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台】论语中级读本:子罕第九

论语乃孔门圣经也。惜时下注本杂乱,血脉难接,迫切需要标准读本。而学以阶圣,当有次第,故这个读本又需要分级。少儿读经以理解语境语意为主,是为初级。及其稍长,则需要以通义理为主的读本,是为中级。未来则需要以通公羊大义,进而以六艺之教而通贯之的读本,是为高级。

【丁为祥】从“六有”到“东铭”:张载哲学的另一层面

张载哲学却并不仅仅是“四为”与《西铭》,而支撑其“四为”与《西铭》的“六有”与《东铭》,不仅构成了张载思想得以形成的具体修养,而且也促使其从现实人生出发以走向为儒学“造道”的“四为”与表现儒家民胞物与情怀的《西铭》。

【丁为祥】牟宗三“存在之理”的反省与认知意义

牟宗三的“存在之理”一说虽然是因为分析朱子的格物所穷之理而得以表达,但其用心及其涵义却并不仅仅是针对朱子的,而是对整个中国文化及其认知现象的一种深入反省,不过是以朱子的格物所穷之理作为其典型表现而已。

【集论】中国历史语境中的“贤能政治”(白彤东 汪晖 沙培德 贝淡宁)

2019年3月16-17日,哈佛大学全球研究院(Harvard Global Institute)在上海主办了“比较历史学视野中的‘贤能政治’”研讨会,本文摘选了此次会议中关涉中国历史语境的讨论,分别是先秦时期韩非子对于儒家尚贤传统的批判、由汉到宋以来天理观的转变与政治理想的相应变化,以及革命年代里孙中山与毛泽东对于领导的不同构想,展现了从先秦到···

【冯庆】近代情性论变革的动机与悖论——以康有为和谭嗣同的“内在理路”为线索

传统情性论的近代变革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康有为、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凭借中西各家关于物质自然变化的学说话语,重新构建了一种以自然感性为依托的平等主义的情性论。究其“内在理路”而言,这种新情性论又格外强调“仁智”“心力”的修习进化,其动机是拓展面向多数人的启蒙教育的幅员,敦促人们不断朝向更高层次的和平···

【周飞舟】慈孝一体:论差序格局的“核心层”

本文通过对丧服制度内“父子”关系的分析,指出了中国社会差序格局核心层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慈孝一体”的特征。

【杜华伟】社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样重要,因为社会教育是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努力提升普通民众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培养中间层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整合多方面教育资源,使社会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健康发展,促进公民个体和社会整体的不断发展。

【专访】俞荣根:德政、民本、容隐制及其他

中华法系本质上是儒家之法,它的制度实体和理论体系已被解构了,但其法律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还在影响我们的法律生活,而且不乏积极的正面的价值。

【陈明】从原始宗教到人文宗教——《易经》到《易传》的文化转进述论

《易经》的巫术内容属于原始宗教,《易传》依托这一系统,提炼出“天”这一最高存者,赋予其绝对性和精神性、伦理性,建构起一个世界的秩序系统、社会的规则系统和生命的意义系统。因此,从《易经》到《易传》乃是自然宗教到人文宗教的转进。

【尔雅台】论语中级读本:泰伯第八

正义曰:此篇论礼让仁孝之德,贤人君子之风,劝学立身,守道为政,叹美正乐,鄙薄小人,遂称尧舜及禹文王武王。以前篇论孔子之行,此篇首末载贤圣之德,故以为次也。凡二十一章。

【尔雅台】论语中级读本:述而第七

正义曰:此篇皆明孔子之志行也,以前篇论贤人君子及仁者之德行,成德有渐,故以圣人次之。凡三十七章。

【专访】杨立华: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今年,杨立华新作《中国哲学十五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书评》在北京大学采访了杨立华,请他谈谈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史。

【专访】张求会:陈寅恪是怎样炼成的?

义宁陈氏源出客家,雍正年间始由福建上杭迁至江西修水,属于被土著士绅排斥的族群,其家族用了百年时间从“棚民”跃升至乡绅;直到陈宝箴中举,才为家族初获功名,以后更因缘际会,成为独掌一方的大员,可说在政治上取得了成功;再到第二代的陈三立,尤其是更下一代的陈寅恪,才算在文化上取得了成功。

【高瑞杰】汉末经学家的历史意识——以何休与郑玄为中心的讨论

何休三世说将“异内外”、文质论皆纳于其中,通过书法辞例呈现王道至备之渐进进程,其核心为新王“改制”说,其说兼具渐进与复古义;同时,《春秋》制因寓孔子之道,超迈于先王政教体系之上,更具完备性与普适义,故由先王法至《春秋》制,确实有渐进趋势。郑玄历史观以礼为纽带,呈现逐渐美备之上升趋势,“周礼”承载五帝三王之道,并有益···

【梁涛】以《大学》理解儒学的意义及局限 ——兼论统合孟荀

儒学包含了成己安人、“为政以德”与推己及人、“为国以礼”两个方面,前者由道德而政治,可称为孔孟之道,后者则由政治而道德,可概括为孔荀之制。

【向燕南】从表彰乡贤到汉宋门户:明清学术思潮与郑樵接受史之分析

从接受的视角分析南宋史家郑樵在明清时期的形象,明显受着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学术思潮与学术宗奉的影响。明代力图扭转郑樵在《宋史·郑樵传》中消极形象的努力,始于中期开始的地方史叙述中表彰乡贤的活动。

【颜世安】《国风》与春秋时期的北方地域文化

《诗经》十五《国风》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一个古老话题,也是现代《诗经》研究中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的《国风》地域文化研究,始终未能涉及它与底层民间风俗的关系问题。

【黄铭】略论董仲舒春秋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通过何休来解释董仲舒的春秋学,是历代注释者共同遵循的方法。近来有学者从学理上否定了这一路径,认为董学未明的症结正在于此,力图突破何休的框架另立新说,并举“远近内外”问题为例。本文从该例证出发,阐述新旧两种解说,分析出新说错误的原因在于误解了何休的“义例”。以此广论何休的“义例”与董仲舒“《春秋》无达辞”观念之间的关系···

【陈其泰】经学史上的独特景观——论晚清公羊学的理论创造活力

晚清公羊学风靡海内,腾挪跌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程和学术的变迁。对此作专题探讨在哲理上有深刻启示意义:传统文化中有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内在基础、内在动力;晚清时期虽然危机深重,但又是中华民族克服艰危局面、有识之士探索救亡道路的关键时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经学史上壮观的夕照”。

【唐艳】董仲舒的君子养生观与饮食思想

董仲舒不仅把饮食指向仁义道德和礼乐制度的实践层面,而且上升到了自然神论和精神信念层面。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