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书院多属民办,体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南宋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开创书院制度化与书院理学一体化格局。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历久弥新,离不开书院对儒家道统的持守。历史发展中,书院兴衰流变,但其藏书、讲学、著述、奉祀先儒等教化功能一以贯之;其传承、创新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了千余年中国的命运。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人交往,中国文化非常注重以道德和伦理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古语有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说的是,救济灾荒,抚恤邻国,是符合道义的。施行道义,就有福禄。古人认为与人为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是立国的根本,历朝历代都持有“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的观念,认为“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主张通过增加人口数量来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久繁荣昌盛。为达到增加人口的目的,各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人口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对于自身的生产与发展具有一定的自觉。人口的生产与发展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产与发展,其他物种受制于自然环境与食物链,而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意义在于人有文明教养。孔子对“仁”的诸多论述,体现了儒家尊重人性的伟大思想。
从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里,中国一直是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可以说,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均衡,这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上,也体现为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资源环境较为匹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与中国人的生命观、社会组织方式、政治制度、科技及医学水平等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中国古代的生命···
最初出自庄子名言“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就是说贤良之人相互交往,不追求虚张声势、华而不实,而是像水一样纯洁自然,无色无味。后来形成为民间谚语:“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也很生动有趣。君子——受过良好教育与讲究品德高尚的人,相互交往,不追求个人关系的亲密热络,而是道义理念之交,是讲原则可以相互···
唐宋变革之际,儒家士大夫崛起并进一步强化自己作为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他们不仅主导和推动唐宋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同时还希望在山水之间搭建一个以“书”为中心的院落,以承载自己的师道精神和人文理想。他们将自己建立起来并苦心经营的新型文化教育机构叫做“书院”。
在西周,周天子通过分封制扩大了自己的统治基础,又通过宗族长来统治各自宗族的人民。其中,分封对象体现的是尊,宗族治理体现的是亲。就这样,周朝最高统治者按照亲亲尊尊的原则、通过制礼作乐,建立起统治秩序。
山东省西南部的邹城是一个县级市,地方虽不大,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邹城古称邾国,又称邾娄,是周代方国之一。第一代国君曹挟,系高阳帝颛顼后裔,被周武王分封于邾。起初,邾国只是鲁国附庸,疆域大致相当于如今邹城全···
青年时求学书院以问道。汤显祖自14岁离家求学后便负箧曳屣,转益多师,先后在拟岘台下求教于徐良傅,从姑山上受业于罗汝芳,国子监中更是问道于天下之名公巨儒。他对自己往返求学的各个书院感情深厚,始终念念不忘。如其在诗作《挽徐子拂先生》的序言中便回忆道:“仆自登徐公之门,辄以鲁连相待。”那时书院之中真是“逶迤城上有高台,···
民以食为天,饮食乃头等大事。“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道尽了君子生活的雅和俗;而吃饭、品茗、饮酒,关乎人们的生活日常与交际层次,更兼有物质与精神双重文化属性,久而久之遂发展成为中国礼乐文明的重要内涵。古往今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既秉持中和之美、有礼有德,又于饮食之外、人情往来间、生活细微处,尽显君子之人···
在儒家教育体系中,培养君子是传承道统、引导成长、存续文明的重要内容。孟子曾将教育人才置于君子三乐之一:“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既是君子的乐趣,也是必要的行为。在古代教育活动中,书院扮演了关键性角色,历代书院重视培植君子人格,发扬君子精神,君子之风由内而外融入了书院的位置选择、设施命名、···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酿酒技术,成为世界上较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人很早懂得饮酒,与酒结缘,从王侯将相到普通百姓,从日常生活到重大祭祀礼仪,都离不开酒,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纵览中国文化的发展,酒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孔氏家风体现在我国古代经典文献中,见诸孔氏家族的身体力行中,散记于历代传记、谱牒、杂记等史料中。孔子第64代孙孔尚贤,袭封衍圣公后,为了规范族人的言行,颁布了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对孔氏家风进行了提升,充分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总体上来讲,孔氏家风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从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地并非一个,但最早兴盛起来的地方是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被称为诸夏。早期文明阶段,人们自发形成聚落性质的城市,而从城市向外延伸的范围,叫做“域”,到了文书行政统治领土国家的时代,“域”被周边疆域包围,就产生了“國”(国)。从文字学角度看,域和國是相关联的,从域到···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通称清华简。学校迅即成立了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负责组织、协调校内外的科研力量,从事这批竹简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最早专门论述节约思想的是《周易》。《周易》第六十卦名为节卦,节字的本义为竹节,《说文解字》曰:“节,竹约也。”竹节凸起,有缠束之状,因而节字可以引申为节制、节省、节约之义。《周易》的节卦就是专门论述节制、节约思想的。
“求达不求闻”,是孔子赞赏的立身行事的信念和原则,其间也包含了孔子所期许的君子品性与特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述:子张问孔子,士怎样做才可以称得上“达”呢?孔子反问说:你所问的“达”何所指呢?子张应答说:我所理解的“达”,是知名于国家,知名于乡邦。孔子说:这是“闻”啊,哪里是“达”。孔子强调,“达”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
2021年5月9日,在《文史哲》创刊7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的核心关切是如何“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要求“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自音乐产生伊始,我们的祖先就以和的方式将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统合在一起整体认知。如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就将诗、歌、舞三位一体称其为乐(yuè);把乐(yuè)又与乐(lè)和乐(yào)等为同字异音,或者说是异音同字。所以,和乐(yuè)即是和乐(lè),用乐(yuè)即是用乐(yào)。如用和乐或者乐和的乐来总称文艺美学中的艺术,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