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华】“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走进海南海口丘濬故居

丘濬在明代被誉为“文臣之宗”和“中兴贤辅”。钱穆先生称赞他“不仅为琼岛一人物,乃中国史上之第一流人物也”。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我走进了海南海口市丘濬故居。

朱子文化微课·朱子学在台湾的落地生根

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一直存在着紧密的地缘、血缘、文缘联系。

朱子文化微课 · 朱子学的传衍与变迁

庆元年间,一场党禁让朱子及其门人被打成“伪学”“逆党”,整个道学学派都遭到严重的打压和迫害。庆元党禁结束之后,统治者对于朱子及朱子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宋宁宗在嘉定二年下诏赐朱子谥号曰“文”。之后宋理宗又下诏追赠朱子为太师,封信国公,并以其从祀孔庙,从而在官方层面确认了程朱理学的儒学正统地位。而这离不开以魏了翁、真德···

【任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陈淳,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漳州龙溪人,曾两度问学于朱子。

朱子门人黄榦

朱子门人弟子众多,目前已知的有将近五百人。如果给这么多弟子举办一个“朱子后援会会长PK赛”,黄榦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会长人选。他不但是朱子的乘龙快婿,更是朱子临终托付家人和书稿的学生。

【蔡亮】黄宗羲:与世界对话的浙东学人

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家、经史学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历算学家,被誉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鼻祖”,在实学传承、民本思想、社会治理和自然科学等领域作出诸多开创性的贡献。黄宗羲思想是中华文化滋养和东西文明激荡下的自然产物,其思想的改革性、开放性和对话性超越了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传播···

【刘双】美籍教授戴彼得眼里的胡林翼

暖阳三月,与美籍教授戴彼得的对谈是围绕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的两副对联展开的。

【杨勇】唐君毅理论与慧命融贯的佛学研究

佛学思想是唐君毅整体哲学中的重要部分,其佛学研究呈现出多维而独特的景象。如何看待佛学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的影响,是近现代中国学者们自觉面对的问题。

【陈常飞】状元林鸿年书院教育及其他

闽籍文人林鸿年“乃有清三百年间闽中第一位状元”,由翰林院修撰历官云南巡抚,为官恪尽职守,毫不懈怠。同治、光绪年间,主讲福州正谊书院,“掌教多年,著有成效”,其学问与人格,深深影响书院学子。且其人乐于藏书,勤于笔耕,在当时文界享誉盛名。

【陈常飞】李光地讲学鳌峰书院

据史料记载,李光地(1642~ 1718)曾到江西钟灵、鹅湖、怀玉书院及福建南溪、考亭、鳌峰书院讲学,有力推动了清初书院发展,扩大了理学影响。早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李光地担任直隶巡抚期间,就曾“创办书院,设立义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常飞】鳌峰书院山长朱仕琇

清乾嘉时代,考据学是学术主流。当时学者多重视实证,一字之讹,下笔万言,援引群籍,数千百条。

孔门十哲、孔门十三贤、孔门七十二贤,都是哪些人?

《论语》有孔门十哲的说法: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

一句话打破朱熹认知,大儒朱熹的“博士导师”究竟是谁?

绍兴二十三年,24岁的朱熹接到一纸任命,出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

【金轩】乡士成真儒的“逆袭”之路

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只有100多人祀曲阜孔庙,而金华就有五位,其中四位还是一个特殊的组合,被后人称为“金华四先生”,可见这四人地位之高。

【陈荣捷】朱子之穷与固穷

陈荣捷先生有《朱子固穷》一文(收入其《朱学论集》一书),发明朱子故事,令人知朱子之壁立万仞,直望洋兴叹,钦服不已焉。因略为删节,愿与同好共识之。

【吴双江】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王船山?

一块“顽石”,开出了夺目的思想之花。“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过去,众人皆知陆九渊、王阳明。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之语所震撼,被阳明的“良知”所感染。

【林月恩】朱熹——对书院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武夷山朱熹园时指出,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董译夫】周公制礼:从“得”到“德” 开创礼乐文明

文博时空 作者 董译夫 周公出生于商朝晚期。在晚商,“淫祀”成风,一年中有 200 余日都要进占卜,大事小事,也要卜问神鬼才能决定,这是殷墟出大量甲骨的原因。实际上,在商朝后期,被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为“尊神文化”的殷商文化,已经开始变味了。

【董译夫】文物实证:破解周公摄政称王的千年疑案

周武王攻克商朝后的第三年生了一场大病,很久都不能痊愈。太公、召公对周公说:“我们为大王占卜吧。”周公却说:“简单的占卜还不能打动我们的先王”。于是周公在地面上夯筑了三座土坛,又在其南面夯筑了一座土坛。

【吕迁逸】终生行直志不移:南宋大儒张栻的1170年代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冬天,在宋金交战的烽烟下,张栻出生在四川绵竹。张栻,字敬夫,号南轩,后人称他为南轩先生。他是名门之后,更是宰相之子。——他的父亲张浚既做过宰相,又曾担任枢密使,才兼文武,在绍兴年间,张浚曾开府出督,调动兵马,抵御金军。宋高宗托之以边事,视之为「长城」,功勋名望极于一时。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