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和】天人儒学:夏峰北学之宗旨

孙奇逢在反思明末儒学乱象的基础上,总结汉初至明末的儒学发展史,建立起以“本天之学”为根基的夏峰北学。夏峰北学并非偏于一隅之学,它揭示了何为儒学、儒学以何为根基的儒学根本性问题,强调天是儒家道统的源头,以“本天”作为评判儒学的根本。

【专访】蔡德贵教授:巴哈伊文明对中华文明现代化的启示,视频及全文

我前一段时间,3月28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会议中心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巴哈伊和中国近代的世界主义。因为中国社科院的巴哈伊研究中心刚刚换了一批年轻的负责人,陈进国先生成为新的巴哈伊研究中心的主任。所以他主持了这次演讲。卓新平,前宗教所的所长进行了点评。大约有60余人参加了这次演讲。

【孔明】近代日本与孔府关系研究

自清末民初至全国抗战爆发前,为因应不同时期的对华侵略需求,日本朝野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对孔府活动:从辛亥革命时期拥立衍圣公为帝的论调,到参拜孔庙、结交孔府、支援孔府文化事业、干预国民政府反孔运动、游说衍圣公东渡,甚至提出扶植衍圣公为傀儡政权首领。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尊孔活动和圣裔拉拢,直接推动了国民政府走向全面尊···

【吴展良】中国政治与伦理原理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伦理上最根本的问题,应是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问题。

【田文军】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学

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最基本的理论要求之一,是参照西方民族的哲学观念,结合中国哲学的实际,阐释哲学的意涵,从理论上界定何谓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人们只有先确立自己的哲学观念,才可能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

【陈来】坚守中国文化立场 重写中国哲学通史

全书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不仅在学术上是进步的,在政治上也是进步的。全书坚持学术创新,采用新的体系和不少新观点、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进展和新境界。

【丁四新 冯鹏】主体性的彰显:中国哲学史的新书写

《中国哲学通史·秦汉卷》的新书写主要体现在彻底摆脱了旧研究范式及其话语体系的限制,直面秦汉哲学自身的观念、命题、思潮、人物和著作等,并对秦汉哲学作了正面意义的梳理、发掘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3)

治道者,治天下之大道也。天下乃人之位(人即人类全体之“共同体”),天地人三才,人位乎中。无地为万物总名,人为天地合德。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董子曰:“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

【专访】韩星教授:重建道统,传承学统 ——兼谈中国书院文化精神,视频及全文

非常感谢韩星教授的精彩讲座:重建道统、传承学统——兼谈中国书院文化精神。韩教授追本溯源,条分缕析,把道统、学统与书院三者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明了。提出了在礼崩乐坏,学绝道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主体性建构,民族性凝聚的设想。是一次弥足珍贵意义深远的公众演讲。

【马来平】西学东渐中科学与儒学关系研究的回顾与省察

在西学东渐中的科学与儒学关系方面,我们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明确了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中科学与儒学关系的研究范围;大致弄清了该时期科学与儒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初步论证了科学与儒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二者应当协调发展;尝试提出了科技儒学的新概念等。

【张全省】宋代大儒张载的人格与思想之美

从一代大儒张载的生平事迹,为人与思想,人品与学问来看,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身上体现出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君子人格之美,其思想的开新创造之美。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2)

道有小大。论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而易之为书,乃所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者也。故曰:其道甚大,百物不废。又曰:夫易广矣大矣。大哉,易之为书也。故学易者决不可自安于小。易道本大,从而为之说者乃反小之,是不可以不简也。又当知:不易,故大是显其理之常,体大也。变易,故大是显其气之变,相大也。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11)

董子曰:人于天也,以道受命。(《顺命》)圣人体道之全,正在一部《周易》。易之兴也,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之事,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系辞》)太史公自序“

【专访】陈来: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律

“气”和“阴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宇宙观或者宇宙论的最基本的范畴。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应该在西周时期就有这种概念了。气的思想,我们在哲学上叫作“气论”,是一个以气为核心的体系。气论是中国哲学里面古代存在论的一个主要形态。

【方朝晖】中国哲学是如何可能的? ——再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因此,从“是哲学”的角度为中国传统哲学合法性辩护是成问题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有哲学”的角度谈论“中国古代哲学”或“儒家哲学”,就象我们谈论基督教哲学、佛教哲学那样,指现代人从哲学立场研究古人、从中建构出哲学。

【高菱】知识与品性:先秦哲学中的“耕稼”之争

随着文明与社会的发展衍化,耕稼逐渐由政教整体的中心、急务隐退至边缘。经由君子小人之辨、力与德之辨,孔子的耕稼观念从实义向德义转化。一方面,掌握耕稼知识无助于挽救礼崩乐坏的危局,孔子推重更具政治文化影响力的君子之学;另一方面,耕稼与修德在转化原始力量上又具有同构性。

【黄玉顺】本体与超越:生活儒学的本体论问题

生活儒学的态度是:必须解构旧的本体论,然而同时必须建构新的本体论。为此,必须追溯到“前本体”即“前存在者”的存在或生活,即:生活论或生活存在论为本体论奠基,本体论再为形下学(知识论、伦理学)奠基。

【王聪】马一浮与西学

马一浮一般被认为精通多国语言、泛滥西学而后归宗儒家。但据资料显示,马一浮对外文的掌握远谈不上“精通”,对于西学也未达登堂入室之境。“学贯中西”之誉之于马一浮,很可能只是出于后学之附会或以讹传讹。马一浮对西学的轻蔑乃至敌视,与其对西学理解之局限性、片面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孔明】日本对国民党走向尊孔之促进

日本的文化侵略是促使国民政府走向全面尊孔的直接外因:出于加强文化上之国防、防止日本挟持圣裔的需要,国民政府克服内部分歧,于1934年恢复祀孔、大修孔庙并优待圣裔。与此同时,为改善中日关系,国民政府以中央名义派员参加孔庙落成典礼暨儒道大会,配合了1935年的中日邦交调整。凡此举动,均在国民党尊孔史和对日关系史上具有代表···

【宋立林】礼序乾坤,乐和天地

有一次,我在孔庙开展现场教学,讲到如今每年一度的“9.28祭孔大典”。有学员问道:“既然八佾舞是天子祭祖、祭天才能使用的最高规格,祭祀孔子使用八佾舞岂不也是僭越?这不是孔子所反对的吗?”我们读《论语·八佾》,都知道那句有名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对鲁国权臣季孙氏“八佾舞于庭”的激烈批评,足见礼乐秩序在孔子思想中的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