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露露 孔洪恩】《养正遗规》中的蒙童教术

中国古人历来注重开蒙教育,所谓“少成若天性”即是在强调少时习养对人生的长久影响。围绕着幼儿启蒙这一主题,历代学者先后编撰了许多启蒙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等。

【方彦寿】朱熹书院“菜根精神”的形成与影响

近读某文介绍明万历年间的《菜根谭》,认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这一名言即出自此书。其实,早在南宋时期,朱熹在各地讲学之时就对此大力倡导,从而形成了朱熹书院讲学的“菜根精神”。其倡导的清廉俭朴的凛然正气,深刻影响了宋代的士风和学风,并下延至明清时期的两岸书院,流传至朝鲜等东亚国家。

【罗云锋】传统经学在当代传受的三个层面

儒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诸子百家之思想,而成为中华文化之主流,经学则为儒家思想之渊薮,而“十三经”又为经学之核心。故谈及传统文化复兴和创造性转化,便涉及传统经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接受问题,本文将对此论题作一讨论。

【李媛媛】求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 ——《诗经》中的廉洁文化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开端,辑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其中有多首诗记载了当时的官员如何廉洁自律、涵养浩然之气;如何治国理政、赢得民心。这些诗篇对于当代的廉洁文化建设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刘志强】《诗经》俄译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既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又是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普遍接受的文化共识。

【章关键】面向未来,必须“知几”“通变”

哲学的产生皆有本原,如果说西方哲学的本原始于希腊先知之见,则中国哲学的本原始于“三圣三古”之说。本原不明,其流不清。返本归原,直道而行。以中国哲学言,返本,就是返中华第一经典《周易》之本;归原,就是归孔子精心传述《易传》之原。

【桂方海】古史辨派的一份学术遗产

张西堂(1901—1960)是成就斐然的经学史家,对诸子百家之学也有精深研究,同时他还是古史辨派的重要成员。《张西堂全集》体现出的“古史辨派”的治学精神和方法,值得重视。

【周溯源】《论语新说》:一本展示中华文化自信之作

线装书局新近推出了文史专家夏新先生新著《论语新说》。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与儒家“温故而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的方法论相结合,回首人类文明长河,联系世界政治,检视孔子及其儒学,既具历史眼光,又具世界视野,是一本展示中华文化自信之作,颇具新意和亮点。

【董译夫】文物里的周公:为什么他是孔子最推崇的古圣人

汉代著名大学者贾谊在《新书·礼容语下》中曾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李耀南】融汇中西的哲学创构 ——评张汝伦《〈中庸〉前传》

《〈中庸〉前传》(《中庸》研究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是张汝伦先生所事《中庸》研究的奠基之作。张汝伦数十年来耽味史上经典,潜研中西哲学,远寄冥搜,神思独运,著作等身。

【纪德君】阳明心学在明清小说中的传承说略

明代中后期,由王阳明开创的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对儒学演变与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阳明心学反对程朱理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认为“心外无理”“心即理”,天理自在人心,人只要自明本心,即可体察天理

【陈来】贯穿在宇宙论、人性论、知识论、人心论中 ——宋明理学“理”的意义是什么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可是这个名称要细究起来也不能说是完完全全的科学,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因为宋明理学诞生在北宋,可是一直延续到清代,因此如果按照这段历史来讲理学的体系,应该叫“宋元明清理学”。可是这个叫法显得有点长,所以习惯上就用“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来指称宋元明清的这个体系。

【贺桂梅】一座会通当代人文思想的桥梁 ——读《汤一介 乐黛云:人生三书》

收到《汤一介 乐黛云:人生三书》之后,我一直在慢慢品读。之所以读得慢,一是因为这三本小书经得起反复品读和仔细揣摩,另外因为编选的文章和小开本的装帧形式很方便阅读,在略有空闲的场合随时都可以打开看上一两篇。

【段重阳】自然本性与历史 ——读陈赟教授《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人朝向超越者的体验之差异一方面塑造了不同的超越者(如“上帝”和“天道”之别),另一方面标志着不同的“自然本性”,历史则是这种不同的超越体验所展开的场域。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源性反思所达至的地基就是人自身的超越性体验,而对于西方“逃离的形而上学”进行的批判所呼唤的就是人之真正的自然本性。

【许鹏】会搞钱的深圳人,原来比谁都更喜欢读书 ——弘毅投资公司围炉夜话小记

近日应邀考察广东省陆河县人文历史,需到深圳图书馆查阅资料,故访深并得以拜访许石林先生。1月15晚,弘毅投资董事长、CEO等三十位高管在深圳二十四史书院举行“围炉夜话”,许老师应邀讲解二十四史之食货志阅读。许老师邀请我也参加,于是得以躬逢其盛。

【吴钩】宋王朝建立了11世纪最大的商业“托拉斯”

自熙宁五年至七年王安石罢相,这三年间,受非议最多的一项新法,是“市易法”。现在我们就来讲讲“市易法”及其面临的挑战。

【刘寿曾】仪征刘氏遗稿汇存2

李联琇(1820-1878),字季莹,江西临川人。咸丰七年(公元1857),李聮琇视学江苏,按部扬州,刘寿曾以经解、诗赋受知李氏,补仪征附学生。同治四年(1865),李氏主讲锺山书院,与刘毓崧“谭艺,过从甚密”,并数数念及刘寿曾。同年秋,寿曾奉父命,趋金陵,谒李氏于书院,齿弟子列,燕闲侍坐,论学道古,时有所闻,因仿《郑志》,“条···

【杜志勇】《礼器碑》及其刊定

《礼器碑》在汉代碑刻当中十分特殊。此碑石面规整、形制有度,与他碑无异。如若走近细看,就会发现碑石四面全部刻满文字,碑阳、碑阴、碑侧内容安插紧凑,简直密不透风。这样敬惜片石,在中国历代石刻中都堪为“节俭刻石”的榜样。

【刘余莉】孝敬仁义是立身的根本

在《王昶传》中记载,王昶,字文舒,是太原郡晋阳县人。王昶后来升任了兖州刺史,他为侄子和儿子取名的时候,都依照谦虚和诚实的意思来取,体现出他对儿子和侄子们的期许。他的侄子,一个叫王默,字处静;一个叫王沈,字处道。他的儿子,一个叫王浑,字玄冲;一个叫王深,字道冲。

【李谷乔】也谈《论语·乡党》两大公案 ——与李伟阳先生商榷

对于《论语·乡党》中“康子馈药”和“山梁雌雉”两章,历代学者读解纷纭,莫衷一是。这两章之所以成为聚讼千年的学术公案,根本原因是后世对孔子的情志体悟不透彻以及对相关文本阐释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