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史新编》将是对宋明理学研究的高水平总结性呈现

这次复旦大学主持的《多卷本宋明理学史新编》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是一件很好的事。如果今天我们要谈《多卷本新编》写作的意义和立项的意义,不能离开旧著的三卷本《宋明理学史》,它代表了我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宋明理学研究的水平。今天的项目称为《新编》,是相对八十年代的旧著而言的,所以认识《新编》的意义,就不能离开···

【吴钩】宋朝的饮料

我们今天可以喝到各种各样的饮料,比如茶饮料、酒精饮料、牛奶、咖啡、可乐、果汁、矿泉水、凉茶,等等。宋朝人能喝到的饮料,也有很多品类。有饮子、汤品、浆水、渴水、熟水、凉水,等等。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了许多路边摊,其中有些路边滩打出广告牌子,上面写着“饮子”、“香饮子”的字样,卖的就是饮子。这是宋朝很流行的饮料···

【朱永新】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

【秦治 秦荣光】张载思想的现实意义——张子诞辰1000周年纪念

代表孔孟儒学正统的张横渠先生,以人为本,民胞物与,天人合一,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爱思想,影响中国社会文明进步千年而长盛不衰,他为完成正确人生树立了典范,为后世实证了圣贤可学而至的成德、为官、为师正道。

【陈永跃】身处困厄心在哪?

明朝武宗正德元年丙寅(公元1506年),35岁的王阳明被告知朝廷贬谪他去贵州龙场驿任驿丞。他自己很清楚被贬此处的原因,这是因为他得罪了当朝十分有权势的宦官刘瑾。贬他去的这个龙场驿,具体位置在今天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

【张慧敏】即身而思道

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哲学的阐释与创新问题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如何在西方哲学话语冲击下凸显中国哲学的声音、阐发中国哲学的精髓在时代境遇中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在哲学危机和现代性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当代西方哲学发生了“面向生活世界”的生存论转向。

【刘剑】也说“父子相隐”

若论起20余年来《论语》研究的热点,“父子相隐”无疑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自2002年《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刘清平质疑儒家“亲亲相隐”合理性(合法性)的文章以后,这场争论便一发不可收,并逐渐聚焦于对“父子相隐”合理性的辩论,而郭齐勇、邓晓芒、梁涛、廖名春等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使这场争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至今讨论···

【许石林】孔子“携子抱孙”说

2009年9月27日晚,我陪古琴老师王鹏、杜大鹏两位先生一行,从北京连夜开车6个多小时,赶到山东曲阜,参加28日举行的曲阜祭孔大典。在上午的典礼上,两位老师在孔庙大成殿前抚琴——这是不是数十年来首次在曲阜孔庙抚琴,我不知道。下午,我们一行去孔林参观,拜谒历代衍圣公。在第64代衍圣公坟前的祭桌上,我捡了一把饱满的橡树种子,孔···

【杨朝明】儒家中道传统对现代政商关系的启示

我们现在思考政商关系,思考社会治理问题,是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说到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认为很精彩、很独到。我们现在一般把儒家当成一个学派,其实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

【张岂之】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

【吴钩】为什么赵匡胤能够建立一个长命王朝?

如果我问你:赵匡胤是什么人?相信你马上就可以回答: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啊。这个答案当然没有错。不过,我们也不要忽略了,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禁军将帅——殿前都点检。殿前都点检,你可以将它理解成国家部队的总司令。这个职位非常重要,正是凭着殿前都点检所掌控的精锐部队,赵匡胤才能够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胁迫后周的小皇帝禅让···

【刘余莉】祭祖,对国家对个人,为什么重要?意义在哪儿?

《礼记·祭统》上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治人、治理国家的措施之中,没有比礼更重要、更急迫的了。礼有五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礼。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和嘉礼。这个祭礼是属于吉礼,在五种礼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礼。为什么祭礼这么重要?我们可以从国家的角度,可以从个人的角度,两个方面···

【韩星】挖掘清明节文化意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清明本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而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祭祀礼俗历史悠久,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据史书记载,清明礼俗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

【李竞恒】清明节话庙祭和墓祭:后者起源于唐,与家族共同体观念削弱有关

庙祭是一个维系若干死者作为小共同体的结构,体现的是死者死后呈现为家族共同体,无论一个君主或贵族再了不起,他的权力来源和成就也归属于这个死者与生者的共同体。凭借这个共同体的网络结构和历史惯性,个体的权力受到习惯的制约。而墓祭则主要是面对死者这一个具体的个体,是脱离了家族共同体和习惯约束的个体。

【关凯】历史不会终结,还会继续演进 ——评潘岳《中国五胡入华和欧洲蛮族入侵》

也许,如果我们泛泛地说人性普同,似乎不会有太多的人反对。但一旦把“文化”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事情就可能变得有些复杂,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自己一种几乎不自知自觉的文化“默认程序”中思考问题的。

【方素梅】探寻中西方道路的文明逻辑 ——《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简评

由于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有关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的争议从未停止。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和解读中西方道路的文明逻辑,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其中,分别经历了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的辉煌以后,中西方都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政治分裂和文化冲突阶段。然而,相似的历史轨迹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中国历史和文明历经危···

【潘维】大型政治共同体的逻辑 ——读潘岳同志文章《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

近日读到潘岳同志的奇文,比较五胡入华的三百年和日耳曼各部入主西罗马的三百年。文章说明,这两个类似的重大历史事件塑造了中西后来不同的历史路径和不同的政治结果:一个是族群的分散封建,迄今再未有罗马大一统;另一个是胡汉融为一家、一扫汉末至三国两晋到南朝的颓废,恢复了郡县大一统的勃勃生机。

【吴钩】清明是如何从欢快的节日演变成伤感的扫墓季的?

又到清明时节,正是慎终追远的时刻。不由想起几年前的旧闻:清明节前夕,四川乐山某居民小区挂出横幅,上写“恭祝全体业主节日快乐”;陕西渭南的电信运营商给四星客户群发节日祝福短信:“您好!清明将至,提前祝您节日快乐”。看到祝福语的小区业主与手机用户都很郁闷:清明节不是祭拜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么?怎么可以祝“节日快乐”?

【济楚】舌尖上的清明野菜 ——谈寒食、清明诗词中的蔬菜食俗

唐代,寒食节大致演变固定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前两天),清明节的种种过节习俗,皆为寒食节所包。而寒食节固定到春季,影响非常深远,比如这篇小文将要提到的寒食、清明采食各种山野蔬菜的食俗,只有在春天才有这些舌尖上的口福。

【刘增光,刘林静】2020年儒学研究综述

2020年的儒学研究呈现出多元样态,具体可分疏为五大主题:经学研究的兴盛、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儒家政治哲学的新进展、现代新儒学与儒学研究的新视角,还有一个特殊主题即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儒学界对此人类共同困境的儒学省思。本综述的内容以学界相关专著为主,论文为辅,通过对2020年儒学研究梗概的梳理,呈现儒学研究的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