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文】《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析论

《孟子·离娄上》“反其仁”章单章研究包括分析、综论两个层面。从分析的层面看,直面当下困境,把控所有困局,构成第一、二节的群己之辨;“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构成第三节的力命之辨;唯有经由力命之辨,群己之辨方能达成自身的和谐。从综论的层面看,以“反求诸己”为功夫,可谓传孔子、曾子之说;以“天下归之”为功效,可谓“承上章而言···

【肖群忠 宋晓宇】“孝”为“仁”“礼”之本论

孝为仁之本:孝是仁的情感发生根源;仁之博爱是孝之亲爱的有序推扩;孝是行仁的实践起点。孝为礼之本:孝是礼的人性内在根源与心性基础;礼之敬意源于孝之敬亲敬祖意识;孝之祭礼是培育强化人们敬意的根源和途径。

【陈来】在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来开会,我本想讲一点孔子基金会的成就。但成果展览和纪录片都已经展示了,也不必重复了。来的路上看到昨天发的小视频,学典兄有一段讲话,说孔子基金会的成立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起点,我觉得讲得很好,层次也高。所以我就不具体讲成就成果了,讲讲我对孔子基金会成立和活动的几点认识。

【雷定京】周尧卿与周敦颐:范仲淹的“同调”与“讲友”

周尧卿的经学思想自有其特色,是与范仲淹、孙复、胡瑗等人共为宋初倡导“天人之学”的大家。因此,周尧卿不是因为范仲淹、孙复、欧阳修、曾巩等大儒的赞扬才得其名,而是因为其经学本就具有较高的价值。

【赖区平】儒学的身体转向及其文明史意义——重思晚明儒学中的泰州学派

以儒学身体观为线索,从文明史和儒学史的交互视野,可以看到儒学在晚明时代发生了一次“身体转向”,即从以心为本转到以身为本,这种转向不只是内容上的修补,更是结构上的变革。从以身为本的一体感应论逻辑中,可以发现关于现代性的另一种叙事,即关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儒学方案。

【常建华】明代浙江宗族祠祭祖先述略

明代浙江祠祭祖先并不拘泥于朱熹《家礼》,更强调“礼以义起”,尊重人们的尊祖感情,士大夫不惜违礼逾制,造成宗祠的发展,如此民间也会有所效法,使得祠祭普及。

【敦鹏 张伊蒙】在差等与共享之间:荀子的共同富裕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与孔孟有所不同的是,荀子通过“礼义”的结构规范建立起利益分配的差等原则,又力图通过合作共享的制度安排调节贫富差距。从现代分配正义的角度看,荀子基于“应得”的分配原则看到了创造财富背后的动力和责任问题,也以人性平等和仁道关怀提供了上下阶层流动的开放渠道。

【乔飞】"灾异谴告"与"上帝审判":儒耶比较视野中的权力超验制约

两种权力超验制约理论具有相似之处:都主张天灾与人事存在关联,均认为人间权力最终来源于“天”或“上帝”;“天”与“上帝”都是具有思想、感情、意志的超验生命存在体; “天”或“上帝”都对人间的权力行使进行制约;权力主体“权力滥用”时,“天”或“上帝”都会降下瘟疫、饥荒、地震等灾祸。君主或领袖回应灾害的态度和行为,对国家、民族共同体···

马晓光: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2024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研讨会嘉···

202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75年之际,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与台北三一寰宇文化协会第九次联合举办两岸礼乐祭孔典礼,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

【专访】肖永明:书院制融入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如何传承与创新? ——关于大学书院···

近些年国内很多高校积极实行大学书院制,以期用“学院+书院”管理方式来化解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代玉民】良知何以是假定——论冯友兰眼中的阳明学

冯友兰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阳明学的良知及其关于“天然之中”的不可拟议增损的知识均为假定。进而,冯友兰将阳明学置于新理学框架下进行批判:在本体论上,将良知转化为“宇宙底心”,并予以否定;在方法论上,对王阳明的格竹方法与体悟方法进行了批判性诠释,揭示出这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

【杨泽波】“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席教授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

王三堂先生在第五期释奠礼传承培训上的讲话

欢迎各位同道来到古城正定,一起研习释奠礼仪。

【秦际明】论阴阳五行的人性论构造与伦理生成

性情与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同一过程,伦理与善恶是对事物变化过程中不同趋势与状态的价值判定,这样既解释了性情的实质过程,也阐明了善恶之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突出善之为成性的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的目的,施之以政教,则构成一完备的天道与人道相贯通的理论。

【袁彦】《孝经》与“大一统”古今阐发

“经学”的学问不像儒学的其他学问, 如文学、史学、考据、训诂等等,或可以被一定的学术化,尤其是近代以来新儒家哲学化的思辨之学;也不大同于纯粹的心性之学(更多的是修身工夫,而非概念和文字的堆砌)。做“经学”的核心与关键是要能应用到当下,上到宇宙政治、人类命运,下到个体家庭,所在社会组织和行业当中。都是大有可为的治学广阔···

【张培高】《周易》重于《中庸》,还是《中庸》重于《周易》 ——论《周易》《中庸···

张载所说的“诚明”与《中庸》原意及郑玄、孔颖达的解释皆有重大的不同。张载所说的“明”不是“明德”,而是《周易》之“穷理尽性”。总之,《周易》与《中庸》等经典虽在张载理论体系的建构中皆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但相对来说,《周易》才是主角。

【专访】杨朝明:祭孔为何历久弥新弥广?

祭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是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在各地的孔庙和文庙等场所举行的祀典。近年来,越来越多喜欢中国文化、渴望了解儒家思想的人到当地的文庙、书院等地参与祭孔活动。

【专访】尼山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路则权:孔庙十三碑亭碑刻为何有少数民族文字?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庙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儒家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历代崇儒的见证,而坐落其间的十三碑亭尤具代表性。亭内陈列大量碑碣石刻,记录了不同朝代加封孔子、修庙祭庙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除汉文外,还有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的碑文。

【专访】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如何从“功夫”角度诠释儒家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儒家思想也可从“功夫”的角度诠释。怎样帮助西方人更好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上述话题。

【赵翠翠】家族式个人主义——当代儒家伦理践行方式的个体化特征

如何从传统伦理型人格走向现代平等式个体,在完善个体中建设个体与家庭神圣、个体与国家社会之良好的中介机制及其文化心态,关系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与道德自觉,更关系儒家价值振兴、中国精神建设及中华文明进程的演进。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