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苏轼惹恼保守派

北宋的党同伐异之风,其实不是始于“熙宁变法”,而是始于“元祐更化”,始作俑者,就是保守派元祐党人。他们不但废尽新法,逐尽新党,而且,在逐尽变法派之后,保守派台谏官开始调转枪头,对准同一阵营的昔日同道。最早受到台谏攻讦的保守派名流,是新任翰林学士苏轼。

【刘增光】《〈孝经〉学发展史》绪论

古人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今天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者的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的。职是之故,对20世纪以来的《孝经》学研究总体状况做一梳理,不仅仅是对先行者研究成绩的尊重,对于澄清和彰显本文的研究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朱杰人】他山之石 ——读《〈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有感

宋代理学上承孔孟之学,进行了儒学文化价值重建,其学术思想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两人在武夷山寒泉精舍共同编纂的《近思录》十四卷。该书选辑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先生精要之语分类编集而成,也是朱熹思想逐渐成熟的结晶,在我国长期得到尊奉。

【谢钊馨】版本学与学术史相结合研究的创新之作 ——程水龙《<近思录>东亚版本考述···

《近思录》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吕祖谦二人共编于寒泉精舍的理学著作,完稿于南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

【徐时仪】朱子语录在东亚文化圈的传播

朱子语录是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现场实录或事后追忆的纂辑,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朱子针对南宋社会现实,诠释经典所载圣贤之语,以口说独语或诘难论辩的形式表达其所欲说的见解,既关注训诂考据,又重视发明义理,主张以心明经,致力于凸显言说者独立思考的问题指向和忧人忧心忧道的人文情怀。这反映了朱熹理学思想的演变脉络、南宋···

【萧放】欢笑尽娱,乐哉未央:古代诗词中的春节新年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民俗称为大年,其核心内容是辞旧迎新,祈福团圆。围绕着除夕与新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节习俗。团圆吉祥是春节恒久的主题。人们享受春节,歌咏春节,春节团聚、朝会、拜年、饮酒、游赏等节俗都是历代文人学士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古···

【殷慧 刘文鹏】东亚礼乐文明的交流互鉴 ——评《东亚〈家礼〉文献汇编》

中华礼乐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举世瞩目,从“六经”到“四书”,从孔子以仁释礼,到朱子礼理双彰,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吴震、吾妻重二、张东宇共同主编的《东亚〈家礼〉文献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并于2021年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

【天山石】王船山怎样过元宵

上元佳节,普天同乐,船山细数过往,破冰向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诗无关人间烟火,却又无时无刻不为天下苍生着想,谁为“六经”开生面,“南瞻欲问平安竹”,湘水北往有余波。

【王乐】传统儒家道德治理的精神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传统儒家道德治理凝结着中华民族对伦理道德的深刻认识,反映着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理性思考,体现着道德作为国家治理手段和理政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智慧。

【赵生群】司马迁缘何误解《尚书·文侯之命》

《尚书》有《文侯之命》一篇,为周平王策命晋文侯而作,而《史记·晋世家》乃误以为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之辞。究其缘由,乃是因为司马迁对东西周之际若干重要史实缺乏了解。

【许石林】神圣和风俗的威力与福报,只作用于有服善之心的人

西北某地元宵节闹社火,林姓青年被选扮演关公,着绿袍,提青龙偃月刀,一路踩高跷。平日不沾酒的他,竟然喝了三斤白酒。视频中,可见小林扮妆前虔诚于关公神像前跪拜,“穿上行头,就是古人!”

【张昭炜】激活阳明学研究的时代力量

任何一种学说要想保持活力,必须回应时代问题,在新的语境下再诠释、再创新,阳明学也不例外。近年来,学界有关阳明学的研究日趋升温,其带来的问题亦随之渐显。这就需要明确阳明学的特质、综合认识阳明学的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前瞻阳明学的研究方向。

【赵迎辉】君子之交淡若水

“君子之交淡若水”语出《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郭象注曰:“无利故淡,道合故亲。饰利故甘,利不可常,故有时而绝也。”意思是说,君子之交不受利益所累,像水一样恬淡自然,所以能够长久亲近;小人之交多受利益驱使,如甜酒一般芳香醉人,然而一旦利益散尽就会交情断绝。

【于文博】知止方有定 淡泊待名利 ——《史记》中的廉洁文化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具有重要史学和文学价值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展现廉洁文化深邃思考的思想宝库。司马迁在《史记》这部史书中并没有直接以说理的方式探讨廉洁文化,而是把对廉洁的高度赞扬和对贪腐的激烈批判结合起来,将其寓于史实陈述、人物臧否和历史经验的探求之中。能···

【吕钰琪 乔清举】通经之源 读史之本 ——《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中的学习理念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号少岩,清代史学家,梁启超称他为“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章学诚受聘于肥乡清漳书院担任讲席,同年因“中道别去”,为书院诸生胪列数条,写就《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以下简称《条训》),收录于《章学诚遗书》。

【陈绪波】先秦儒家眼中的生死与鬼神

魂、魄观念是先秦儒家对于生死的最基本认识。按照古人的解释,人呼入呼出的气叫作魂,耳聪目明叫作魄。由于魂所具有的这种气多具有神秘性,故后人往往称之为神魂;魄所具有的耳聪目明等感官功能则多与人的身体相关,故后人往往称之为体魄。神魂与体魄,也就是我们当下所讲的精神与肉体。人活着的时候,魂、魄具在,将死之时,魂气离开···

【杨富荣】《孔子家语·五仪解》解读及时代价值

最近几年,有个词非常热,叫“国考”,即指每年举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

【王云路】古今一理:《论语》中几个常用字词的辨析

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天两千余年,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它所使用的语言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是佶屈聱牙、生涩难懂,还是明白晓畅,人人可知?

【方云】龙纹锦绣衣,华夏礼仪邦 ——中华传统服饰中的龙纹演变

中国龙纹从最初产生,由简到繁、由抽象到具象、由原始到精美,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是华夏各民族文化与制度、审美与心理、工艺与智慧的凝结与体现。在中华传统服饰的发展史中,龙纹也经历了从原始的“动物性、神话性”到“平民与阶级的分化”,从原始社会的“敬祭天神”到封建社会的“皇权标志”,再到新时代“祥和的中国文化符号”,三个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