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怀明】从“鹅湖之会”到“新亚之会” ——首届程兆熊思想学术会议论文发表发言稿

程先生前后耕耘在新亚书院,长达十五年,作为身临其中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与张君劢、钱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王道诸师友,“艰难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在花果飘零之际,使民族历史文化在天南一隅得以保存、发扬和发展。

【万百安 等】哲学与文化间性宣言

在快速成长的机会和挑战遍布的世界,我们迫切需要哲学视角和回应。贫困和动荡日益加剧,自由日渐减弱,冲突不断蔓延,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和平共存的新模式。

【王苍龙】儒家教育复兴与中国社会个体化:兼谈如何以社会科学拓展儒学研究

通过研究儒家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个体化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也为未来的儒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场报告旨在引发更多关于儒学与现代社会互动的讨论,促进儒学在新时代的持续发展。

【魏彦红】此生再无来者的生命表达——写在《西汉经学史》出版之际

这部四十余万字的《西汉经学史》终于要出版了,回忆该书诞生的艰难历程,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部书稿凝聚浓缩了华友根先生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寄托;这是他用最后的生命写就的人生华章,是此生再无来者的生命表达。愿华先生在天之灵原谅我工作的不力,在该书出版之际,请华先生安息。

【许石林】“爱情”这种词,轻易乱用滥用,不是吉兆

然而“爱情”这种漫无边际、似是而非、要死要活的词儿,还是不要轻易出现。用陕西人的话说:咋弄得跟戏里一样?怪怪的。

【邵晨 董晓波】《论语》西传:中国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交汇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是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凝练,是华夏轴心时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其内容博大精深,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译本来看,利玛窦早在16世纪就翻译了《论语》拉丁文版本,是向西方介绍“四书”的第一人,引起了欧洲对儒家思想的关注和研究。此后,欧洲传教士和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论语》被翻译成西方的各···

【杨朝明】为经典学习插上翅膀

孔子研究院刘续兵研究员主编的“国学经典音注”丛书(含《〈大学〉〈中庸〉正音释读》《〈论语〉正音释读》《〈孟子〉正音释读》《〈诗经〉正音释读》《〈道德经〉正音释读》六部经典五部著作)问世,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受到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追捧,可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用力之作,更是有别于同质化丛书的创新之作。

【汤惠生】天人合一叙事方式中的中国古代政治生态学

2023年8月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加拿大学者兰德(Brian Lander)的《惟王受年——从农业起源到秦帝国的中国政治生态学》(The King's Harvest:A Politi⁃cal Ecology of China from the First Farmers to the First Empire)一书(下面简称《惟王受年》),书中讨论了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农业起源到公元前2世纪末秦帝国灭亡的···

【赵逵夫】地域文化中的历史记忆

学者们分析古代人物的思想,一般都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时代,二、家族、家庭,三、师从,四、个人阅历。联系时代来分析,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同一时代中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主张。

【张耀】包容与正直的中国智慧

先秦诸子百家“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皆“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启了诸子学序幕的老子与孔子也都以天下安治为理想。而天下安治并非一蹴而就,人们为之要处理各种微观、具体的问题,“报怨”的问题便是其中重要一项,因为小怨常随着人们相互的报复而积累成大怨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而老子与孔子早在两千年前便就···

【陈野】地方志资源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作为我国学术传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文献载体和连续呈现,具有鲜明独特的中国古典学术特质。以务实解剖和深入研究,从修志传统和志书内部实证化地观察分析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具象场景、机制和路径,可以借此深入认识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形态,从思想、理论和方法等角度,提炼有益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资源。

【韩伟】中国文论与乐论关系“五段论”

中国文学的音乐性是不争的事实,文论中包含论乐的成分,同时乐论中也包含大量论诗、论文的因子。

【彭成广】孔子“游于艺”的意蕴新释

《论语·述而》篇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学界对“游于艺”的解读历来争论最多,但整体而言均不离对“艺”之对象或具体内容的把握,如有以“六艺”之“礼、乐、射、驭(御)、书、数”代指“艺”者;有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六经”代指“六艺”者;更有甚者认为,《论语》本属于语录体,“游···

【田丰】传统中国天下观中的“无”

传统中国天下观中的“无”,体现在天下的不可执与不可控上。天下作为至大无外的政治体,无法被人以任何方式占据或掌控,每一次这样的尝试都会在历史中失败甚至导致反噬。“无”是我们面对天下时必须保持警醒的重要向度。失去了“无”的面向,人类的实践就可能失去节制与限度,将天下脱水为一种存在者集合,将政治的本质干瘪化为博弈论。

【周展安】孝道是体认天人关系的第一场合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命题,天人合一是对这一关系的经典阐释。然而,究竟“天人合一”是何种“合”、“天人之际”是何种“际”,从文献的角度并不能一口说尽。笔者尝试从孝道入手对此作初步探索。

【郝良华】乾坤万里眼 时序百年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的《出塞》,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而最精妙的,便是开头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用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互文见义”,用秦时、汉时设定时间跨度,勾勒出关山月,晕染出伤离别的苍凉感。眼前的明月,是曾照耀过秦汉的明月;眼前的边关,曾是···

【许石林】祝福武汉这一对珍稀的恋人!你们就是人间的美好。

只是记录一下对朋友圈所见所闻的简单评论,丝毫不敢有教育年轻人的意思。

【孔丽】隋唐孔氏经学复兴

隋唐时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朝廷大力推崇儒学,使其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孔氏家族作为儒家思想的主要传承者、发扬者,在这次儒学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化世家、官宦望族。孔氏家学随着儒学的振兴得到了一定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色。随着家学的发展,孔氏家族的家风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靳宝】家风浸润下的《汉书》撰述与史学精神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首创纪传体断代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范本。了解编撰者班固及其家族的历史变迁,从中探寻家族文化蕴含的独特品质与风格,是我们研读《汉书》的一个重要窗口。论世,也要知人,知人论世是统一的方法论体系。

【黄裕生】儒家礼乐文明传承中孔子对周公的突破

汉语中的儒家概念与西语中的儒家概念是不对应的,因为西语中的儒家被称为confucianism/Konfuzianismus,直译回来就是孔子学说或孔子主义,就如同康德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一样。通常,人们把儒家直接等同于孔子的学说。但是,无论作为一种思想学说,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系统,儒家都早于孔子。被奉为儒家经典的那些主要典籍都产生于孔子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