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祥】汉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整合与变迁

汉代社会政治思想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实质是对孔子思想的创造性诠释。从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到董仲舒以今文经学为诠释路径的社会政治思想建构;从两汉之际的谶纬神学迷局,到白虎观会议调和今古文经学诠释路径的社会政治思想重构,汉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整合与变迁是时代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自我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汉代社会···

《原道》第一辑目录

士尚志,志于道。 今天的道是什么? 享廷顿说,未来的世纪,西方文明将受到以中国为代表的儒教文明的挑战。如果正大踏步向二十一世纪迈进的中国其文化确确实实是一个性格独具结构完整的系统,那么,它那五千年来一以贯之而至今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或价值拱心石,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 《原道》正是要向人们提出这个问题···

【纪念特稿】我为什么提出“走出疑古时代”丨李学勤

儒家网编者按: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于今晨逝世,享年八十六岁。《原道》创刊号曾于1994年刊发《谈“信古、疑古、释古”》,现重新发布,以纪念之。

【李政】两汉经学中“文王称王”说义理建构之检讨

自王国维先生首倡“二重证据法”,学界对“文王称王”问题的研究,多重视结合出土材料以运用传世文献进行相关的“历史还原”,而缺少对“文王称王”说本身在经学系统中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探讨。本文基于经学的内部进路,力图通过对汉儒“文王称王”说之义理内涵及架构的系统性检讨,厘清“文王称王”说的经学性格,并进一步开显其对于当今学术研究···

《原道》第35辑出版暨目录、编后记

这是《原道》总第35辑(2018年第1辑),也是我们获得敦和基金会“种子计划”支持后出版的第3辑。敦和基金会以“百年基金会”为愿景,秉持文化自觉,近年来不遗余力支持传统文化复兴和公益慈善事业,更注重引导慈善理论本土化,功莫大焉。

【范依畴】传统中国耻辱刑的存在成因与文化基础

耻辱刑作为一种独特的刑罚种类,常以特殊标识使受刑人蒙受羞辱,并将这种羞辱加以公示广告,借助受刑人内心耻辱痛楚和大众观睹恐惧来达到惩阻和预防犯罪的目的。这类刑罚能在中国产生并存在几千年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有深层次的原因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