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林】礼的境界在“贵和”

中国文化是崇尚“和谐”的文明体系。和谐与中和的思想观念,可以上溯到非常遥远的上古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明的基因。中国文明在其发轫处,便体现了浓厚的“中”与“和”的智慧。比如《尚书》《周易》等先孔子时代的元典,都十分强调这一思想。这种“贵和”的精神,当然是先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所缓慢形成的一种觉悟。而周代的礼乐文化对“贵和”···

【专访】杨向奎先生访谈录:儒学与现代化

齐鲁地区是我国古代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因而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心之一,这无论在古代文献上,或者是当地考古发掘上,都可以证明。它是我国古代夷夏等族错居共处的地方,而夷夏(即夏商)是我国古代最先进入文明社会的部族,也就是最早进入阶级社会而建立的国家,所以后来齐鲁文化成为中国传统的正统文化,真可谓源远流长。

【朱汉民】民本思想如何影响中国?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包涵一系列独特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密码,使中华文化获得强大生命力。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政治理念,它既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形成产生重要作用,也对中国传统政治实践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从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视角考察,民本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近代转型与中国化民主的不断探索,均···

【专访】雍际春:伏羲,为何成为连接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

甘肃天水是伏羲氏的诞生地、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2022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突出“弘扬伏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宗旨,以“讲好伏羲画卦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海内外中华儿女线上线下拜谒问祖。

【黄玉顺】情本易学——《周易》的“情感儒学”诠释

情本易学的心灵主体论建基于“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揭示作为心灵主体的人的情感主体性在《周易》中的体现。情本易学的境界超越论揭示《周易》所蕴含的境界超越观念,即人的存在的心灵境界特征,以及这种境界是如何通过情感主体的自我超越而实现的。

【常樯】 何以“儒行天下” ——论儒学国际传播的主体、立场及原则

儒学国际传播的主体主要可分为儒学从业者、涉外事务从业者、海外汉学家。推动儒学国际传播,应持奉两大立场:一是坚持求同容异,既承认全人类拥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又接受世界文化多元多样的现实;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把“中国性”当做儒学国际传播的根本立足点。

【李欢友】彝伦攸斁与彝伦攸叙——评唐文明教授《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

唐文明教授并没有止步于对于思想史的刻画,又同时从儒家视域出发,主张人伦的规范性重构,突出教化在国家建构上的重要性,探索了人伦教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其力图实现的是社会状况从“彝伦攸斁”重新转向“彝伦攸叙”。正因为此种研究意图和努力,唐文明教授在本书中重新刻画了康有为,探索了儒家叙事对于近现代思想史描述的可能性,进而···

【莫天成】孟子王道思想发微——以朱子的阐释为中心

孟子的政治思想,基于其心性论,一言以蔽之曰王道。以政治之实事言之,统治者、被统治者与统治之法度,乃是政治所涉及的三个基本向度。以王道作为论述主题,其视角是在统治者一方。而王道思想中,又以“民为贵”为一大宗旨,因此,以民本论刻画孟子的政治思想,实属当然,而其视角则是在被统治者一方。后一视角为现代学者惯常采用,实则···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21)

宋胡宏曰:“天下之道有三:大本也,大几也,大法也…治之大本,一心也;大几,万变也;大法,三纲也。”(《知言》卷五)心即王心。万变散在事,王心缘纪纲而加焉。王心在,则纪纲正;纪纲正,则万事明。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20)

董子曰: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天端,正王公之位,万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贤才以待后圣。故引史记理往事,正是非,序王公。史记十二公之间,皆衰世之事,故门人惑。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9)

春秋为礼义之大宗。孔子之作六经,其书虽殊,其道则未尝不同条共贯也,其折衷则在春秋,故曰志在春秋。春秋为改制之书,包括天人,而礼尤其改制之著者。故通乎春秋,而礼在所不言矣。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8)

王夫之曰:法备于三王,道著于孔子。盖孔子斟酌三代之制,作春秋新制也。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盖夏时最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宜,殷辂最朴素无饰,周冕华而不靡,虞乐韵舞尽善尽美也。春秋传言“大辂越席,昭其俭也”,孔子言“麻冕礼也,今也纯”。

【刘强】读经三问 ——“20年中国读经教育漫谈”主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感谢孟母堂举办这次活动,让众多朋友都能线上相会,漫谈读经教育。其实,对于读经教育,我自己是“卑之无甚高论”的,只不过有十几年感同身受的体会而已。所以今天我分享的只是一些个人感想,仅供诸位交流研讨的朋友们参考。我要讲的话题可以称作——“读经三问”。

【专访】成中英:仁义之道无法摧毁,儒学的生命力依然存在

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每年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地。

【杨朝明】为何说崇正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追求?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界谈到所谓“正义”理论时,每每习惯以西文“justice”一词作基础,许多社会问题的论述也依此而展开。现在学者们清晰地看到,随着“西学”的强势进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遇冷,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正义论”传统“集体失语”。殊不知,中国的“正义”学说更加根深叶茂、内涵丰富,是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

【刘志勤】“一诺千金”的中国诚信观,何以成为国际市场“稀缺产品”?

中华文明连绵五千余年,生生不息。诚信可谓其中一条重要血脉和精髓,贯穿始终,使中华文明在历史错综复杂的大变局中保持不断,承续至今。

【张师伟】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何以“灵犀相通”?

民主,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意涵,也是当今世界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将“民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

【谢茂松】仁爱何以成为中华文明最具优先性、通贯性的价值?

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创造了悠远博厚的中华文明。仁爱思想始终是中华文明最具优先性、通贯性的核心价值,至今仍在影响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行为选择。

【焦国成】孔子“仁者寿”发微

“仁者寿”命题,其言也微,其义也大。它的本义与天地生生之道相契合,是对儒者初心的扩展;同时,它也是对中国德寿一致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挥,有其恒久的合理性。只有了解“仁者寿”的真义,才能避免偏离孔子所提倡的儒学真精神。

【刘强】道术已裂,治道何为?——在“儒家治道与人类文明国际论坛”上的发言

我还想表达一点,我很佩服方老师以“治道”为对象进行课题研究,我想他其实有一个抱负,就是想对当今的“治道”研究进行“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我们文科的研究多数都仅仅停留在象牙塔里,很多成果没有办法进行转化,所以“治道”能不能转化恰恰就是一个问题。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