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评陈永宝《朱熹的儿童哲学研究:蒙学思想的现代路径》

我们可以在这本著作中看见儿童哲学的精神,一方面对研究对象秉持温和怀疑论的批判眼光,一方面尝试与之亲近与学习的包容态度。这对其他对儿童哲学感兴趣,但同样抱持观望态度的学者、教师和家长,能从中得到来自儒家哲学教育的观点

【邸继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我们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汇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通过学习二十大报告,我进一步明白了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按照党和国家要求,在全社会各行各业推广“家庭国学”,推广“四个100”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中华文化传承十百千万朔州示范工程”,开展国学志愿服务,开展全员经典阅读,建设浓厚书香氛围,锻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坚持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林桂榛】我踢飞荀子“性恶”论球门的修辞灵机(驳善之不善≠恶)

今日有中哲教授码字发帖说“chuōlì奋进”事,认为报道中都将“戮lì奋进”读成“戳lì奋进”是无知而读错了,自作聪明指教曰“chuōlì奋进”当读“戮lì奋进”。其实,lù力也是“勠力”而非“戮力”,至于“踔厉”更非“戳力”,后俩读音相同而已。

【范玉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国既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有着“天下”情怀的文明体。在世界体系中,今日之中国是从历史之中国走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

【俞志慧】《国语》成编时间再探

《国语》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许多重要史料,《四库全书》将其归入史部杂史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发明,故如《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都将之归入经部《春秋》类。有了这样一些预设,在对《国语》的体例、作者等认定上遂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譬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潘志宏】《诗经》中的家与国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起点。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时约500多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有大量诗歌,集中体现诗人与百姓的家国情怀。《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潘志宏】《诗经》中的家与国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生命起点。它保存和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历时约500多年的社会面貌。《诗经》中有大量诗歌,集中体现诗人与百姓的家国情怀。《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吕霄霄】《易经》在西班牙语地区影响经久不衰

《易经》约成书于殷商之际,战国时即被列为经典。《易经》事实上集合了《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均已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所以如今人们所说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周易》。

【胡可先】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生活

宋代的著名文人往往集官僚、学者与文学家于一身,举其荦荦大者,就有范仲淹、欧阳修、宋祁、晏殊、王安石、苏轼、范成大、陆游等等,若要举出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要数欧阳修。

【田飞龙】从二十大报告看“一国两制”的时代意义和制度价值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是两句话: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现代国家治理规律中安全与发展的辩证法。国家治理层面的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是“稳定”意义上的高质量治理,而第二个百年目标与民族复兴的综合指标,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目标,则属于“发展”意义上回应人民美好生活的科学进步。

【管宁】彰显传统文化底色 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征作了深刻阐述:“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耿志刚】《论语》 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译介

中韩两国一衣带水,交往源远流长。回顾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承载着两国人文交流的文化脉络,它为增进中韩两国文化相通、文明互鉴作出贡献。《论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成为东亚人文精神底色,更是中华文明与中国形象在海外的重要呈现,它对东亚乃至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国荣】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以世界哲学为其背景。对中国哲学而言,世界哲学在广义上包括阿拉伯哲学、印度哲学、日本哲学等等,但更为具体的形态则与西方哲学相关。从历史的衍化看,世界范围内,中西两大哲学传统在中国彼此相遇,显然是哲学史中的重要事件,今天的研究哲学问题如果离开了这一前提,便难以切实地展开。

【杨朝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我们要加深对“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意义的理解,不仅直面现实状况、基本面貌、内外实际,还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让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新时代。

古徽州祠堂文化:相逢不必问姓名,但问高居是何村

古徽州,重重山岭包裹之下的江南灵秀之地,犹如一副丹青水墨画,粉墙黛瓦的古村落隐于山水之间。

【景海峰】经学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安身?

在现代的学术观念和学问形态下,怎样重新理解经学,扩大经学研究的视野,将经学资源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的学问格局中去,是经学解体之后,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和长期所致力的目标。除了较为狭小的经学史研究之外,经学资源的处理更多地融合在了现代的文、史、哲各学科当中,像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史、历史文献学、···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吴钩】“父债”未必要“子还”

“父债子还”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在许多人的印象中,“父债子还”是古代债务关系中的一项通则,被中国人视为天经地义。有人因此批判传统的法律文化漠视子女的独立性,将他们当成了父亲的附庸;但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认为“子还父债”恰恰反映了中国人讲诚信的传统美德。

【朱康有】平民化的阳明心学 ——读《阳明学十讲》

我很少有将一本书一口气读完的——除了时间因素之外,大部分的理论著作不像小说等文学作品内含让人放不下的情节。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周志文先生著写的《阳明学十讲》(以下简称《十讲》)似乎是个例外。收到策划编辑张彦武君寄来的、刚刚由中华书局印行(2022年7月版)的这本书,一翻便上了瘾——倒不是文中有什么传奇经历、惊险情节—···

【刘兴旺】秦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一扫六合,尽并天下,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秦王朝的政治制度为此后2000多年封建王朝提供了政治范式,“百代都行秦政法”,对中华民族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秦大一统思想文化对于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