成,维来为至圣

在前几篇的讲读中,我们反复强调《论语》的整体性,强调要把《论语》的篇与篇、章与章结合起来看,这与立林刚谈到钱穆先生一致。钱穆先生说得好,读《论语》应该逐章分读,又贵能通体合读,反复沉潜,交互相发。在前面两篇的基础上,本篇更落脚到孔子本人。在本篇里,每过若干章,就会有一次孔子形象的描述,把本篇分成了明显的几个层···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