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芳】大冶儒学简史

“其更新者潘公子韶,邑之令君也。”既言更新,则在此之前,原有县学,修建时间不详,但一定是在建县之后。同是1990年版《大冶县志》,其《教育篇》又称县学始建于政和六年(1116),不知所据为何。

【兰戈】寻找现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血脉 ———读蔡晓《中国道统论》一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道统论》,以道统为主线,梳理了自古至今中国三千年学术思想发展史。从问题入手,采用大历史和中西比较的视野,不仅能更深刻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学术思想,而且对理解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支撑,同样有重要价值。

【杨泽波】“积淀说”的传承 ——纪念李泽厚先生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特征,与这个特征相对应,在思想界都有若干领军人物,他们肩抗大旗冲在前面,引领着千军万马,代表着那个年代,代表着那段精神。在中国哲学史界,上世纪20年代的胡适,40年代的冯友兰,60年代的侯外庐,皆是其例。上述人物的地位或有争议,但说李泽厚先生是80年代的代表人物,相信很少有不同的意见。

【余东海】关于儒家宗教化之我见

“这些上帝或昊天上帝(五经中的上帝),都是孔子编撰圣经时对古籍概念的沿用。经过孔子之手,上帝已非人格神,而是与天道同义,可视为天道的形象化象征。这是圣经中昊天上帝的正义。其余解释皆非正义。”

【余东海】讲理又讲礼,有话好好说 ——东海客厅厅长曰

客厅虽小小,人不满二百,然关注者不少。基本不邀人,也不愿踢人,希望各自珍惜。当然不是要诸君沉默寡言。沉默固可规避政治风险,却不足以建立道义形象,微群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相反,正言正语,多多益善。我是希望诸君言之有理,发而中节,和悦而诤。这也是微信群和思想界树立形象的最好办法。

【吴钩】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

黄仁宇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王安石变法之历史意义的视角:“公元十一世纪后期宋朝的第六个皇帝神宗赵顼引用王安石,置三司条例司(财政税收设计委员会),创行新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桩大事。这事情的真意义,也只有我们今日在二十世纪末期,有了中国近代史的纵深,再加以西欧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才比以前的人看得更清楚。”换言之,我们看···

沉痛悼念李泽厚先生 ——岳麓书院的几则追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恢复办学以来,承蒙先生一直关心和支持当代岳麓书院的建设与发展,书院上下感念至深。先生已逝,余音犹在!兹回顾先生与岳麓书院的几段重要往事,以追思先生、勉励后学!

【汪进超】“四书”如何通?“道”该怎么讲? ——读刘强先生《四书通讲》

同济大学刘强教授的新著《四书通讲》近期由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上市未及两月,便两度加印,印数达15000册,在读书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该书的特色在于立足“四书”,旁及“五经”,系统而细密地阐发儒家之“道”。作者以现实关怀追绎儒学脉络,使“道”在日用常行间显现其生命力,又以儒家思想观照当下社会,试图在时代的“迷途”中指出那扇“道···

【马玉琴】陈献章与明代文风转向

陈献章(字公甫,人称白沙先生)是明代理学转向心学的关键人物,在哲学研究领域备受重视,但他在明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却甚少有人提及。陈献章的文学主张与写作,打破了明代前期台阁体主导的“阘冗肤廓,几于万喙一音”的文坛格局,并对李贽、公安派的文学观念及晚明重自我、重真情的文学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姬丽君】“太平”理想影响两汉政治文化

汉代开始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之策,但汉儒具体的治国理想和蓝图是什么,又如何实现这种治国理想和蓝图,却是不甚清楚的。其实,在宏大的政策口号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深刻和丰富的思想创造。两汉时期的“太平”理想伴随着“独尊儒术”国策的实施而兴起、兴盛,在两汉时期的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两汉时期政治文化产生了重···

【吴钩】政府是不是越小越好?

