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念群:谈清代“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在最新出版的《“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一书中,他从天下与“中国”的话语系统之外另辟蹊径,将“大一统”作为古代王朝正统观的核心要素,论述“大一统”在历史叙述脉络中的演变以及清朝用“大一统”整合、治理多民族国家的实···

【专访】内蒙古大学教授郎宝如:为何说《周易》是中国文化长城的第一块城砖?

到底如何解读《周易》一书,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成谜。作为东方文化的智慧之书,今天该如何去读?《周易》目前在国际上传播力如何?怎样做好国际化传播?针对上述问题,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内蒙古大学教授郎宝如。他认为,一定意义上,《周易》是中国文化长城的第一块城砖。

【张晚林 杨黎】郭店楚简《五行》篇之心论与天人贯通的弘教模型之确立

郭店楚简《五行》篇是作为弘教者的七十子后学的作品,其弘教之着力点在对心之功能的开发上,首次提出了儒学史较为成熟的心论,其大义有三:其一,心之主宰及其无限性;其二,慎独与动力之开辟;其三,圣与天道之谛听及其冥契。这三步开发工作,初步确立天人贯通之弘教模型,且为子思与孟子进一步完成天道与性命相贯通的弘教基型作了先···

【惠江南 乔芳】当代《论语》诠释及其研究探骊

考察当代《论语》注本,重视文字训诂的汉学系统著作以杨伯峻《论语译注》和高尚举《论语误解勘正》为代表,重视义理阐发的宋学系统著作以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和南怀瑾《论语别裁》为代表。此外,同济大学刘强教授的《论语新识》因全新的诠释特点与诠释思想成为近几年来《论语》诠释的典范,对《论语》后学研修进学极···

【傅锡洪】朱子的“心即理”及其与阳明的异同

朱子认为的条件有三:理是心的本质,理必然要发用出来以及心不受私欲遮蔽。只是他经常将心与理对言,仅仅视理为形而上,而又认为现实中人的心往往不能合于理,才让人容易忽视他“心即理”的观点或误解其内涵。尽管在内涵上有一致的理解,我们却也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重要分歧。

【游森】从德性身体到伦理秩序——由儒家工夫论开启公共伦理生活

公共伦理生活始终需要人的具身性现象在其中勾连、表达,但是如果没有心体层向身体的跃迁便无法实现在他人一侧的感发效应,从而个体自身还是隐匿在主体与客体分裂的二元中。程朱所提供的显仁之法——“公而以人体之则为仁”,从“人体之”的具身的道德实践理解,充分显示了由工夫所构建的身体现象的统一性,及以之奠立公共化的可能。

【朱雷】公羊经权义

公羊学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国与君为一体,君权能够全权代表政权,臣子效忠于君主即等同于效忠于国家;但在特殊情况下,当君权与政权发生冲突而分离时,臣子即当行权,即转而尽忠于国家与国民而不再效忠于君主个人。公羊经权说的实质涵义概括说来就是“国君以国为体”,社稷为重,“国重君轻”。

【刘开军】衣钵相授:刘咸炘与弟子们的学术养成

刘咸炘为弟子们规划选题,批点习作,指示治学法门,弟子也从师说中汲取论学旨趣。刘咸炘与弟子间的授受源流清晰可辨,为认识一百年前尚友书塾内旧式师弟子间的日常学术传承提供了鲜活的材料。罗体基、熊光周、李泽仁、王树梁诸弟子得刘咸炘之衣钵,以“风”“势”论史,上至政风、士风,下至民风、土风皆有发微,足见刘咸炘的“察势观风”已···

【黄玉顺】由善而美: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汉字“美”的字源学考察

美学意识并不是审美意识,而是对审美的反思。因此,中国美学意识的诞生的标志是“美”这个词语的出现。汉字“美”的本义是“羊大为美”,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最初是对食物的一种价值评判。而“美与善同意”则揭示了中国美学意识与中国伦理学意识的同源,因为“善”的本义是“膳”,意味着中国伦理学意识最初也是对食物的一种评价评判。这就铸定了“···

【李卓】“吕—朱乡约”与儒家公共伦理的新开展——一种儒家社群主义的视角

“吕—朱乡约”以儒学价值建构道德规范,以教化的努力将儒家的伦理价值推广贯彻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促进儒学的教泽流行。其儒家社群主义理想以道德宣讲、互助相恤、伦理操练、公德培育等方式加以实践,突破了以往儒家伦理的家族局限,开辟了社群伦理的公共空间,发展出儒家伦理的公德形态,有重要的史鉴意义。

【专访】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系主任王朝海: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被称···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其推行开明友善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唐太宗为何被尊称为“天可汗”?其主导参与的“灵州会盟”有何历史意义?唐太宗的民族观念为后世带来何种启示?

