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赟斌】从“三圆”物化载体看文明的连续性

圆丘祭天的记载首见于《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于地上之圆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该祭天的时间为每年冬至日,文献中亦有夏至日祭天的记载,如《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

【帕特里克·韦斯特】为后现代主义辩护

福柯拒绝身份认同政治并不令人吃惊。毕竟,他拒绝固定不变的、稳定的范畴观念。这和其他后现代思想家们一样。就像福柯本人一样,将他们描述为“自由意志论者”或者“无政府主义者”或者“浪荡公子”可能更好些。毕竟,无论你认为福柯和德里达是什么,他们都是自由思想家。

【艾伦·莱维诺维茨】使用智能手机之道

我们从来不缺乏创造性的窍门来修复人与智能手机破裂的关系。消费是敌人,限制是解决办法,新习惯是人家承诺的结果。目标呢?更具生产性的生活,让人摆脱无用的浏览和空洞无物的社交媒体光顾之苦。

【伊丽莎白·拉什·奎因】什么也不能像失败那样成功

想到死亡令人如此痛苦的理由是,无论是自己的死亡还是他人的死亡,每个生命之前和之后不是那没有终结的虚无,相反,是它那简单的庞大无垠,虽然有人可能说因为我们不可避免要遭遇的痛苦:导致个体存在的种种特殊性的众多时刻,填补我们生存时刻甚至多得溢出来的种种错综复杂之事。

【陈嘉许】试论元典的“前两章现象”

“前两章现象”,指中外元典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现象,即:第一章开宗明义,第二章呈现根本操作要领,前两章是全书的精髓,后面诸章通常是对前两章的详细发挥或者补充。

【张明】王阳明在江西庐陵的抗疫措施

王阳明在任期间,庐陵县遭遇到了一场罕见的大瘟疫。王阳明临阵不乱,泰然应对,成功阻击了庐陵县这场瘟疫大灾,表现出卓越的社会治理才能,为他后半生的政治军事生涯打开一个良好的局面,奠定了重要基础。  

【董丽娜】其实孔子也是环保人士

破烂不堪的屋内堆满了十年来的报纸,旁边的“八筒”带着对主人的思念静静睡去,结束了它等待的一生。电影《忠犬八公》到这里也接近尾声,看着女主人泪眼婆娑抚摸着体温渐凉的“八筒”,我不禁想起孔子葬狗的故事。

【谢扬举】文化中国与文化力量:理解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人文精神就有延续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什么中国文化得以长期延续?这就不能不谈及文化中国。

近年来国内黄以周思想研究综述

“作为儒学的江南,正与江南本身一样,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我们以时间为维度展开,为了更好地在当下理解作为儒学的江南和江南的儒学,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对她曾经的构成创化有真切的把握,更要通过这样的把握对其未来的可能流向进行前瞻。江南儒学公众号推出系列文章,对当下学界围绕江南儒学的研究动态进行整理总结。

【吴钩】宋朝的公租屋

如果我们生活在北宋东京,作为外来人口,想在京城购买一套房子,确实非常困难;不过,在京城租房却甚是容易,因为京城的房屋租赁市场十分发达:满大街都是房地产中介,叫做“庄宅牙人”;“富家巨室,竞造房廊,赁金日增”,放盘招租的房屋很多;宋政府也向市场投放了大批公共租赁房,并成立一个叫做“店宅务”的机构来管理公屋。

【周游】舌尖上的谷雨

孔子说:“不时不食。”(《论语·乡党》)意思是说,饮食要应时令,到什么季节就吃什么季节生长的东西。到了谷雨时节,白天的时长越来越长,无论南北,气温都在快速升高。江南已经进入雨季,北方的雨水也在增多,空气逐渐潮湿,气压也开始走低。那么,我们谷雨应当吃些什么呢?

【谢青松】读书的四种境界 ——《读论语孟子法》解读

在《论语集注》的开篇,朱熹辑录了程颐关于读《论语》和《孟子》方法的相关论述,作为《论语序说》和《读论语孟子法》。在这些文字中,程子谈到了读《论语》的四种境界,亦可视为读经典的四种境界。

【孙美娟】提升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影响力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文明交流互鉴,加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体系建设,4月14—15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与‘一带一路’建设高端论坛”在京举办。与会学者认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凝聚着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

【崔海鹰】大勇孔门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儒”字似乎带有柔弱的特质,以至于常在潜意识里觉得:但凡儒者乃至与儒家、儒学相关之人,无论贵贱穷达、得志失意,都会是一副文弱怯懦的模样。这一观感化为成见,甚至溢出国门:据说不少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固然聪明勤奋,在人际交往中却总会难掩内敛怯弱,以致作家三毛曾抗议道:“我不再去想父母叮咛我的话,但愿在···

【彭江虹】用节气文化滋养当代生活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

【岳音】“德艺双馨”的文化源流

在先秦时期,“德”与“馨”相属而出,并非偶见。如《尚书·周书》:“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真正能够散发出浓郁香气的不是黍稷,而是人的美德。《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意思是指一个人崇高的德行足以让人们感受到他散发出来的美好芳香。这也被认为是“德艺双馨”最早的出处。

【龙倩】“德”: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

作为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的原生概念之一,“德”字使用率极高,自周初至今,经久不衰。“德”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融伦理、政治等为一体,其创立和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奠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走向,决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特质,更塑造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气质。

【徐莹】战国天道观的再认识

殷人宗天,举凡战争、收成、疾病等,事无巨细,都要卜问和祈求天上的帝。在殷人的心目中,上帝以自身的意志,主宰着自然界的风雨以及人世间的一切祸福吉凶。殷鉴之下,以小邦胜大邑成为天下共主的西周王朝“以德配天”,将“敬德”的人事努力,作为对殷商天道观的补充和修正。

【刘国民】“崇儒更化”:西汉时期的文化建设 ——兼论董仲舒《天人三策》的重要意义

每一民族在发生巨变的时代,都会面临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而文化建设是政治建设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化建设,在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许家星】张栻的道统思想

张栻是南宋重要的理学家,师承五峰,服膺周、程,友于朱子,与朱子、吕祖谦鼎立为东南三贤。在南宋道学格局中,张栻之学渊源于胡宏的湖湘学,然因与朱子思想密切,在后世朱学独尊之道学格局中,张栻获得了超出吕祖谦和陆象山的地位,在《宋史》中与朱子同归属于“道学”,而吕、陆则被归为“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