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明德】《论语·述而》“游于艺”新解

“游于艺”见于《论语·述而》“志于道”章:“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言简意赅,历来为儒家所重视。艺字的繁体为“藝”,古字作“秇”“蓺”,指种植,如“不能艺黍稷。”(《诗经·鸨羽》)黍稷泛指粮食。从本义引申出知识、技能、艺术等含义。在先秦,艺也称“道艺”。《礼记·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

【常樯】写好中国故事的“儒学篇章”——新时代中国儒学机构发展建设碎思

儒学机构要着力打造“六个平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教育平台,发展学术、服务学者的科研平台,引领风尚、成风化人的传播平台,凝聚智囊、回应关切的智库平台,整合资源、交流对话的互动平台,承上启下、落实政策的组织平台。儒学机构应聚焦学术研究和普及应用两大核心业务。

【林桂榛】清明谈传统:寒食、上巳、修禊、夏历、火正、炎帝、灶神等

冬至日起算的十月制夏正前3月尾3日是寒食节,再过一周(6—7日)是上巳祓禊除邪活动,寒食与上巳共连约10日,节气正好,暮春温度阳光正好。

【秦治】有效控制疫情 保障同胞安宁 ——华人心声

每日清晨初醒,点开手机,急切等待《国外疫情最新消息》更新。欣喜昨日新增确诊人数骤减,希望今日继续,然而失望至于一再。肆虐世界的新冠病毒,已蔓延全球一年又半,270多万人失去生命,却依旧看不到好转迹象,怎不令人忧伤。病毒能控制吗?可以,中国经验已经证明,可以在短期内完全控制。然而世界疫情为什么得不到控制呢?

【孙向晨】重温《论语》:理解仲尼之光

第一次全文阅读《论语》已是大学一年级,读了李泽厚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很羞愧没读过《论语》,便囫囵吞枣读了一遍,浮出了一个亲切的孔子形象,一洗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留下的阴郁印象。那是个渴求西学的年代,李定生老师曾问,向晨是否继续读中国哲学研究生?内心的理想却是要修数理逻辑。

【潘岳】“奇妙”的南北朝:北政制 南礼乐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谐之魂。日前,中央社院第一副院长潘岳所作《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一文,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各族人民交融形成命运共同体并重建大一统国家的故事,解析为何日耳曼蛮族入侵罗马后却无法再造统一欧洲的原因。本文摘自其中。

【任蒙】慎终追远话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扫墓敬祖、表达自己敦亲睦族的情感追求的全民节日。瞭望中华大地,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千山万岭一起点燃蜡烛香火,以古老的方式向祖宗致敬,向先人致哀。多少个世纪,多少代人,多少个清明节,炎黄子孙敬奉先祖、怀念故人,早已成为全民族的集体行动。清明祭祖拜宗是民风,是乡俗,是文化,···

【刘金祥】古代徽商的“贾而好儒”

徽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商人群体,大部分来自包括歙、休宁、婺源、祁门、黟、绩溪等六县在内的徽州,主要经营食盐、棉花、茶木、丝绸、瓷器、布匹、粮食、典当、文具、笔墨等日常生活用品,始终恪守“诚信为本、以义取利”的经营理念,与晋商、浙商、粤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四大商帮。

【梁林军】从古贤画像看张謇所敬仰的人格

东奥山庄是张謇晚年住所,兴建颇为用心。张謇在受颐堂正面悬挂其师翁同龢画像,表达对老师知遇之恩的感激。厅堂两侧分别挂了八幅、共十六幅古贤画像,以示对古贤的敬仰、对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滋养自己的感恩之情。张孝若曾讲:“父亲对于唐宋以来贤士文人,直到明末清初朴学诸老,自顾亭林以后,都非常地崇拜。因为他们不是刚直廉正、忠···

【吴钩】政府借债

在现代,政府举债已是寻常事,高企的政府债务可能还会危及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不过,放在历史上,政府借债却被认为是历史演进的一大驱动力,许多经济学者都同意一个观点:正是西方社会的政府借债传统演化出了近代证券市场。

【王蒙】读荀恨晚

荀子曾经与孟子齐名。前者主张性恶,后者主张性善。当然,孟子衔居“亚圣”,荀子在后世的影响比不上人家,这与时间的先后次序有关,也与性恶说在中国不占上风有关。传统文化是注重感情的文化,说人生而性恶,民众士人感情上都不好通过。

【张丹丹】推开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一扇门 ——《典籍里的中国》印象

可能谁都没想到春节档最火爆的一档电视节目会是它——《典籍里的中国》,因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中,古籍的大众传播是难点,大众传播的成功范例不多。但《典籍里的中国》仅播出《尚书》《天工开物》两期,全网热搜就有近60个,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豆瓣评分9.4分,妥妥地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

【刘克敌】从大山深处走出的文化世家

算起来这是我第三次到修水了。第一次是在20世纪末,当时从县城到陈家大屋尚无可通机动车的道路,我和当地的一位朋友是在乘坐一段汽车后又在山林中步行了两个小时才来到位于崇山峻岭中的竹塅——也就是陈氏家族的所在地,那所著名的陈家大屋就静静地坐落在一座小山脚下,周围有小溪流过。那一刻的感动我至今记忆犹新,这里是陈宝箴、陈三···

【顾钱江、郑良、王成】与朱熹同行:打开武夷山的另一种方式

南国春早。春分时节,福建南平武夷山区万木滋长,百花竞放,走在五夫镇的潭溪旁,不禁想起镇上一位老居民的诗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吴钩】宋朝的棉花

网上有一种说法:“宋朝没有棉花,古人如何度过寒冬?”还有人考证说:“如果翻阅大量的文献记载,在宋元之前,史书中并未有过棉花的记载,而棉花真正的种植地乃是在印度和阿拉现。同时根据如今棉花的种植地可知,就算是棉花真正的传入我国也是在中原王朝的边疆所种植,并非为普通人所拥有,更遑论做成棉衣。”

【吴钩】《大宋宫词》后面的历史:澶渊议和

宋朝与辽朝之间存在着领土纠纷,这领土纠纷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原来,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7),军阀石敬瑭叛变,并向契丹国借兵,消灭了后唐,建立后晋政权,作为回报,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予契丹。到后周时,周世宗柴荣率兵收复了燕云十六州的瀛州、莫州、宁州三州和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三关,即所谓的“关南之地”,这一领土···

【章方松】马一浮“儒佛会通”的学术意蕴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学经典精义,虽然简约精要,但具有极大的拓展思维空间。比如,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都具有极为广阔的宇宙与人生的思维空间。这是以严密逻辑思维的西方论述所不可企及的。“云自无心任去来。”马公一浮先生以儒家入世事业,以佛家淡泊名利,自性心净,壮穆笃行,大有“声闻缘觉···

【陈民镇】给《典籍里的中国·尚书》“找茬”

春节期间,一档叫《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在央视开播,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希望通过全新演绎,展开古今对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一期的主题,便是“先王之政典”——《尚书》。无独有偶,本学期我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名为“先秦经典选读”的通识课,最先读的也是《尚书》。我在向同学们力荐《典籍里的中国》的同时,也试图引导大家···

【萨缪尔·胡克斯】是,博士,不,博士

同一个知识分子有不同寻常的参考文献,两者之间不只是一个博士称号而已。

【西奥多·达林普尔】我们做什么

真的,当列车千足虫或非洲黏虫可能要容易得多,不需要有任何野心,也不试图出人头地鹤立鸡群,不想方设法在任何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如体育),而是跟其他人一样随波逐流。这正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是幸福的,对世界来说,就未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