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台】中国式现代化:放宽历史的视界(下)

中国的崛起,其辖5000年文明底蕴和长期的超大规模复杂社会的治理经验,为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了新的亮色,为从根子上治理现代性玩疾提供了新的可能。毕竟,工业现代化满打满算也不过500年,在有漫长历史的农业文明面前,还仅仅刚成年。

【张明】王阳明裔孙在贵阳

他们在贵州活动的时间,由道光年间延续到光绪年间,前后长达40余年。他们就是王阳明的裔孙——王惠、王介臣父子。这是王阳明贬谪贵州300多年之后,王阳明裔孙在贵州有明确记载的活动痕迹。本文将王惠、王介臣父子事迹梳理出来,为学界朋友提供一些线索;至于王惠、王介臣父子是否与后来贵大王姓毕业生有关,尚待进一步深入考证。

【田广清】“有道”与“无道”

体现宇宙法则和社会规律的“道”与“道义”在主宰着天地,照耀着人类。三弯九曲,大江毕竟东去;千折百廻,历史终归向前。那些视“道”与“道义”为无物、奋不顾身地追赶前面无道队伍的那些人,必将成为千古罪人。

烈显伦前大法官论香港国安法

2022年11月28日,香港终审法院判决驳回律政司最终上诉,维持黎智英聘用英国大律师的决定,香港特首提请中央释法。香港国安法如何准确理解和适用?香港司法到底怎么了?香港司法独立与法治走向如何?烈显伦前大法官的《香港司法的未来》中的司法批评与建议值得关注。

【吴钩】如果宋朝有“世界杯”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蹴鞠运动在宋代进入鼎盛期,风靡天下,上至皇家贵胄、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黄口稚儿,都以蹴球为乐。一时间,涌现无数蹴球好手。

【吴钩】宋朝拆迁,每户能补偿多少钱?

《大宋之法》是历史作家吴钩通过撰写一系列宋朝司法笔记,从法理、制度、刑事、民事四个方面入手介绍宋朝的司法制度的作品。全书通过援引大量宋人记录的法律案件,与宋朝法条相互参证,还原了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本文摘自该书,澎湃新闻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

【吴铮强】苏州文庙宋碑:度吾已不可为

苏州文庙位于苏州市中心人民路45号。北宋景祐二年(1035)时任知苏州的范仲淹创建州学,并将州学与文庙合在一起,此后范仲淹之子范纯礼曾有拓建。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苏州文庙毁于兵燹,“荡然无遗”。绍兴十一年(1141)知平江府(苏州)梁汝嘉重建府学及文庙,淳佑年间有屋宇213间,明清时地逾150亩,号称东南诸学宫之首。清末以来···

【廖名春】《周易》探索:作者及其所记录的周人故事

《周易》为群经之首,但其创作时代和作者,近代以来,却颇有争议。我以为,从早期文献的记载和《周易》卦爻辞本身或许能找到答案,是为本次讲座的缘起。

青海大通孔子后裔世系考

1908年撰修的《湟北大通孔氏家谱》记载,清嘉庆年间,孔秉利三兄弟从甘肃巩昌府来到大通,是为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孔氏后裔的始祖。但由于年代久远,文献阙失,大通孔子后裔对于孔秉利三兄弟之前的世袭传承不得而知。

【柯小刚】天地共情:卢纶《送李端》中的雪和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雨

怅然若失于送别之悲情,而竟得天地气化之共情,卢纶送李端之暮雪、韦应物送李胄(或作李渭、李曹)之暮雨得之矣。

【丁纪】知与识

因讨论朱子《格致补传》,恺歌引《大学》经章章句“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之语,而曰:“识者识其物,知者知其理。知者知其理,故可以尽之;识者识其物,故不可能尽之。”对此,我批注曰:“此言‘知’与‘识’,恰可能颠倒。之所以‘知’需要‘致’,以其不‘识’;至于‘知至’,则识之矣。”又论之曰:“如曰‘识者···

【陈来】历史自觉和文化主体 ——《吹沙集》读后

郭齐勇教授寄给我一套《吹沙集》,并希望我写一点读后感,对此我颇感踟躇。因为,《吹沙集》作者门下有很多学生,他们不仅与作者相知很深,而且对《吹沙集》也都有深入的研究。比起他们来说,对此书表示一些看法,我应当是没有什么资格的。那么,我又为什么同意写这篇“书评”呢?

【吴耀明】革故鼎新: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革故鼎新”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它作为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注入到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里,融合到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中。“革故鼎新”出自《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与“鼎”分别是六十四卦中相邻的两个卦,二者卦形相反,彼此互为综卦,“革”是去旧,“鼎”是更新。

【史旭东】持志养气——浅谈孟子志与气的关系

一个人要想立起来,没有骨头是不行的 ,但只有骨头没有肉,也不行。只有骨肉相连,志气相和,一个大写的人才能立于天地之间。

【陈嘉许】《论语》有错漏吗?

《论语》应该没有什么错漏,我们过去可能是过于注重字面上形式上的自洽了,而对结构则重视得不够。说到儒家的微言大义,首先想到的是《春秋》《周易》,很少会意识到孔门大贤编纂的这部《论语》,连目录都用心良苦,何况是正文。

【熊建】《论语》:“子曰”的前世今生

在古代,《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从西汉开始,儿童念书先读识字课本,然后就开始摇头晃脑背《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刘冬颖】《诗经》——古代女子立德修身的必读书

古代中国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没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除了“女四书”等女德读物,社会不倡导女性阅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历朝历代,《诗经》都是女性的必读书目,这不仅说明《诗经》是中国经典中社会普及面最广的一部作品,更体现了古人对《诗经》这部经典的认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开篇之作···

【刘成敏】汉赋的生成和体性

赋体文学在中国古典文苑中颇为特异且十分重要。说其特异,最集中地体现在赋体极难被界定。清代王之绩《铁立文起》云“赋之为物,非诗非文”,当代有观点既称赋“非诗非文”,又谓之“亦诗亦文”“半诗半文”。

【卫垒垒】比兴:一以贯之的传统诗学

中国诗学有几个主要范畴,如比兴、物感、韵味、情景、意象、意境等。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是一以贯之的系统。从比兴范畴出发,或可将几个范畴贯穿起来。

【吴钩】宋朝皇帝为什么叫做“官家”

许多朋友都知道,宋人习惯在不那么正式的场合称皇帝为“官家”,不管是皇帝身边的宫女、内侍,还是臣僚,抑或是坊间的平民百姓,当他们说起赵家天子时,通常都是用“官家”指称,而不是叫“皇上”“万岁”,当然皇帝本人也接受、认同“官家”的称谓,这跟宋朝之前、之后的称呼习惯都不一样。为什么宋代会形成以“官家”来称呼皇帝的语言习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