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钦】苏轼正统论及其思想价值

“正统论”是中国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宋代欧阳修首作《正统论》之后,宋代学者们便对“正统论”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而其中苏轼的正统论在诸多正统理论中别具特色,其首次将“正统论”与“名实论”相融合,成为正统思潮中的突出代表。

【欧阳珊】凝聚与分裂:亲属称谓的跨文化可译度

所有人类文化都有一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对这些基本特征和基本差异进行归纳和阐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人们习惯用文化来解释关系到自身利益的问题,为了生存,为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平衡。

【官正艳】严复对密尔自由论的误读与重构

密尔自由思想没有群己自由之分,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即个性的多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原创力,所以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

【陆保良】儒家德性哲学与当代儒学

鉴于反传统主义与儒家原教旨主义之间的尖锐对立,儒学如何在场成为儒学复兴的首要问题。近代以来,制度儒学解体,心性儒学兴起。但心性儒学影响有限并因道德中心主义,难以容纳民主、科学等而倍受诟病。

【杨本娟】传统国情与域外经验的深度博弈——冈田朝太郎视域中的清末“礼法之争”

因冈田朝太郎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缺乏深刻认知,其主导完成的大清新刑律草案呈现出一味追随西方先进法制文明、忽略本国固有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在实用性上颇受局限。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尊重我国法治历史与现实国情,同时积极吸收域外先进法治文化,如此方能取得有效成果。

【赵雯萱】明清“三教合一”与大理“三教寺”

“三教寺”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较为常见,但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生态各有所异,既有宗教逻辑不清晰而导致的自发境况,也有特定历史时期话语意义转变中对神灵的置换。

【喻平】论宋代法律体系中的“故事”

宋代政治法律体系中的“故事”具有多重属性,“详练故事”“力行故事”是对君臣的高度政治褒奖,熟练掌握与遵行故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素养。皇帝和官僚集团在处理政务时常常会检校与参详故事,从故事中寻找施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故事因而具有实质性的宪法、行政法意义。

【万 红】从《理学宗传》的批注看孙奇逢的学术倾向

从这些批注对诸儒学术的判断及对诸儒学术思想文献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孙氏自身的学术立场及其在本体与工夫问题上的基本见解。孙奇逢不只程朱陆王之间并无分轩轾,而且还在儒家道统的演进中给自己编排了位置,表明了自己要做新时代儒家道统完成者的学术志向。

【刘登鼎】王船山对“物”的领会及其现代启示

万物与人处于一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关系之中,人一方面要领会万物与人的浑然一体,另一方面又需要积极的“制器尚象”来干涉自然界,以获取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船山通过对道体的深切领会,提出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方法,这对于生活在现代技术大行其道,自然环境极度破坏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胡金旺】王船山《尚书引义》中的君臣观

船山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制约与负责的平等关系。臣子并不是君主可以任意驱遣的家奴,与君主是宾友的关系。君主的德性对国家的治理是难以始终依赖的因素,而相位的设置以至于制度的建设才是国家治理最可靠的保障。这是船山对政治统治过度倚重统治者德性的一种纠偏。

【韩星】维吾尔族的「文正公」——元儒廉希宪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地践行儒家思想,在政治生活尽心竭力地实践儒家治理之道,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身份的儒者、儒臣,在以儒为主,多元文化交流融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加强研究,积极传播。

【张建坤】论宋儒陈舜俞“太平有为”的政治构想

经术治国以回向三代,是北宋中期新型儒学士大夫的共同追求。“学术、政事见称于时”的陈舜俞,曾先后师承胡瑗、欧阳修,是建言君主“大有为”,推动朝廷进行全方位政治革新的新型儒学士大夫群体中的佼佼者,也是传承“明体达用”的“湖学”的中坚。

【王琦】从正诚之学到尧舜之治:朱熹帝学思想探析

从首次提出以《大学》为帝学到其经筵讲学之际的32年间,朱熹从未放弃过对“帝学”的思索与建构,力图以《大学》“正心诚意”之学,正君心立纲纪,塑造理想帝王,成就尧舜之治。格物致知以明理是正君心之前提,诚意正心以修身是正君心之关键,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的实施是君心正而后纲纪立的自然延伸,体现了朱熹以理学原则规范帝王及政治的···

《原道》第37辑出版暨内容提要

本辑开辟“社会科学视域中的先秦经典”专题,以先秦经典为基础,从社会科学视角考察儒家思想、制度与人物,旨在发掘儒家治道的恢弘气象与时代价值。“儒学研究”既训诂经义,又广涉苏轼、陈舜臣、朱熹、廉希宪、王船山、孙奇逢等人的思想与实践。“百家论道”论及宋代“故事”、明清“三教合一”、清末“礼法之争”等。“处士横议”综议密尔自由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