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东海】存在的就是合乎因果之理的

董仲舒先生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非常好,但某些人不会用,或用来否定正常的利益需求,或用来反对因果论,都是误用。讲明因果就属于正其义、明其道的范畴。东海无偿讲儒包括讲因果,就是不谋其利;释疑解惑,婆心恳切,也不管有没有人明白,就是不计其功。

【涂爱荣】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长效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和主要内容,其中蕴含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必须构建长效机制,多管齐下,使之产生文化育人的“合力”,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唐代兴】发掘孔子学说的世界意义与当代价值

近世英法强大的思想基石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们分别复兴了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柏拉图主义;继之兴起的德意志,则以古典哲学为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美国在世界舞台上表现最耀眼的方面,当然是教育、科技、经济、军事等,但其隐而不显的思想动力,却是由皮尔士开创,詹姆斯和杜威等人继之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一纯正的本土哲学重塑了···

【陆建华】回到孔子:统合孟荀之路

李泽厚曾在《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4期)发文,提出“举孟旗行荀学”,希望在尊孟的外表下发展荀学思想,意在打破唐宋以来“尊孟抑荀”的局面。于是,统合孟荀成为中国哲学学术研究的新热点。为此,《文史哲》(2020年第2期)还刊发了郭沂、刘悦迪、梁涛等人所写的关于“孟荀之争与统合”的一组笔谈。

【陈晓霞】孔庙与儒学,影响东西文明几何?

世界上第一座孔子庙诞生在孔子故乡曲阜阙里。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孔子去世后,故居就改为其祭祀庙宇。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十月,刘邦专程来孔子庙以太牢祭祀孔子,首开帝王祭祀孔子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孔子被奉祀在国立学校内。此后···

【潘岳】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西互鉴——在2021年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主旨演讲

在三个月前的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庄严宣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论断,第一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升到了文明层次。这是因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塑造了这一文明新形态的根性与底色。

中宣部“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撰文:孔子的天空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尼山的月光,穿越历史烟尘,行走亘古长河,洁净、明亮而坚定;孔子的天空,因高远而圣洁,因博大而隽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星空,是中华儿女的心灵禅房。一路走一路走,便是一个日月同辉的清朗世界。

【吕耀怀】杜华伟著《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序

杜华伟在中南大学攻读博士时的专业是伦理学,而在最后要确定博士论文的选题时,她告诉我说,准备进行书院方面的研究。虽然我是她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却在书院研究方面缺乏任何积累,不要说这方面的专业知识阙如,就连基本的关注都可能不曾有过。

【秦际明】元作为治统的本原与方法 ——董仲舒“元”论新解

董仲舒之政治思想以人为本,以教为治人、成就人的根本之道。董仲舒推阴阳以立制度,以天统人,而寓教于其中。从形式上看,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天,如若问天之所欲为何?其答案是元。元是一切追问的最终答案,因而是最原初的出发点。天地有天地之元,人有人之元,万物亦有其元,元是一切存在的本质,亦即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与归···

【张娓】走近周代贵族生活的点点滴滴

2020年,山西垣曲北白鹅遗址开始发掘,此次发掘出土文物众多,有成套礼器和带有长篇铭文的夺簋以及成套的铜编钟、石编磬等,出土了铜、玉、石、金等遗物500余件套。2021年,《燕姬的嫁妆——垣曲北白鹅考古揭示的周代女性生活》入选国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再次勾起世···

【满新英】《孟子》中的规矩之道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言论的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

【白云真】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基因与当代实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和合共生的文化精神与生存方式在中华大地上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中华民族有着和合共生的精神价值和文明血脉。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有责任解答好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历史内涵及其当代生动实践,担当起传播中华文明的重任。

【余潇枫】“和合共生”与“本体安全”

本体安全是相对于“物质性安全”来说的“认同性安全”,也是任何行为体所必然寻求的安身立命之前提。“本体不安全”是生存性焦虑与前景性恐慌的“在场”,由不确定风险的“要素集合”所导致,其实质是一种“自我认同”难以稳定与持续的“结构性不安全”。“和合共生论”切合世界运演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是消解“本体不安全”的首选理论。

【商志晓】中国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联结

肇始于近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在艰难前行过程中始终与中华传统文化携手相望,一同行进在一条既要互为助力又难免间有阻滞、既要协调促进又必然存在矛盾的历史通道之中。中国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陪伴和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亦要接受现代化的审视与改造。中国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联结,既是晚清至今的现实进路和客观存在,更···

【严信益】重读《论语》之“学而篇”(一)

《论语》开卷孔子的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余东海】性即天道论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于天道与性之关系,学界有多种理解,或解为体用关系,天道为体本性为用;或解为一多关系,天道为一本性为多;或解为母子关系,天道为母本性为子。甚至解为并列关系,识自本性为圣贤,得乎天命(天道)为圣王。

【吴钩】宋人。过中秋

中秋赏月的风俗古已有之,我们从唐诗中就可以找到不少吟咏中秋的诗句,大概因为秋高气爽,正是最适合赏月的季节。不过,宋代之前,中秋只是表示节气,并没有固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而且尚不是一个节日。宋朝时,政府才“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成为一个节日,始于宋代。

【邓洪波】《涵养德性——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序

从1984年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工作,我就被她的千年神韵深深吸引,且爱屋及乌,由岳麓而湖南,而全国,而国外,守着书院历史与文化这个课题,一直没有离开,甚至变得三句不离书院,几近痴迷,被同仁贴上了“邓书院”的标签。也因此,但凡高校要做书院题目的研究生、各地要修复或创建书院的人,有不少前来咨询。

【田飞龙】香港民主"大洗牌",下一步不只是"防卫"

疫情闭关带来经济民生和两地互通的诸多障碍,美国制裁和新BNO移民带来对香港未来的某些忧虑,而香港国安法深入社会治理纵深面以及新选举法造成的政治生态“大洗牌”,也对香港的“民主文化”和相应势力形成前所未有的打击、冲击与改造效应。

【埃普利·里斯】悲痛迷雾

悲痛不能靠五阶段说来解释:悲痛影响身体、大脑和自我意识,耐心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