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衢】论年味

首先做到物质丰富,其次做到礼乐周备,最后做到心体灵明。有此三条,也许年味不会太淡薄,人生也不会毫无滋味吧!

【孙汉生】朱子家风家训与“福”文化

朱子家风家训正是为人提供一个可以践行的理学思想的范式和准则,让人在追求可能的中庸之境过程中体会幸福。

【周鲁】从张之洞的宪政理念看中西政治的殊途同归

在当代中国朝野上下热议宪政问题的时候,我们有必要阅读经典的文本,回到传统的语境,明确一些基本的概念,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文化积淀与现实状况,同时积极地借鉴和吸收晚清士绅即已清醒意识到的“西政之善”,尽可能摆脱“数典忘祖”、“食洋不化”与“邯郸学步”的思想误区,才有可能把当代中国的政···

【田旭东】“经学家”张西堂先生

《张西堂全集》共收了20多部著作,洋洋370多万字,涉及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经学与诸子百家之学,充分显示了张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力与先生多年来为学术研究呕心沥血的学术精神,每一部都是博大精深的学术巨著。

【曹景年】《论语》中孔子弟子称谓趣谈

姓名和称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谓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孔子弟子众多,性格、出身、入门时间乃至成就都有很大不同,在《论语》中对他们的称谓也非常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称谓方式。

【舒大刚 余洋】儒道渊渊 德教荡荡

古人认为诸子学说各有其核心观念,但用一二字统摄一家学说往往会以偏概全。古人何以喜用一二字概括一家之学?首先,当然可说是行文简洁的要求;其次,古人认为诸子之学是“道术为天下裂”的结果。《庄子·天下篇》就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于是“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

【倪培民】从功夫论的角度解读《中庸》 ——评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

由于《中庸》乃是所有儒家经典之中最具哲学意味的著作,如何解读《中庸》对于我们继承传统中国哲学的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良中】《尚书》科举用书:一个亟须开拓的研究领域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唐以来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措施,是一代人才的管辖。王安石于熙宁四年定贡举新制,经学一域“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

【程兴丽】魏晋南北朝《尚书》学的重要问题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书》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若干《书》学公案都形成于这一时期,如《舜典》《泰誓》《益稷》的版本问题;王肃、郑玄之争;孔传古文《尚书》的成书年代、作者及真伪。这些问题不仅是《书》学史,也是经学史、学术史、思想史研究的重要问题。

【吴钩】为什么宋朝能收到比明朝多10倍的商税?

在宋代,商税特指一般商品的过税(相当于流通税)与住税(相当于营业税),市舶抽分、坑冶抽分、房产交易课税、酒税及其他专卖收入、场坊拍卖收入都不包含在商税统计数目之内。北宋中后期,商税收入(单指过税加住税,不含其他来自工商业的税费)常年保持在800至1000万贯之间。

【潘晓 张雪】孔子传道胶州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先河,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弟子周游列国。史载···

【姚近复】“春节”可能不是一个合理的名称

今天是除夕夜,我相信大家又会收到铺天盖地的祝福信息,其中频率最高的就是新年快乐和新春快乐。但可能有人发现了,我们明明刚刚才大寒,为什么要祝新春快乐,春在哪里呢?这个问题的出现可能就跟我们很熟知的一个名词有关:春节。

【魏颖】左宗棠胜天半子——湘阴柳庄访左公

凭借非同凡响的天资禀赋,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以及“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积累,又遭逢崛起的机遇,左宗棠不仅在晚清时期创立了无人能出其右的千秋功业,也成为身处逆境百折不挠,凭借真才实学立身扬名的典范。

【孙向晨】张祥龙先生的最后一本书

《中西印哲学导论》是张祥龙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看似一本新书,实则却是张老师20年教书的结晶。从2002年他开始上这门哲学导论课到2022年出版,中间凝结了他对于哲学最基本的理解,展现了他中西印的宽广视野,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读的大书。

【孙向晨】诚者自成 而道自道——纪念张祥龙先生

美好生活会露出其狰狞的一面,哲学在此亦会怅然失语。虽不是张老师的入门弟子,在精神世界中,感觉与张老师非常亲近,一直把张老师视为学术道路上的引路人,自己的学术探索亦与张老师息息相关。

【詹妮弗·扎莱】哲学家的建言:使用你的幻灭感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著的《失败颂》考察了若干思想家,他们拒绝世俗的成功观念,反而更喜欢在失败中挣扎。

【科斯提卡·布拉达坦】我为何来美国失败?

我想移民美国,但我立刻认识到美国人对轰轰烈烈的成功的崇拜,对评定等级和排名的狂热追求,以及上瘾性地在任何事情上追求完美,但这些只是华丽的外观。在这乐观的虚饰背后潜藏着对失败的强烈恐惧:害怕下降、跌落、丢脸、丧失他人尊重,害怕被排除在外和沦为边缘人。

【普拉科施·杰恩】儒家的道德教育

孟子和荀子并不像人们最初想的那样截然不同,两位毕竟都是儒家。从更深层次上阅读,两者都主张教育是重要手段,让个体变得善良和道德高尚,让社会变得和谐有序。他们的差别主要在于这种教育影响人的道德的方式----要么主要靠思考,要么主要靠学习。

【迈克尔·罗斯】成功如何阻碍你过有意义的生活

在其最新著作《失败颂:谦逊的四个教训》中,哲学家科斯提卡·布拉达坦注意到,说起人类的起源和最终命运,人的表现实在一点儿都不出彩。不过,他倒是没有多么懊恼。他强调说,我们命中注定要失败,我们创造自我的任何尝试都在死亡这个框架下进行的。

【殷慧】礼的教育:追忆陈戍国老师

我的三礼学启蒙主要得益于陈老师的讲授和指导。陈老师上课,都是一字一句读,三小时连上,中间不休息,用的教材就是他的《礼记校注》《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本)。有时他将书反扣在桌上,微阖双眼,引申发挥,说点典故和趣事,表明一下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是课中兴味盎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