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来:“为官要修好私德”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德治为本”,这种思想主要针对当时“以刑法为本”。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不是理想的治国方法,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才是理想的社会。因此,从孔子开始,儒家提出了“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今天“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就出自儒家。

【专访】李景林:儒家心性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在儒家的哲学系统中,我们却不能简单地把“教化”这一观念视作与其他观念相并列的一个“术语”。教化是儒学的核心观念,它规定了儒学作为一种哲学的本质所在,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意义。因此,既据“教化”来理解儒家哲学的精神本质,同时又借由儒学义理的系统展开来揭示儒家教化观念的思想内涵,乃构成《教化的观念》在论述方式上的···

【温海明】文与悟:“良知即是易”的意本论解读

本文基于《周易明意》意哲学的角度研讨阳明易学相关材料,力图穿透学界之前对阳明易学的文本诠释,并借助《周易明意》意本论哲学境界来领“悟”阳明易学材料与其心学哲学的内在关系,从而从意本论角度深入剖析和建构阳明心学“良知”与其易学哲学的关系。

【王学典】儒学与自由主义展开深度对话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儒学的特点是把社会治理建立在道德感召力的基础之上,“为政以德”,以德性为中心;社会主义是把社会治理建立在高度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自由主义是把社会治理建立在法治信仰的基础之上。儒学必须与自由主义大张旗鼓地展开全面对话,这样才能推进儒学在现代世界的发展。

【方朝晖 余治平 刘梁剑】在实践中融合:中西之学三人谈

在认同中西学问之间需要相互借鉴和交融的前提下,需要辨明二者之间的区别:西学以满足好奇心、为求知而求知为内在动力,而中学则关注修身养性和解决实际问题;前者是求知传统,后者则是精神信仰传统。学问的不同亦要求不同的学科分类方法。与传统的四库、六艺、七略的学科分类方式不同,西方学科分类体系并不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并···

【王杰】团结起来建设北京儒林 为促进文化强国做贡献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个会议。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实学研究会、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处,向北京儒学文化促进会第一次会员大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以柳河东为代表的第一届理事会及组成人员的当选,对全体成员能够成为北京儒学文化促进会的创会会员表示诚挚祝贺!

【干春松】李存山对中国文化的“常”与“变”的义理阐发

李存山继承张岱年和冯友兰文化哲学观,主张从价值系统去厘定文化的常道,并提出了他自己对儒家文化“常道”的概括。他认为儒家价值体系要因应社会历史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对人与人、人与环境等挑战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如何从民本到民主的探索,体现了李存山对儒家文化“新命”的体认。

【周建刚】陶澍与湖湘学风

我的题目叫“陶澍与湖湘学风”,这个题目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点困难,因为我对陶澍的研究不是很多,对湖湘学风稍微了解一些。刚才听了志频兄的演讲,我觉得志频兄是研究晚清史的专家,讲得非常精彩。

【陈来】四书教育现状与前瞻 ——《四书》研讨会致辞和总结

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各位朋友。非常难得有这个机会大家齐聚一堂。这次来参加会议的,是近十年来,高校里面做《四书》教学非常有经验的一批老师。他们的背景各异,有的本身就是做通识教育的,也有更多是中国哲学、儒家哲学的研究者,当然也有西方哲学研究的名家,像张汝伦教授。

【彭传华】王船山对“事亲有隐”正当性的辩护及其拓展

王船山从“隐”的伦理蕴涵入手,分别从子道与臣道情感基础的差异、事父与事君之道的区别、父子之伦与君臣之伦的地位不同这三个层次为“事亲有隐”的正当性进行辩护。王船山区分了以孝爱、恩情为主导原则的家庭伦理与以公正、正义为主导原则的政治伦理,批判孝的伦理异化,反对以事父的方式事君,这些深刻的洞见对于当今中国家庭伦理重构依···

