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余莉 刘红利】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礼记》中的乐教思想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人的心灵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乐也是孔门“六艺”之一。“士无故不撤琴瑟”,显示出音乐在古代士大夫生活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古人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在正式的祭祀、聚会等场合,都有德音雅乐来陶冶性情。和谐雅正的音乐,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教化效果。

【郝思斯】顺理而举易为力 背时而动难为功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过去几十年,人类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成果,就是因为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教训,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开辟了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

【慕朵生】《春秋》天子爵称暨孔子改制考三条

《春秋》天子爵称暨孔子改制考(一)】《春秋》爵三等,天子一等,公侯一等,伯子男一等是也。何三等?王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质一文。商质者主天,法三光而爵三等,公侯伯是也,以天子乃天之子而天所命故不爵称;夏文者主地,法五精而爵五等,公侯伯子男是也,以天子乃天之子而天所命故亦不爵称。

【吴钩】王安石鼓动宋神宗禁制公论?你能给个实锤吗?

在一个文史交流群里,一提到王安石,多数人都表示了批判的意见。有人说,王安石人很坏,鼓动宋神宗针对公论进行打压、禁制。我问:实例呢?举个实例。但就是没有人能提供一个王安石压制公论的实例。所以我加了一下码,在群里说:哪位能够举出实例,我就发个红包。

【胡兆东】魏晋玄学家是如何看待孔子的

玄学家们塑造了孔子的三种形象:兼爱济物的君子、体无应物的圣人、游外冥内的至人。虽然形象各异,但孔子在玄学家的笔下都不是被排斥、鞭挞的对象,而是境界高妙、爱民济物的超然存在,是隐藏在世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力量。

【吳笑非】禮法二元治理初論

本文是“第一屆經學、經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討會”的稿件,感謝會議諸君賜教,更待方家訂正。

【慕朵生】《春秋》中的“天子”和“人子”

上帝有着重要的政治神学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王者受命于天”,是为“天子”。盖“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

七夕小知识:为何流行吃“巧果”?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穿针乞巧、储七夕水等习俗,都体现了一种“中国式浪漫”。

【乔清举】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文明产生和延续的基础,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兴衰演替。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展开,我们越来越真切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生存的重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丁涛】清代李元春《左氏兵法》:点评《左传》兵学理念

《左传》是中国历史文学的重要典籍,其兵学理念也极具研究价值。与一般理论形态的兵书不同,作为编年体史书的《左传》保存着丰富、详实、生动的春秋战纪,能使读者直观感受形势计谋的由来,实为兵法原则的案例集。

【陈赟】王国维:以学术探寻“人间”的意义

在中西学术交遇带来“道出于二”的思想处境下,王国维通过《论政学疏》重思中华文明的未来意义,通过《殷周制度论》重建中华文明的开端。以极度的理性和冷峻审查周礼,发现了嫡庶之制构成周公所有创制的制度基础,对于周礼中内蕴的亲亲、尊尊原理有着极为深刻的阐发,对于其中内蕴的德与礼之间的张力更有入微的体察。他以深度会通中西的···

【常昭顼】刘宗周:会蕺山而创学派

刘宗周创立了蕺山学派,被后人称为“刘蕺山”,起源于他在蕺山讲学。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当道,缇骑四出,削籍的士大夫遍天下。刘宗周慨然于天地晦冥,人心灭息,认为只有讲学明理,才能给公义留一线生机。天启五年(1625年),他召集诸生,会讲于蕺山之麓解吟轩。他认为世道之祸,酿于人心,而人心之恶,源于不学无术;讲学的目的,正···

【慕朵生】《春秋》是全体大用之书

说《春秋》是史书、经书、王书、礼书、刑书、政书、宪书云云,皆是就《春秋》之某一特色和优长而表出其某一体某一用。

【余足云】知其所止

人立于世,凡事有所节制,懂得适可而止,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有一定的方向、目标和愿景,领悟好“止”字中的哲学极为关键。

【闫竑羽】《鹿洲公案》:清代司法“无讼”理念的生动展现

《鹿洲公案》,又称《蓝公案》《公案偶记》,是清代蓝鼎元(1680—1733年)纂辑的案例集。因作者号鹿洲,故书以此名。《鹿洲公案》一书完成于雍正七年(1729年),主要刊本有雍正十年(1732年)刻本,光绪五年(1879年)重刊本等,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

【张浩浩】《论语》的诗性品格

孔子曾提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的论断。那么《论语》作为儒家学派,乃至中华传统的经典之作,也具有鲜明的诗性品格。孔子不仅引述诗歌,还教诗、论诗,活出了高层次的诗境。

【陈嘉许】《周易》里的妲己

象辞说,“夫征不复”意谓“离群丑也”,“妇孕不育”意谓“失其道也”,文王羑里之难,陷入了小人的包围,因为商朝变得无道了。“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同时暗涉妲己品行对纣王的负面影响。

【李宗刚】穿越文化时空阻隔的思想对话 ——评陈晓霞的“跟着孔子去游学”系列之《游···

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如何更好地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优秀文化的活力,为当下的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人们积极探索阐释中国传统经典的新路径,其中,陈晓霞的“跟着孔子去游学”系列《游学四孟》便在这方面作了值得肯定的积极尝试。

【郝思斯】心不可乱 则利至而必知 害至而必察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古人讲:“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7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

【刘子珍】君逸臣劳:晚周诸子共识背后的“舆论战”

晚周诸子百家争鸣,彼此诘难,势同冰炭不同器,但他们在君臣孰劳问题上却表现出难得的一致。“君逸臣劳”论调在晚周诸子著述中频见,俨然成为诸子共同的政治理想。如《管子·宙合》曰:“君出令佚,故立于左;臣任力劳,故立于右。”《荀子·君道》将“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视为“人主之要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