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丽】明清家学全面繁荣

随着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变化,孔氏家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便于叙述,孔氏家学可进一步分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来说。明朝时期,孔氏家学发展较为缓慢,但在诗文、家谱、志书方面有突出的进展。清朝时期,孔氏家族人才辈出,家学兴盛,不仅著述繁多,而且涉及广泛,在经学、文学、考据学、礼学、文字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成就。

【王鹏程】《包拯家训》中的廉洁文化理念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人称“包公”“包青天”。他自幼以孝闻名乡里,在地方上,曾做过知县、知州、知府;在中央,曾任监察御史、知谏院、三司使等,“强志尽瘁,夙夜匪懈”,最后在枢密副使职位上去世。

【王鹏程】《包拯家训》中的廉洁文化理念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人称“包公”“包青天”。他自幼以孝闻名乡里,在地方上,曾做过知县、知州、知府;在中央,曾任监察御史、知谏院、三司使等,“强志尽瘁,夙夜匪懈”,最后在枢密副使职位上去世。

【孔丽】魏晋南北朝家学渐广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乱。文化上,儒学衰微,玄学兴起,佛教渐兴。儒学衰微主要是指儒学不像两汉时期那样处于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萧然沉寂,而是转向民间,更为大众化。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儒学治国的作用渐渐削弱,其齐家功能则有所强化。孔氏家族虽然不如两汉时期那样鼎盛,但仍能保持世家大族的风度。保持家族长盛···

【孔丽】述圣子思传家风

孔子诗礼庭训对孔鲤及后世子孙具有重要的影响。孔子自身的行为举止、学识涵养,营造的家庭氛围等,影响也特别大。可惜孔鲤先孔子而去,没能将孔子思想发扬开来。值得欣慰的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能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精髓,在思想学术上很有造诣。另一方面,子思作为孔子嫡孙,对孔氏家学的传承、家风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孔···

【孔丽】孔子奠家风根基

孔子被后人尊为“先师”“至圣”,他本人却说“吾少也贱”,不敢自称“圣与仁”。孔子为何这样说呢?他是怎样成为“师”与“圣”的呢?这要从孔子的家世和一生来说。

【林鹭航 崔翼】朱子治家智慧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家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之要义,蕴含着丰富的安身立命、治国齐家等理念,是家庭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朱熹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大师和儒学集大成者,其家风家教家训思想在家文化发展史上拥有重要地位,蕴含着传统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涵养社会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等方面发挥···

【韩东 梁诗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路径研究

家是社会稳定而有序的基本单位,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离不开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王永祥】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格,需要代代相传和世代遵循的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王永祥】传承良好家风 弘扬中华美德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格,需要代代相传和世代遵循的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正己正家的修齐信条、奉行勤俭齐家的治生理念、提倡推己及人的处世原则、注重规范约束的外力保障,为现代家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

【达照法师】清明节扫墓祭祀祖先的意义

「家文化专栏」将定期与大家分享家庭文化教育、当代家庭面临的切身问题、以及如何与家人共同建设和传承家道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与当代家文化的重建去振兴家道,培养社会根本的善良之源。

张聪 著、刘云军 译《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出版暨前言、后记

因为游学、科举、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长期远离家人及乡里,从而无法履行他们神圣的家庭职责:对父母尽孝。可以说,很多士人实质上成为“不孝之子”。本书则将北宋士大夫群体追求世俗抱负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置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志铭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写作后,本书发现,北宋士人面临的上述困境,···

【孙汉生】朱子家风家训与“福”文化

朱子家风家训正是为人提供一个可以践行的理学思想的范式和准则,让人在追求可能的中庸之境过程中体会幸福。

“程门立雪”背后的家风故事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曾任工部侍郎,拜龙图阁直学士。师从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倡道东南,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刘强】中华孝道与爱的教育——在厦门朱子书院“两岸国学大讲堂”的演讲

儒家的身体观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整体主义的,不是生物意义的而是生命意义的,是一种蕴含人文价值和道德生命的身体观。其核心精神不是别的,正是爱。自爱便是爱亲,反过来,爱亲也就是爱己啊。

【陈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家训家规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家训家规是一种以家庭为范围的教育形式,古已有之。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专为老人开设的公益活动福慧营开营,由安基金和水心安仁坊共同举办

目前,在水心怀老站互助怀老的探索实践中,安基金也在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希望将公益驱动的互助式怀老模式推广到更多城市社区以及乡村,惠及更多老人。

【孔德成】衍圣公孔德成讲述幼时亲历的“天下第一家”家教与师道

我们知道,孔子世家一向家教严格,对于生活在孔府中的衍圣公家教的细节,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我们今日编发的衍圣公孔德成文章《庭训与师道》是先生晚年所写,回忆少年时所受的家教。也许并没有太多出奇之处,但很多地方亦可为今日父母之借鉴。本文源发于1986年9月28日第8版《联合报》,编选自孔德成先生的学生叶国良教授整理、中华大成···

【蒙曼】家风正 国运兴

在家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家庭居于基础地位,家教和家风都要在家庭之中涵养。在家庭建设方面,中国古代具有注重婚姻、注重夫妇、注重教子的优良传统。《礼记·昏义》云:“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古代对婚姻的看法,从横向的角度讲,它结合的是社会的不同姓氏

【姜玉峰 张宇晴】古人如何正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与道德源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汇国风。家风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品格修养,更是民风世风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明确指出“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