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重识五四:中国文明复兴的起点

我对“五四”的看法也经历过一些变化。因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混在一起,前些年,对“新文化运动”反传统这一面持比较激烈的批评态度。这几年来,不断地读书学习,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也是在一步一步的加深,有了一些新想法。

【廖晓义】戴口罩的五四,与“和先生”同行

赛先生、德先生与和先生代表着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点: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生态保护。与“和先生”同行,人类才有可持续的经济和可持续的民主。不要让经济发展抢了“和先生”的地盘,这地盘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田飞龙】何冰B站“后浪”演讲与五四精神的叙事难题——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

来自20世纪历史尘埃中的旧式启蒙话语固然日益浅陋而可能遭遇“爱国青年”的鄙弃,那些抱残守缺于旧式话语而无视当代中国进步性及爱国青年之精神自觉的人固然可能呈现“遗老”状而愤懑幽怨,甚至诋毁封杀新生力量,但新时代真正的价值缔造任务是否就可以通过何冰式的正能量演讲而得到解决呢?

【旧文新刊】吴宓:论新文化运动

近年国内有所谓新文化运动者焉,其持论则务为诡激,专图破坏。然粗浅谬误,与古今东西圣贤之所教导,通人哲士之所述作,历史之实迹,典章制度之精神,以及凡人之良知与常识悉悖逆抵触而不相合。

【刘悦笛】作为“大启蒙”的五四——走向“启蒙就是救亡”的历史大势

“大启蒙”就是要破除这种异化现象,让启蒙理性不再以理性为绝对中心,这就需要东方智慧来平衡西式启蒙的偏颇。“大启蒙”恰恰是要找回人类的情感,以人情来对理性加以均衡,使得人类获得一种完整的“情理结构”。

【朱承】超越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对待观”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制度的大转型、大变革的社会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强化了晚清以来的“文化对待观”,具体表现为古与今的对峙以及中与西的划分。古今、中西的文化对立,虽然在当时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启蒙,但同时也在观念上带来了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对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开启了后来思想文化···

“儒学价值及其现代命运:五四运动百年纪念”人文高端论坛纪要

如果说长程的历史总是遵循“正—反—合”的辩证逻辑的话,那么,在整整一百周年之后,世变时移,是不是也该轮到一度被置于“新文化”对立面的“儒学”,在更高的层次上与“五四”握手言和了呢?

【韩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大转机,是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必要环节,其最大贡献就是破坏和清除了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僵化教条的思想躯壳和礼法制度。所以五四运动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而是实际上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之路。

【田飞龙】五四运动与青春中国的再造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官方、学界与社会甚至海外高度关注这一节点的历史意义和阐释权问题。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西化”取向的重要节点。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数代政治与文化精英即致力于在适应西方和学习西方的路线上救亡图存,相继经历了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制度层面的“戊戌变法”,但均未奏···

【邓秉元】哪一个“五四”?

反传统与西化固然是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关键内容,但在何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的基调?同样,人所艳称的所谓个性解放、反专制、反抗帝国主义云云,尽管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应有之义,但在何种意义上与颠覆传统形成有机的联系,依然是考验史学界的重要课题。

【吴光】肯定和发扬“五四”爱国、民主真精神,摈弃全盘反传统思想逆流

有许多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地受到这个“五四”潜流,乃至“文革”恶流的影响,把儒家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把它当做维护王权的思想去反,去批,这个流毒到现在还没有肃清,很有必要正本清源,拨乱返正,实事求是地肯定和发扬“五四”的爱国、民主真精神,而摈弃“五四”以来的全盘反传统思想逆流。

【夏勇】德先生、赛先生与和女士——写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

我们通常说,五四运动为中国请来了两位先生,一位是德先生(democracy,民主),一位是赛先生(science,科学)。其实,还有一位极重要的“人物”也是那个时候请来的,这就是“和女士”(human rights,人权)。可是,不知为什么,我们却偏偏忽略了她。也是因为这个不该有的忽略,两位先生的烦恼一直得不到解决。

【李竞恒】告别五四的有色眼镜

一百年前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但深远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更是塑造起一个对中国历史的想象传统,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从根子上、从基因上就是败坏的,四千年的吃人史和劣根性,体现为辫子、缠足等令人厌恶的象征符号,并进一步被延伸为“亚细亚社会”或“东方治水社会”,因此必须得到彻底的清算和涤荡。

【黄启祥】论五四时期的“孝道悖论”

在“五四”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一方面无情地抨击孝道,一方面又深情地躬行孝道,我们将此现象称为“孝道悖论”。孝道悖论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呈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孝道问题上认识与实践的矛盾以及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谢遐龄】重释“五四精神”,吸收儒学思想——论“科学与民主”之本真意义及其他

“五四精神”要求科学与民主。要实现本真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平等,则须引进西方抽象传统。抽象传统即凝聚、消辟两种势用中坚执前者,用儒学术语表达则为“坤先”。这就是说,西方传统要求阴盛阳衰。因而,无须惊奇,在近、现代中国,西方传统影响的实际效用是促成“阴盛”。中西文化接触之后果并不是把中国社会导向西方化,而是造成中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