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喜任】周敦颐《通书》的思想价值

周敦颐这个名字之所以会被大家记住,首先是因为他的名篇《爱莲说》。实际上,周敦颐不仅是《爱莲说》的作者,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位居“北宋五子”之首,世称濂溪先生。《宋史·道学传》在述及两宋理学的发端时说:“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

【韩星】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爱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在儒学历史上具有重要贡献。《春秋繁露·俞序》说“孔子明得失,见成败,疾时世之不仁,失王道之体”,指出孔子作《春秋》的主旨是批判当时社会缺乏仁爱。董仲舒认为,《春秋》以仁为本体,倡扬德治仁政,反对武力服人,“《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

【朱汉民】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天下理念标榜一种王道精神,批判霸道政治手段。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理念既不回避天下是由利益不同、文化差异的民族构成,但是又不将这一种利益、文化的差异固化,反是以不同族群能够和谐共处的仁义精神、王道精神,为天下寻求价值共识提供天道的依据。

【查洪德 王珏】如何评价元代《诗经》学

自清人皮锡瑞定性元明为“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历史》),学术界一直公认元代是经学的衰落时期。在《诗经》学领域,则认为元代《诗》学“皆本《诗集传》,无多新说”(鲁洪生《诗经学概论》)“墨守朱子之诗”(马宗霍《中国经学史》),无成就可言。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元代《诗经》学,可能会得出大不相同的认识。因为正是在元代,朱熹《···

【黄黎星】易道与天文:文化蕴涵之探析

中国古代天文学,堪称古文明之肇基与渊薮。古代先贤,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记录天象变化,确定星宿排列,测算日躔月离,了解黄道白道,标记景昃朔望,创制演进,从观象授时到制定历法,“敬授民时”“以前民用”,发展出包罗众多形态、记录丰富数据、具有精妙特色的以历法制定为核心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

【姜广辉】研究经学,不能没有理论 ——我近三十年经学研究历程中的理念与心得

关于“意义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不同个人、不同学派会有所不同。但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大公约数”的意义信仰,就是我前面讲的“儒家经学中的十二大价值观”。这是传统中国意义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千百年来人们处理各种关系最重要的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意义的信仰”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而对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必须与民族文化···

【郭代杰 魏富敏】孝道与养老

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思想源远流长,历代统治者皆将养老制度系于治国安邦的高度,而民间百姓也将尊亲养老视为道德高下的标准之一。无论是国家层面、家庭层面抑或社会层面的养老制度和风尚,无不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田飞龙】制裁国安法官是反法治的霸权冲动

美国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CECC)早前发布涉港报告,提议对至少29名香港的国安法官施以制裁。美国的国家安全没有边界,却对中国香港地区的国安法司法程序实行非法干预和长臂管辖,打压履行法治核心责任的司法官员,这在本质上是反法治的。国际法没有任何授权规范支持美国这种长臂制裁,美国国内法更不能作为对他国司法程序和司法···

【米湾】商务印书馆《蕺山学派研究》评审意见

汉语学术界,研究蕺山之学之论文、专著多有问世。然而,与朱子学、阳明学相比,蕺山之学研究尚有虚歉,尤其对包括蕺山后学之学在内的“蕺山学派”之研究,尤显薄弱。目前这部《蕺山学派研究》,在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蕺山学派”研究推向纵深与细密,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

【王颖】慎言是重要的道德修养

古人把慎言看作良好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君子之所不至”(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杂著·礼乐论》)的三种行为之一。同时,认为慎言是养成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言谨则能崇其德。”(胡宏:《胡宏集·知言·文王》)“才妄言时心已不诚,才有谨言之心即是诚也。”(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新泉问辨录》)言为心声,谨言不仅是内心之···

【赵轶峰】中西历史理性之差异

历史意识,指关于人类社会经验关联性之感觉、知识、意象。此种意识本身为历史经验组成部分,故其深层倾向,需在特定文化传统中理解。雅斯贝斯比较世界文化,认为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多个文明中“产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范围的基本范畴……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类都已迈出了走向普遍性的步伐”。

近年来国内杨简研究综述

“作为儒学的江南,正与江南本身一样,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我们以时间为维度展开,为了更好地在当下理解作为儒学的江南和江南的儒学,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她曾经的构成创化有真切的把握,更要通过这样的把握对其未来的可能流向进行前瞻。江南儒学公众号推出系列文章,对当下学界围绕江南儒学的研究动态进行整理总结。

【许春华】先秦儒学引诗叙事的思想价值

在先秦儒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引诗叙事。按照先秦儒学的演变顺序,它们存在着一种递进上升的趋势,其中《论语》引诗5条,简帛文献《五行》引诗6条、《缁衣》引诗23条,至《孟子》引诗37条,《荀子》引诗多达83条。从形式上看,这些引诗叙事并非独立存在的经典文献形态,而是融入先秦儒学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之中;从···

【梁海燕】乐府采诗的史学建构与诗学影响

乐府采诗说,源出汉儒。但采诗与乐府之真正绾合,则完成于盛中唐诗学革变思潮中。两宋以降,依托“采诗说”观风察政的核心要义,乐府诗成为诸多诗体中最具社会担当的一种。从“采诗”角度审视乐府诗体的意蕴生成,可在当下正确认识与发扬乐府学。

【李卯】“学问思辨行”:《中庸》的本土学习过程观新解

《中庸》因其高度凝练的理论智慧“直抵中国思想的核心”。尽管《中庸》难免带有某些时代局限性,但“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观是我国本土学习思想的重要内容,完整清晰地呈现了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方法和规律,影响广泛而深远。

【陈才】安大简《诗》 文本性质刍议

安大简《诗》文本公布以后,许多学者集中于文字释读与文字现象,就简文中字词之义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见解,丰富、完善了整理者的认识。也有一些学者沿着整理者将简文与《毛诗》文本对照的思路,或从文本差异入手,或从具体《诗》篇入手,对安大简《诗》的文本进行研究。其中部分研究涉及了它的文本性质,却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

【李锐】浅谈《诗论》与孔子删诗

笔者的学术研究,是从《孔子诗论》开始的。廖名春先生曾指出简文并非全部是孔子论诗,故改称《诗论》。而经过简序重排,所谓颂、雅、风的顺序说明显然站不住脚。《诗论》的出版,并没有解决大家关心的子夏传《毛诗》、诗序等问题。

【张庆利】班固以德论“文”

班固论“文”的文字,既见于《汉书》等专书,又见于《离骚赞序》《两都赋序》等文章。在《汉书》中,班固虽然还没有专门列“文苑传”,但从其《叙传》可见,他为一些人物立传,目的就在于文学的贡献。同样是为司马相如作传,而且班书之传基本照抄迁史,甚至赞语亦近似,但其作意却似同而有异。《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子虚之事,大人赋说···

【杨军】口述与文本:两汉经学今古文新议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基本是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不涉及文本教育。孔子确立六经为新的教学内容,保留礼、乐两种技能培训科目,另设诗、书、易、春秋四门课程,皆为文本教育。孔子晚年始编定六经,才有了固定的文本。此前的儒家教学活动显然仍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以口授而不是以文本学习为主要方···

【虞万里】中国经学的经典文本与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核心和源头非经学莫属。“经学”一词,始见于西汉文献。《庄子》举孔门六艺,已有“六经”之名。汉武帝时,《诗》《书》等五经相继被列为官学,由博士传授。因弟子从师研习某经,皆属专门之学,遂有“经学”之名。经学承自春秋诸子中儒家之儒学,以六艺为主要传授内容,至宋发展成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