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台】春秋散思录(读董氏五篇)

吾人好言天下,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也。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7)

马一浮先生曰:春秋天子之事,即圣人之事,拨乱反正,用夏变夷,皆是用道而已。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四夷交侵,灾害并至,此危亡之道也。公羊家谓春秋借事明义,此语得之,犹释氏所谓托事表法也。董生谓之因行事加王心。王心者、即义也,理也。邪说暴行,弑父弑君,此何事邪?孔子无位而托二百四十年南面之权,一以义理载之而已。二百···

【专访】何益鑫:以理科生的方式做文科的研究

为加快培养造就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速成长,逐渐形成了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具有上海特色的青年学人共同体,对于加强社科理论队伍建设和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

【谢茂松】如何理解中华礼乐文明的“和平”本质?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度。纵观历史,即便国家强大时也没有侵略别国。立足当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如何让海外理解中国的和平理念?揭示作为中华文明底层结构的礼乐文明所蕴含的和平本质,或许是一条有效途径。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6)

董仲舒曰:春秋之辞多所况(比拟),是文约而法明。孔子笔削之旨明矣。元代赵汸归纳了孔子“笔削之义”凡八项:一曰存策书之大体(史法),二曰假笔削以行权,三曰变文以示义,四曰辨名实之际,五曰谨内外之辨,六曰特笔以正名,七曰因日月以明类,八曰辞从主人。一言之,春秋存有史法,但更主要的还是孔子作春秋之“书法”。史迁《孔子世···

【专访】柯乐山:何为“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

著名汉学家孔汉思(Hans kung)曾提出“世界伦理”理论,认为“没有基于全球伦理标准的国际关系新范式,就没有全球的和平与正义”。2021年孔汉思去世,有关世界伦理的讨论进入新的转型和定位。“世界伦理”的文明基础是什么?中国儒学能为世界提供哪些智慧?

【吴倩】宋代儒者与宗族重建之关系探微

宋代的宗族重建不仅是随着经济变迁而自然发生的历史现象,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儒家学者主动设计的结果。儒家知识分子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制在宋代宗族重建中起了关键作用。

【 蒋庆】《论语》之“天”全为“人格之天”考

今日中国欲传承华夏儒教文明,欲为往圣继“人格之天”之绝学,首当回归儒学“人格之天”之古老信仰,还儒学为宗教之学之本来面目。“人格之天”是儒学所有“天”之信仰之本源,若无“人格之天”,所有其他儒学之“天”之信仰均不能成立。若无“祀天”之“国之大祀”,非但国家丧失其最高合法性之超越神圣基础,中国亦不可称为华夏文明之国。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5)

圣人达而赏罚行,圣人穷而褒贬作,褒贬者万世赏罚也。达而赏罚行,圣人处常也。穷而褒贬作,圣人处变也。春秋乐道尧舜,盖尧舜处其常,而孔子处其变。试观春秋初年何往而非变,惠公隐桓之传国,父子之变也;祭伯非命而私交,君臣之变也;仲子妾母而上僭,夫妇之变也;君臣父子夫妇人之三纲尽变于一年之间,春秋虽欲不作可乎哉?

【郭沂】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主体价值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经过改革的儒学不但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而且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作为西方文明先进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的结合,预示着中西文化融合进入实质阶段。我深信,在马克思主义和儒学共同构成的基本价值体系的推动下,中华文明必将迎来伟大的复兴。

【张丰乾】“敬天法祖”与中国本土传统宗教的理解与命名

所以说,敬天法祖之教,简称“天祖教”,才是中国本土的、固有的、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滋生繁衍的土壤。只有这个宗教才可以和基督教、佛教等外来宗教相提并论。

【王雪梅】祭之在祠:祠堂空间的圣与俗——以朱子《家礼》为中心

透过《家礼》,可见朱熹礼仪世界的神圣维度:祭之在祠、祭之在时、祭之以物、祭之以诚共同构建了祠堂为中心的神圣空间;同时,在祠堂举行的冠、婚、丧人生礼仪以及日常礼仪则显示了祠堂作为凡俗空间的面相。

【尔雅台】春秋经通义&隐公元年(4)

春秋以鲁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作历史蓝本,制作推演沙盘。这个沙盘,以四时为叙事框架。四时具,然后为年。故开篇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夏,五月”,“秋,七月”,“冬,十有二月”,四时皆备。

李宗桂教授莅临屈子书院讲坛,主讲“善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内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而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日常生活与行为方式。在中国走向世界、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把握其评价标准,通过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与现代化运用,使···

【韩立坤】“道德形而上学”的专属认识论何以可能?——以熊十力为中心

面对科学的冲击,早期现代新儒家致力于阐述儒学认识论的特殊性与合法性。作为代表人物,熊十力认识到儒学危机根源于“本体认识”的合法性。为此,他参照“哲学”范式,引进理智与思辨,并将其与传统的体证法、修养法相结合,设定了“思辨法—直观法—修养法”的方法流程。

【李勇】政治不平等的两个论证

以贝淡宁和白彤东为代表的贤能政治学者反对政治平等,提倡政治不平等。他们的论证依靠的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目的论的特定解读,同时他们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工具主义和非工具主义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重构,指出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义论证面临政治权利作为基本福祉反驳和滑坡论证反驳,而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义论证面临专家-老···

【孙磊】“家国同构论”的重新审视——以周代国家秩序构建为中心

对20世纪有关“家国同构论”各种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是重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国关系的关键,也是重建以“家”为方法的现代中国国家理论的根本。本文试图从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以家国关系为根本问题,以中国周代国家理论构建为核心,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亲亲与尊尊的张力,思考家国文化如何通过调和亲亲与尊尊维系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并在此···

【吴震】明清之际人性论述的思想转变及其反思

陈确、颜元不仅对宋儒的道德本体论提出质疑,甚至反对“变化气质”这一宋明儒的共法。他们以自然人性论为基本立场,对宋儒基于天理观的本质人性论实施了“思想突破”。陈确、颜元以及后出的戴震以人性问题为突破口对理学的批判,预示着理学传统的断裂。

【专访】武汉大学教授杨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祭祖与孝道

上坟墓祭一直被视为劣俗,与儒家正礼主张的庙祭互相冲突。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反反复复,唐代玄宗时期干脆将寒食上墓的民间习俗编入五礼,成为正式的国家官颁礼式。开元二十年(732)四月二十四日,皇帝敕令:“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孟庆楠】人伦的更迭与延续:围绕冠、婚、丧、祭之礼的考察

传统礼学对人与人伦秩序的理解,并不是从个体的角度着眼的,而是立足于人伦关系的整体。在这种整体性的思考中,以冠、婚、丧、祭之礼构建出了人伦代际生成发展的时间性序列。一方面,冠礼、婚礼标志着新的代际的开始,成人的男女在结合中孕育生成着新的人伦关系。另一方面,逝者的神魂通过丧礼而获得安顿,并在祭礼中始终与家族保持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