表面来看,简朴的政府部门设置,可以将官员数目控制在最小规模,并以很低的税率来维持政府运转。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确实保持着非常低的税率,据黄仁宇的研究,“16世纪末,全国田赋额最重的为南直隶苏州府,约占农村收入的20%。此外各府县一般都在10%以下,其中又有轻重的不同,山东曹县全县的赋役约占农村收入的9%,去苏州不远的溧阳···

【魏衍华】《孔子家语》与新时代的“论语学”

从《汉书·艺文志》、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等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至迟从汉代时期开始人们就已经逐渐认识到《孔子家语》与传世本《论语》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学者们的一种共识,比如历代编修的正史“经籍志”或者“艺文志”皆将《孔子家语》置于《论语》之后,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现。可惜的是,自唐宋时期疑古思潮兴···

【朱国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典出北宋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这篇史论中,欧阳修通过对五代时期后唐盛衰过程的精辟分析,掷地有声地提出国家的兴衰存亡不取决于天命而取决于“人事”的论断,借此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始终励精图治,重贤者远小人,从而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

【汤建军】从《岳麓书院》看千年学府精神传承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这是岳麓书院一副对联的上联。那么,这“濂溪一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般把尧舜推位让贤时的“十六字心法”作为中华文化正脉之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袁剑】道统何在?道统何为?——蔡晓著《中国道统论》读后

在《中国道统论》中,作者梳理了中华文化从远古崇拜到现代思想的几乎全部发展过程,并用自己的独特的视角阐述了一个生生不绝,历久弥新的中国道统。洋洋80万言,几乎涉及中国历史中所有的思想者,不要说写,即便读完所有的参考书,也是一件望而生畏的工作。

【郭齐勇】怀念李泽厚先生——一位同时开启两道闸门的思想巨匠

李泽厚先生的批判性对我们这些爱护文化传统、从事创造转化的学者来说具有刺激意义,即今天讲传统,不是抱残守缺的讲,而是要回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继承李先生的思想遗产,我们在李先生那一辈人的基础上,理应更加重视经典,杜绝浮泛,扎实下功夫,力争在对古代哲学思想的创造转化方面,更上层楼,以此告慰李泽厚先生的在天之灵!

【赵培】《书经》成立的几个关键节点

今传《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此书汉以前单称《书》,汉代称《尚书》,宋以降称《书经》,是汇集古代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号令、贤臣嘉谋的记录(通过实录或追述的形式)编纂而成。《尚书》在儒家从“五经”到“十三经”的演进系统中始终有着重要地位。《书经》成立涉及《尚书》形成及其地位的···

【陈嘉映】谈李泽厚:作为思想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没人能超过他

李泽厚或许是将很多人引入哲学殿堂的第一人,在李泽厚之前,那些令人感到陌生的哲学理念或许只是一鳞半爪地被偶然拾取,李泽厚之后,随着他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开始逐渐蔚为大观。作为中国思想界的一位先锋人物,他所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等,曾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广泛影响。李泽厚无疑引领了一···

【王秀萍、贾茵】《孔子世家谱》中的传承与凝聚

家谱是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之一,是传承历史、凝聚人心的重要载体。《孔子世家谱》主要记录了自孔子以来2500多年间,孔子后裔的名称字号、辈分、居住地、有无迁徙、任职情况、子嗣传承、个人成就等情况,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收录范围最广的一部氏族谱系。

【虞万里】重印马衡《汉石经集存》散记

石经的镌刻是为了统一文本,有利于国家官吏的选拔。东汉光和六年,历经八九年的熹平石经刊成后,因当时尚无椎拓技术,纸张亦不普及,各地士子只能千里裹粮,辐辏洛阳,终日摹抄。六朝后期,掌握了椎拓方法,于是有一字石经拓本行世。魏徵接收整理隋朝皇家图书馆书籍,有不全本的熹平石经拓本七种,这些今文经本在古文经盛行的隋唐,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