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纪】腐儒、伪君子与丧家狗

“一要多些敬意,二要少些戾气。”

【王启发】传承升华中国早期优秀思想观念

中华文化的原典时代,或许可以上溯至由《尚书》《左传》《国语》等典籍所记载又为先秦诸子百家所追述的尧舜时代。无论作为古老的传说时代还是作为历史实在,自尧舜时代直到百家争鸣时期,经过上千年积累与传承,最终形成了集中承载和体现早期中国人生存方式、生活理念、精神诉求、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

【郭继民】“能”与“不能”

《孟子》有言,“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此本孟子规劝梁惠王:治国当施仁政。予读此句,意不在此,而在于“能”与“不能”之分判与探究。

【田飞龙】你的印太,我的亚太:中美地缘政治斗争的无解漩涡?

2022年仍是全球秩序大变乱的一年。新冠疫情未止,乌克兰战争正酣,美国拜登总统于5月下旬密集访问东亚国家,23日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简称IPEF),首批纳入13个国家。美国同时宣布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台湾问题上高调宣布“武力介入”。

【孙海燕】一部粹言经可传——思想史上的《近思录》系列之一

文化本身是有生命的。一部文化史,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中国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举世罕见,原因当然很复杂,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恐怕在于我们的古圣先贤能够洞察天道、世务与人心,彰显为道德、事功与文章,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文化经典。这些经典,体现着民族精神世界的宽广、强大与深沉,她们就像天空中璀璨的星群,照亮了我们···

【王子今】秦汉社会生活中的“节气”“节令”“节庆”

中国礼俗与“节气”相关的文化传统,是在对“天人之际”神秘关系的体会、观察、探索和理解中生成的,体现出认识自然与人之关系的智慧。“二十四节气”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作为季候与农事关系的经验,在秦汉时期得以达成普遍共识,并全面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相关文化理念对后世风俗形成某种规范。所谓“节令”“节庆”调节社会节奏的作用,在···

【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

“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徐俪成】从政才到文才 ——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又为文学批评家所常用,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傅博】礼典仪式与《尧典》的文本结构

《尧典》在《尚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它包含了古老的历史信息,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是综合上古传说、信仰与仪式等材料创作而成的。古史茫茫,远古宏大的礼典作为仪式性结构凭借不断举行和展演,成为文化记忆传承下来,《尧典》即是以礼典仪式作为文本单元渐次展开的一篇经典文献。

【宋逸民】礼要“合理”

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自古号称“礼义之邦”,礼乐之道为中国人确立了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华民族也由此成为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了解礼乐文化,是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中国人自我理解的重要前提。民族复兴需要文化自信,礼乐文明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

【王晚霞】濂溪先生与濂溪学的东亚环流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因其故居前一溪名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其学称为濂溪学,其人公认为道学宗主、理学鼻祖。1241年,周敦颐与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一起获从祀孔庙的殊荣。这标志着周敦颐思想在儒学发展史中上继孔孟、下启二程的枢纽地位得到官方肯定,之后又在元代获封道国公,为濂溪学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刘毓庆】百年来《诗经》研究的偏失

今天,几乎所有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所有的语文教材或文学通俗读物,一旦涉及《诗经》并需要对她进行说明时,总是会给出这样的定义:《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定义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众所周知,《诗经》是《五经》之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她是被作为“经”来说对待的,何以突然变成了“诗歌总集”呢?这正是被今天许多学者···

【夏锦文】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

严以修身,才能严以律己。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古语“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为下也”,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清廉自守的最高境界。

【丁纪】行有余力

从来读《论语》,以朱子《集注》为准,然积年亦有不能尽契者渐多,此实不敢自昧,复不敢自安。仅以《学而》一篇为例,总章二之于所谓“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能否切合有子本义,总章四以为须补一“省”字之解义,总章五之为“五事”、“三言”或其他,总章六“谨而信”之句皆即一身而言抑或一以指身、一以指友,总章七“贤贤易···

【汪奎】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推进高校师德建设

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而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正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前提和保证。推进高校师德建设不仅需要外在的制度规约,更需要推动教师自身的师德“内驱力”建设。我国古代的“师道”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夺目的···

多校官宣!书院制,火了!

刚刚过去的四月,不仅高校的各类高考招生简章成为高考热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同样刷屏了高教圈——“书院制”就是其中之一。

【刘洁】我国古代书院的由来

我国的古诗词流传了千百年,它包含了中国人民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通过古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在石鼓书院1200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大量以石鼓书院为背景的古诗词。今日起,本报邀请本土文化学者刘洁开设《风雅石鼓》专栏,通过解析古诗词来探寻这座千年书院给我们留下的精神底色。

【刘伟强】赓续传统书院精神,促进当代书院发展 ——评杜华伟《养德经邦:当代书院···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机构,是集私学和官学之两长的特殊产物,从唐代产生,到晚清教育改制时并入官学而废止,延续了一千余年。古代书院发展至宋代已渐成规模,制度也渐趋完备。元代非常重视书院建设,出现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盛况。明代开始,书院走出国门,传到了朝鲜、日本、新加坡及东南亚各国,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及当地···

【甘生统】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

【李秋莎】不要失了对知识的尊重与热情

某次古琴课上,我向吴老师请教完一个问题,她停顿片刻,笑道:“看来你是真听懂了。”我问:“为什么呢?”她说:“你可能自己没有注意到,你没听明白,回答‘老师我下去再练一下’的时候比较轻松;但若听懂了,就会整个人严肃起来——”她学着我微微敛容躬身:“是。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