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衢】《三体》诸问题与儒家哲学

《三体》未必是反传统和反人文的,吾人讲传统与人文,也不意味着反《三体》。相反,《三体》以其独到的视角对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开阔视野、辩证批判、激活思想大有裨益。只是,看完《三体》,对人类的前途不免感到悲观;不忘儒学,或许能让人恢复一点乐观,至少多一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

【周长富】春节蕴含丰厚的先秦文化因子

“百节年为首”,春节对于中国百姓有着特殊的意义。春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春节扎根于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孕育于“以农为本”的社会模式之下,在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发展中成为了承载中华儿女丰富精神文化世界的重要节日文化载体。春节文化基因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先···

【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恩格斯提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易建平从词源角度研究,认为“文明即国家”。“国家”的“物化载体”集中体现在“国民”“国土”及“国民”的“国家认同理念”。

【陈新宇】“仁”是评价法律的重要标准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二十日,奉命修律的伍廷芳、沈家本联衔上奏《删除律例内重法折》,一举废除了沿袭数千年的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和刺字等酷刑重法,这是中国刑罚迈向人道化的关键一步。从比较法的视角上看,意大利启蒙思想家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提出了现代刑法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刑罚人道化,《删除律例内重···

【高建文】上古舆地文献的两大体系

《周易·系辞下》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中国古代地理知识不仅强调实践性,更有着浓厚的观念色彩,而地理学也被视作是王者疆理天下、齐政修教的“化民”之学。在古人诸多指称“地理”的概念中,“舆地”一词包含着“谓天为‘盖’,谓地为‘舆’”的形上内涵和“王朝疆域”的政治内涵,比较能体现古代地理学的这些特点。

【宋圭武】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既要注重规范惩戒、严明纪律底线,更要引导人向善向上,发挥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领作用。‘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

【高笑红】在历史的转角遇见王夫之——《发现王夫之:晚清以来的船山升格运动(1864···

在今日大多数人的知识体系中,明末清初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就是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然而,这一“常识”如何产生并深入人心,是一值得反思的问题。尤其是,相比于顾、黄二位,在明末清初,王夫之其人其学并不出名,为何可与顾、黄齐肩并列?作为义不仕清的明朝遗民,王夫之又缘何在清末被抬进“孔庙”从祀?

【杨晓奇】跟着孔子学做智慧型教师——李如密《孔子教学艺术研究》读感

孔子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家,其对弟子的教育教学艺术堪称典范,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和境界。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所著的《孔子教学艺术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一书,从教学艺术的视角对孔子教学思想展开研究,其视角之新颖、观点之鲜明,不仅填补了孔子教学艺术思想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把教学艺术研究引向了一个新领域,提···

【曹峰】“孔老”还是“老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

【刘乾阳】天人相分与相合:解读柳宗元思想的一个视角

如果按照传统天人关系的区分的话,柳宗元属于“天人相分”阵营的思想家,但其“相分”却有不彻底性。概而言之,其天人关系论是批判天人感应之“相分”与强调人与自然交融之“相合”的统一,而这也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本身的复杂性。

【梁晓颖】《诗经》中“兔”的文学书写

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兔”很早就进入了周人的歌咏中。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首,其中含有大量动植物意象,涉及草木鸟兽虫鱼250篇,占所有诗篇的82%,其中植物143种,动物109种。“兔”出现在5首诗中,“兔”字被提了13次。

【潘志宏】厚德载物: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理念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大象传》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周易》中,坤卦是大地的象征,地势顺承天道,君子应取法于大地生育、包容和承载万物的宽厚美德,从而修养自己的德行。《坤卦·彖传》高度赞扬大地的美德深厚,它能够滋养万物、顺承天道,使天地相合、阴阳相生,所以大地之德广大无边。《说卦》云:“坤,顺也。”···

【张宗友】曹春茹《朝鲜柳梦寅散文与中国文化》读感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这是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主席讲话中的一段。在跨文化研究中,梳理、展示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也是这一伟大工程的一部分。《朝鲜柳梦寅散文与中国文化》(曹春茹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王绪琴】致良知与收敛身心——李洪卫《王阳明身心哲学研究》读感

我与李洪卫先生相识有时,亦师亦友,我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颇为相契,并有幸多得他的提点。其著《王阳明身心哲学研究——基于身心整体的生命养成》(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9月版)从提出选题到出版历时18年,其中凝结了他近20年来的思想精华。书中议题虽立足于阳明心学,却关涉广泛。

【郭笑雨】夫孝,德之本也

“古人讲,‘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引用中国古语,深刻阐明了道德昌则政化明的道理,彰显了弘扬敬老孝亲美德对应对老龄···

【田鹏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程乐松】从哲学史出发的中国哲学

“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思想实践的基本定位,背后既有一种独特的历史意识,又体现了古代中国思想建构中的“普遍主义”特色。“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期许并不是一种保守主义,而是一个为持续的哲学思考奠定合法性的信念。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解中,会将“道”与“术”混淆起来,“道”的超然性和超越性建立在其始终不能被完全掌握的晦暗基础上···

【娄林】作为开端的《论语》与《论语》的开端

孔子一生的政治生活,大抵可以说是失意栖遑的。不过,孔子失意之后的“退”,却开启了另一个更加恒久的开端。在距离四十不惑不远的年纪上,孔子从齐国返回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史记》);晚年自卫反鲁,“退而修《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说苑》)。孔子以自己所修的典籍教授弟子,而《论语···

【徐梓】《中国科举通史》的“通史”特色

刘家和先生在《论通史》一文中,阐明了中西史学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中西方对于“通史”态度的迥然异趣。

【许石林】放任无良自媒体营销号断章取义、哗众取宠,如你所愿?

“解决日本老龄化唯一的办法,‘是老年人集体切腹自尽’?耶鲁大学教授观点引爆舆论。据日本Agora网站2月13日援引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对于如何解决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耶鲁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成田悠辅在2021年12月的网络新闻节目ABEMA Prime中表示:‘最终还要靠老年人集体自杀、一起切腹。’他还称未来可能会强制执行安乐死,此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