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飞龙】“勤王”动员令是一场美国民主的911

特朗普只是药方,对药方的政治批判与清理,无法取代对美国真实问题与矛盾的诊断和回应。美国民主重建不是以批判特朗普结束,而恰恰是以其为负面典型和反思开端,并有勇气直面特朗普主义所捕捉和提出的相关问题,相应设计和提出具有真正科学性与民主建设性的制度化解决方案。

【郑佳明】刍议“实事求是”、湖湘文化与岳麓书院

刍议“实事求是”、湖湘文化与岳麓书院,这个题目看起来有点散,其实有一条线索,把这三样东西连接起来、贯穿起来。这条线索就是“认识论”。湖湘文化也好,湘学也好,跟认识论有很大关系。

【杨永涛】“自爱”:先秦儒家的成人之道

儒家的学问究其根本是做人的学问。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去达成这样的目标?是孔子以降的儒家学者所共同追寻的目标。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从先秦儒家,也就是儒学的原点处出发,将相关概念梳理清楚。

【聂菲璘】我国历史上的选贤制度

“选贤与能”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选贤与能”亦作“选贤举能”,即选举贤能之人。

【朱康有】为政之道,修身为本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为政之道,修身为本

【刘余莉】强化道德教育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古圣先贤在体悟“道”的基础上,把人的“德”统之于“仁”,并具体在社会立身处世、齐家治国时所体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也称为“八德”。正是这种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

【宋玲】“大同”理想的文化解读

《礼记·礼运》中有一段著名的论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大同”,代表古人对理想社会的最高憧憬,表达了一种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追求。此一憧憬和追求,历数千年,始终是中华传统思想的主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虞万里】经学学者撰写的经部善本书志

所谓学者,就是一个通过读书来获取知识形成思想解决问题的人。书有未曾经我读,于是就尽量找到书的提要或书志类书来充实知识。

【张怀通】“尚书”源于礼仪说

“尚书”即上古之书,是虞、夏、商、周的政治文献及其汇编。今天所见文题俱在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的《康诰》等28篇、今本《逸周书》的《世俘》等59篇,以及清华简书类文献的《摄命》等十多篇。这些“尚书”中可信度较高的篇章,如《康诰》《世俘》《祭公》等,其形成多源于当时的献俘礼、封建礼和养老礼等礼仪。

【马克·安德鲁西奥】新冠时代黎明的阴阳、佛陀、和柏拉图的洞穴

新冠疫情时代的黎明,量子般跳跃进入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的全球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其发展前景已经赶超几十亿人的设想。

【西尔翰·莱昂斯】我们渴望自由吗?

西尔翰·莱昂斯(Siobhan Lyons)发现自由意志的到来并非没有代价的。

【莫顿·霍伊·杰森】没有上帝也没有理性

阿尔贝·加缪清晰地面对人生的条件。

【琳恩·小笠原】即将淹没的世界中的等级体系 ——贝淡宁、汪沛著《正义层秩论》简评

过去一些年,贝淡宁的著作受到不少批评,有人暗示他是在为中国的政党国家辩护,不过我觉得这没有说到点子上,因为他的观点不是中国共产党而是有关传统东亚思想中发现的社群主义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如何指导了政治体制和生活生活---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在西方,人们往往瞧不起官僚机构,非专家组成的政府和无情的商人心···

【安德鲁·多伊尔】别害怕面目狰狞的收割者

我们已经不愿意承认死亡是人生的必要组成部分。新冠病毒疫情或许给我们更加切合实际的死亡态度。

【吴钩】冬天来了,宋朝是如何救助流浪乞丐的

如果你展开《清明上河图》,仔细些看,可以在画中的城门外,找到三个乞丐,一个似乎是残疾人,坐在地上乞讨,另一个是孩童,还有一个是位老妇人。可谓很有代表性。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急剧,贫富分化悬殊,城市里出现大量流浪乞丐,是不必意外的事情。

【胡大雷】“立言不朽”与“以文报德”

《左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其中尤以“立言不朽”对后世影响为大,并有一些衍生意义,涉及“立言”的目的、传播、功效等,以下作一点探讨。

【王齐洲】《乐经》是文字典籍而非曲谱辨

《乐经》是儒家经典中最尴尬的一部经典。汉武帝立“五经”博士,独《乐经》未立。王莽立《乐经》博士,后人指其伪造,两千年来,聚讼不断。至于西汉末年王莽奏立《乐经》博士,其《乐经》究竟是古文经还是今文经,这需要放在西汉政治和经学发展的大势中去理解。总体上说,汉哀帝之前,朝廷所立经学博士皆今文经博士;平帝以后,朝廷所立···

【唐亚林】顺天应人:人心政治的“源”与“流”

在以民心皈依为根本指向、以人心评判为最高标准、以人民本位观为根本价值指导的东方社会人心政治形态中,“民心之所望,执政之所向”,是人心政治的“源”之所在,内蕴着需求之源、使命之源与责任之源三重动力体系;“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有能者为之”,是“人心政治”的“流”之所在,孕生了通过具有理性力、能动力与行动力的组织将制度与人···

【储建国】善钧从众:道心与人心之间

民心”政治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十六字心传”,关键是在“道心”和“人心”之间如何“允执厥中”。朱熹将其精髓阐述为满足人民“合理”的欲望。这一世俗理性的政治理念启发了欧洲的启蒙运动,经过深度加工后又以马克思主义为中介输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以独特的方式复兴了中国传统的“道心”和“人心”政治,并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在“先善后众”的原则···

【任锋】论作为治体生成要素的民心:一个历史政治学的分析

为了克服政治衰变中的民心失范,优良政治的出路在于构建起一个包括政治原则、制度方略和政治主体三要素的治体。立国思想家强调政治家相对于行政官僚、治民心(教化)相对于治民事、经制纪纲(礼治)相对于刑罚威权、更化相对于变法的一系列优先性。这代表了对于政治事务的一种规范性理解,它伴随历代立国实践不断得到检验与重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