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阳】清代学术的定位与研究进路

有清一代,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又是由传统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长达两个半多世纪的进程中,可谓升平与动荡、有序与失范、理想与落寞等相互交织,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历史画卷。尽管其间有一些问题需要反思,然客观而论,许多历史遗产或资源也值得正视。

【戚学民】清史书写中的“大儒”孙奇逢

孙奇逢是明末清初的大儒,是明清学术转捩的重要学人。清史学界对孙奇逢一直都有关注和研究。清史《儒林传》在历时百年纂修史中对孙奇逢有持续的记载,这是孙氏官方学术形象的重要内容。在清史《儒林传》纂修的百年历程中,形成了多达八个成形稿本,其中均有对孙奇逢的记载。从阮元创办《儒林传稿》开始,孙奇逢即被立为正传,在整个清···

【雷平】乾嘉时期宋学家批判汉学的学理脉络

“汉宋之争”为清中叶学术史的一大聚讼问题。学术界关于“汉宋之争”的既有研究多从汉学家的立场出发,主要关注汉学家对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而对理学阵营的声音则较少关注。笔者以为,从理学家的角度对“汉宋之争”进行反思,厘清宋学家批判汉学的学理脉络,或许能更好地把握“汉宋之争”的关键所在。

【柯小刚】书道生生:蔡邕书论中的生命工夫

承蒙屿澂先生约稿,拙文《书道生生:蔡邕书论中的生命工夫》发表于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2024秋季号。文章是对蔡邕书论三篇《笔论》《九势》《篆势》的疏解,现分享其中第一部分即《笔论》疏解于此,请网友批评指正。引用请以《中国文化》纸刊为准,完整论文亦请见纸刊。

【吳笑非】儒生的定位是普世價值

中國人之於宗教的態度,本質上是由這些年大家應當意識到了,西方所謂普世價值,本質上是英語民族的民族主義,是海洋國家的世界霸權,別說普世,連歐洲,連基督教世界都不足以代表。性善論決定的。

【吳笑非】天命、正統、合法性

天命,《易》《書》《詩》所述也。

【杨晓玉】从宋至明 祭孔礼乐的发展和变化

《礼乐东方——孔府旧藏中和礼乐文物展》在孔子博物馆开展中。展览展出诸多中和乐器、祭孔礼器,流传有序、保存完整、工艺精湛,是祭孔礼乐器中的典范之作。

【顾工】漫浪南山与北山:杨维桢在湖州的艺术活动

杨维桢(1296-1370),又名维祯,字廉夫,号梅花道人、铁崖山人、铁笛道人、东维叟、铁龙道人等。元绍兴路诸暨州人。

【庄华、遽玦亮】考学记(下) ——北宋湖州两进士的科举之路

中国文化到北宋进入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北宋统治者汲取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教训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形成有宋一代“重文轻武”的格局,经过北宋初的积淀,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精英走上历史舞台,正式取代了唐末以来在社会动乱中消亡的贵族阶级。士大夫政治出现的基础之一,是科举制的成熟。

【庄华】考学记(上) ——胡瑗与宋代湖州州学

1964年末1965年初,在对湖州龙溪港进行疏浚整治时,时吴兴县横街公社东斗大队农民蒋会泉在安定书院地段的河床上掘出了一对牛形青铜器。

【于晓川】《南轩记》中的耕与读

曾巩(1019—1083年)是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古文家之一,他的《南轩记》是一篇自勉性文章,也是宋代较早明确表现士人耕读生活的记文。读此文,可以了解曾巩的人生志趣与道德追求,也可看到他在清寒生活之中持道自守的自我训诫。

【董德英】一道连绵的文化风景 ——《有礼如仪》评介

中国是一个重礼、守礼的国度。经学家孔颖达在为《春秋左传》作注解时曾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吴钩】王安石变法之功:找到克复西夏之法

自宋真宗时代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之后,宋辽实现了百年和平,宋王朝最大的边患,不再是辽国,而是西夏。西夏虽是弹丸之地,却让宋王朝吃尽苦头,直到宋神宗继位。

【吳笑非】廣性善論

中國人之於宗教的態度,本質上是由性善論決定的。

【杨阿敏】名学者论研治《礼记》之方法

《礼记》是西汉戴圣所编选的一部书,取材广泛,来源不一,全书编次错杂,并无完整严密的体系。初学读之,未免茫无头绪。

【布拉德·伊斯特】现实的馈赠

本文介绍了阿尔伯特·伯格曼(Albert Borgmann)对公共哲学的探索。

【约瑟夫·里维拉】我是个幻觉吗?

维尔曼的立场说明,我不是一件物品或者拥有自动性但与其他任何人没有任何关系的稳定实体。相反,他论证说,只有在我的叙事被理解为我参与其中的相互讲故事的结果的情况下,它才能说得通。

【拉里·麦克科劳斯基】拒绝上千次的死亡

现实是在你不再相信时仍然走不掉的东西。----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

【西奥多‧达林普尔】饭桌上的罪恶

有消息披露备受尊重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多多少少是在纵容或默许第二任丈夫杰拉尔德·弗雷姆林(Gerald Fremlin)持续不断地性侵她的女儿,这实在令人感到震惊。

【佩德罗·布拉斯·冈察雷斯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中的反叛

已经不再有主人公了;只有异口同声的合唱。---何塞·奥尔特加·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