【龚建平】意义与生活世界的建构:以“礼意”为中心

礼意复杂难明,是真正的形而上者。意义总是由其得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得到说明。礼意的内在结构中包含了事实与价值的内在紧张。从制度属性角度看,礼可再生和复制相应的制度实在,生产礼意,礼的异化是由单方面执着于礼的形式所致。

【李强】民族国家与世界大同——牟宗三儒家视野下的“天下观”建构

牟宗三儒家视野下的天下观,在道德理想主义实践论的基础上,不仅肯定国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且肯定天下作为一种组织,是道德理想从客观精神过渡到绝对精神的表现。牟宗三儒家视野下的“天下观”,肯定了人性人道、家庭国家,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主义之间取得了融合与平衡,也使得天下作为一种组织有一民族性的根基。

【曾海龙】新差序格局中的君子之道及其界限

随着社会化大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建立,中国社会形成了以社会精英为圆心的“新差序格局”。“新君子”则是“新差序格局”中出现的行业精英和社会中坚,既有传统“君子”概念的意涵,也包含对专业水平与职业成就的肯定。与传统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伦理约束不同,市场经济活动因其主体之间的非熟人关系有着相互平等的内在要求,从而与传统经济活···

【宫志翀】“人为天生”视野下的仁与孝、公与私

首先,早期儒家理解人的存在方式有人为父母生与“人为天生”两种维度,这表明孝与仁两类道德有不同的存在纽带。其次,这就决定了孝与仁在适用空间和能力要求上各具特质,又在道德修养的意义上形成“孝弟为仁之本”的联系。最后,根据这些特质,儒家构想了一种君子行仁义忠信、民庶尽孝慈弟友的秩序理想,反映出一种明确且恰切的公私分际。

【梁涛】“天生人成”与政治形上学——梁涛老师在“荀子与稷下学”学术研讨会的发言

儒学是天人之学,天人关系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儒家学者讨论人事往往要联系到天,认为“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礼记·中庸》),从形上的角度对属于人事的道德、政治做出思考和探讨。

【张礼永】师者 道也——孟子师道论之探微

孟子直接论述教师的文字不多,也未直接提出“师道”的概念,但其言语及行为中实含着师道的精神。面对纷乱的天下,他欲以大道来相救,并自视为道之化身,故而与诸侯相处,既不愿“自鬻”,更不受其征召,而是以师的身份教导他们。对于求学的弟子,他不是“来者不拒”,而是有所选择。他认为师职具有正当性,育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概言之,师···

【彭国翔】儒家也有一种“个人主义” ——如何理解儒家的自我观及其意义

本文最初是应《人民论坛》杂志社编辑之约进行的一个访谈,曾以“儒家也有一种个人主义——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彭国翔”为题刊于2012年12月的《人民论坛》(上),后收入作者的《重建斯文——儒学与当今世界》(2013,2018,2019),特此说明。

【冯哲】透由孔子而思:儒家的天下观与世界文化新秩序

2022年8月25日,冯哲院长受邀参加由海淀区政协、海淀区委统战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十八期“海淀政协·委员沙龙”活动。冯院长以“透由孔子而思:儒家的天下观与世界文化新秩序”为题,在会上作了演讲。这是四海孔子书院授牌成为海淀区政协“悦读书屋”单位之后,冯院长参加的首次委员沙龙线下读书交流活动。

【朱义禄】论朱熹与王阳明的自得精神

自得精神,是人类认识中思想创新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明显的进步,都与自得精神保持着稳固的、内在的联系。自得精神是正确而又富含创新意味的思维方式,是产生名垂青史的大思想家的前提。朱熹与王阳明对自得精神不谋而合的重视,表明自得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学术资源。

【孔祥来】孔门“义利之辨”的经济学解释

基于社会分工,孔子及其后学认为统治者应该更多地关注“义”而不是“利”,但这不意味着“义”和“利”完全对立。孔门清楚地认识到人之“自利心”的普遍存在,认识到追求利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认识到“自利心”驱动下的恶性竞争问题,所以提出以“义”限制和引导人们的求利行为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