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察雷斯】切斯瓦夫·米沃什:传统遭遇后现代虚无主义

《被禁锢的头脑》在理论和抽象著作方面无可匹敌,因为它有能力刻画人性在极权主义政权下政治现实的表现。

门下众弟子敬挽张祥龙先生(一)

借他山石攻孔门古玉江漢秋陽与先師同壽; 為孺子牛育華夏後昆至德妙道期吾黨共成。

【王俊】永远的缘在——纪念祥龙老师

先生一生尊奉孔子,最后竟与夫子同寿。在这个初夏的深夜,回忆起先生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以及我们这些年交往的点点滴滴,犹在昨日。我永远感念先生在我的学术道路上对我的鼓励、提携和帮助,也时刻体贴先生的现象学哲学上开辟出的融通中西的思想道路,我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努力像先生一样虔敬为学、真诚生活。

【温海明】依缘而生:依张祥龙老师意缘之意生

祥龙师的比较哲学研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二三十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地图和走向,开启了中国哲学“思”的新时代,而他的哲学之“思”的根本,就是中国哲学生生不息的智慧之“缘”,这种缘分,唯有作者本人先体悟和感知之后,才能因“缘”而有所“言”,这就与不少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们试图剥离学问和生命的做法迥然不同,也感召了学界众多青年学子···

【吴钩】梦华录:宋朝人是怎么斗茶的?

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历史上的绝唱。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著《茶经》的陆羽将这种煮出来的茶汤直接贬斥为“沟渠间弃水”。

敬悼张祥龙先生丨儒士社

哲人其萎,斯文不坠,儒士社后学当继起先生未竟之志砥砺前行。

【李竞恒】悼念张祥龙先生,记与先生的一次缘分

先生已经仙逝,再也无缘拜见,或是当面聆听先生讲论中西学问思想。我想,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便是学习先生的人格,并继承发扬先生未竟的事业!

【李林杰】律诗四则

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君子,自修者也;自修者,节制人心而存道心者;节制二字,则诗经之道以习之:欲发有节,情发有韵,行文至远,节韵随心,而节制之理则日固,修文之道则植深。遂理就近期所拟之律诗四则,小俗呈群观,言物作兴怨。依仁而游艺,不亦乐乎?

【许石林】高考作文题,全国乙卷最良心,天津卷最高级,为什么?

原本不会对高考作文题再发表评论了。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

【吴钩】《梦华录》历史背景与人物原型考证

正在热播的网剧《梦华录》改编自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但《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剧情比较单薄,《梦华录》一剧作了非常大的扩展与改编。

【吴钩】《梦华录》里的这些器物,宋朝就有了吗?

《梦华录》里有些细节是挺有意思的,比如剧中有个近视眼书生,看东西需要用眼镜。有些网友很奇怪:宋代有眼镜吗?从文献记载来看,宋朝人确实用上眼镜了,名字叫“叆叇”。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记载说:“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另一份宋人笔记《暇日记》还提供了一个事例:“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

【冯哲】真儒祥龙——缅怀哲学家张祥龙先生

北京时间2022年6月8日22点50分,中国著名儒学学者、哲学家、现象学研究专家、四海孔子书院创院理事及导师张祥龙先生因病去世,享年73岁。四海孔子书院师生惊闻噩耗,悲痛不已。张教授长期以来一直非常关注四海孔子书院的教学工作,倾心支持者四海发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每逢书院举办经典诵读活动、礼乐祭孔典礼等,张先生都亲临参···

缅怀张祥龙先生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祥龙先生在我社出版了《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现象学导论七讲——从原著阐发原意》两部著作,均受到了学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影响了大批读者对现象学和海德格尔思想的认识。今天,我们以张祥龙教授的代表作,《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一书后记,缅怀故人。

【丁纪】关于“腐儒”的三条备注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田飞龙】为什么说“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里程碑?

今年是“九二共识”30周年。去年11月,中共中央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并将“九二共识”纳入其中,作为两岸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正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也是反制“台独”及外部干预势力的底线依据。而“九二共识”是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里程碑,是客观存在的政治共识,“共谋统一”内含其中。

【林安梧】敬悼哲學家張祥龍教授

敬悼 哲學家 張祥龍教授

【温海明】敬悼张祥龙老师

传道振铎祥师音容犹在,释西阐印龙德中道长存。

【蒋庆】敬悼张祥龙先生仙逝

昔龙场会语,恻然诚笃,追慕夫子,世间犹有真儒者。今鹤使来召,怛化扶摇,相逢海翁,天上岂无论道人。

【吴飞】缘在知几——张祥龙老师的哲人之思

这个深知有生必有死的缘在,面对最终极的边缘问题,仍然在以其思想中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见几而作,不俟终日,为的不是虚幻的价值,不是不变的静止存在,而是永远活泼泼的生命力量,依然可以感受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的生命之美。在这精神的惊涛骇浪中,他经常引用的这句诗应该最能描述他的状态:“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姚海涛】素未谋面,私淑诸人——忆张祥龙先生

惊悉张祥龙先生去世,竟悲伤不能自已,草此小文,回忆先生,以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