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是魏征等社稷之臣从唐前浩如烟海的典籍之中精选的六十六部典籍中撷取最精粹的治国理政智慧,汇集而成,其内容涵盖“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晋书》,以及诸子百家,如墨、道、法、农、兵家等。所以,称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毫不夸张。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君子文化的早期集大成之作。《周易》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到战国。《周易》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经文部分形成于西周早期,传文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经文部分称为《易经》(狭义),是蕴含哲理的占卜书;传文部分称为《易传》,是超越占卜的哲学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各种美好品德往往融合并集中到一个人格形象即君子人格身上。学习时报即日起开设“我看君子文化”栏目,意在弘扬君子文化,焕发人们内心的美好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怀。
儒家的学问究其根本是做人的学问。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去达成这样的目标?是孔子以降的儒家学者所共同追寻的目标。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从先秦儒家,也就是儒学的原点处出发,将相关概念梳理清楚。
“选贤与能”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选贤与能”亦作“选贤举能”,即选举贤能之人。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古圣先贤在体悟“道”的基础上,把人的“德”统之于“仁”,并具体在社会立身处世、齐家治国时所体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也称为“八德”。正是这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
《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大同”,代表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最高憧憬,表达了一种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追求。此一憧憬和追求,历数千年,始终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主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果不是因为和隋炀帝之间不光彩的勾勾搭搭,杨素在历史上可能只以名将而非奸臣留名。
如何真正读懂中国制度以及浸透其中的中华文化基因,看清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未来走向的作用与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一大重要课题。而要应答这一课题,离不开对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与深入理解。
与君主自身修养相关联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人问题,识人用人是政权存废的生命线。子曰:“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国家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是否“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诗经》有言:“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良臣辅佐,则“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其国必兴;奸臣当道,则“谋臧不从,不臧覆用”,其国必衰。
中国哲学中对修身观念的关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视和强调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孟子看来,正身、修身至关重要,不受穷达贫富等各种环境的影响。
国君作为国家政治的主体,其道德修养对于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君民关系和谐等方面占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以说,修身正己为国君治理天下的根本,犹如树木的根基,根基越牢固,则枝叶越繁茂。《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
《诗经》是关于周代礼乐制度和社会生活的诗集,战国末年被列为“经”,2000多年来,各时期学者为《诗经》所做的论著数以千计,特点各异。但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子,他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研究《诗经》的第一人,他删诗成300篇,并提出《诗经》的作用应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即诗经是为治国理···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以文明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规范,注重人际交往的文明礼貌,注重树立维系礼仪社会的风俗风尚,将礼仪道德作为个人良好品行、社会优良风尚的自觉追求。
《家范》是司马光所著家训,因司马光身后受赠温国公,又被称为《温公家范》。《家范》共十卷十九篇,首载《周易·家人》卦辞以及节录《大学》《孝经》《尚书·尧典》《诗经·思齐》诸篇语录,作为全书之序,正文从《治家》至《乳母》。
作为儒家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德润身”的命题,这对于儒家思想系统而言,可谓画龙点睛之举。“德润身”,是儒家传统中一以贯之、鲜明独特的一面,是理解、践行儒家时不可不特别留意之处。这三个字,即使不能说就是儒家思想之“眼”,至少为其“眼”之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而,这一命题是开启儒家乃至中华民族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广袤的乡间社会如何进行整合和秩序建构,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议题。在中国历史上,乡约作为约束乡村居民日常行为规范的“契约性”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了广大民众的道德认知,具有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通过各种处世规范与道德要求等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认知和内在精神生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