【姚海涛】解蔽祛魅与安顿重塑:荀子天人观新诠

理性与人文的交叉,对于人文理性的成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唯以此来衡定荀子哲学中所蕴示的古老而常新的天人观,方既可以开显出荀子之于传统天人观的批判与超越、奇变与跃迁,又可对今日处理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有益资鉴。

【张全省】关中大儒李二曲的人格和思想之美

李二曲一生的为人为学,体现出一代大儒人格和思想之美。这就是孤苦自奋、自强不息的坚忍不拔之美;志向高远、天下己任的经邦济世之美;注重实修、悔过自新的追求至善之美;倡道救世,明体适用的经世致用之美;实实体究、务求有用的务真求实之美;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的谦逊开明之美;专心致学、读书守志的学高品洁之美;威武不屈、不事···

【毛朝晖】荀子人性论的义理结构与“善”的起源

本文基于荀子人性论基本范畴和义理结构的分析,认为“性恶”、“性善”、“性朴”三种概括都与荀子人性论的义理结构不符,“心善”、“性善”、“伪善”三种解释方案也都无法单独解释“善”的起源。“善”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是源于先验的德性,从消极的一面来说是源于才性的后天强化。欲性解释了“善”为何必要,才性与德性解释了“善”如何可能。

【吴光】简说我的“民主仁学”论

在当今时代,全球化、民主化的潮流已经席卷各国,当代中国已经跨入全面改革、大国崛起新阶段,在这历史转折关头,“民主仁学”论提出了一种既重视道德人文精神又兼融现代民主价值的新儒学思想模式,提供了一个能够深入社会生活与大众理性的儒学发展新方向,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的,因此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

【陈赟】引导性政治架构下的统治德性问题——对《庄子》政治哲学的一种阐释

不德之德将统治活动的本性定义为限制性的,而不是证成性的,它并不指向被统治者的各正性命,而只能为之提供秩序条件。由于天下是天下人物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复合体,这使得天下如同天那样是不可测度的,无法以同质化、单一化的形式加以规整,因而统治者必须具备“立乎不测”的品质,以向天下开放自己,以“虚”己的方式成全天下之“实”。

【柴永昌】中华传统孝道的基本精神及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孝道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但其蕴含的爱亲敬老、自爱尽职、慎终追远的基本精神,在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和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袁南生】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胡林翼

很高兴有机会出席胡林翼主题读书会。胡林翼是益阳人,我也出生在益阳,回到家乡和大家一起纪念胡林翼这位乡贤,缅怀他的历史功绩,研讨他的思想,推动更多的人了解胡林翼、阅读胡林翼,我深感荣幸。我想利用这次机会,就“近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胡林翼”这个课题,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唐浩明】陶澍对近代湖湘士人的影响

陶澍是安化走出的人杰,在安化人的心目中,陶澍就是神。很多老一辈的安化人,从小就是听陶澍的故事长大的。近代湖湘人才,是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之后,开始人才辈出,灿若群星,这是大家公认的。

【姚海涛】礼义、情性、大众与名誉——荀子对申徒狄、陈仲、史的审别与衡鉴

在荀子看来,申徒狄之行属“行之难为而不贵”,非礼义之中,是倚魁之行,当为天下所弃。从中亦不难推测出荀子对屈原沉江的真实态度。陈仲、史则悖离人之欲恶通情,不中礼义,不合大众,是沽名钓誉的盗名者,尚不如盗货者。从中亦可嗅到,荀子对三人贬抑与其传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存在些许关联。探赜荀子评判与诠释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可···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