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将之】荀子的“天下”观与“后周鲁时代”的秦国

本文旨在阐明《荀子》思想的特质和历史意义,而由此探讨其“天下”观和对当时秦国的看法。借此欲阐明《荀子》一书在战国时代周鲁两国已经不存在的政治情况下成形或出现于世的历史意义。本文先将荀子的“天下”观整理为如下三种特色:其一,荀子所构想的国家从头开始就是治理天下领域的国家。其二,在荀子“天下”观视野下的国家会经过其兴亡···

【杨世文 王雯雯】抑儒扬孔 ——廖平孔经哲学体系中的儒家

甲午之役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人共识。随着西学的渗入,思想界对中学价值的重估也被提上日程,这包括对孔子身份的定位以及儒学与诸子的关系的楷定。为使华夏文明不坠于地,赋予诸子学存在的合理性,廖平将百家皆收归于孔学,并将儒家作为论述的重点,围绕孔子、儒家、诸子三者的历史定位,倡言尊经与知圣。如果说尊经与尊孔是廖平孔经哲···

【李旭】朱熹修撰《仪礼经传通解》编年考辨

明清诸本《朱子年谱》载朱熹于庆元二年丙辰(1196)始修礼书,现代学人多疑其说。本文考证《仪礼经传通解》整体纲维的最终厘定,当以朱熹答余正甫第五书为标志;答余书之作,在庆元元年乙卯(1195)秋间。以此为基准,旁参朱熹与友生论修礼之书札、语录,可知乙卯以前,乃朱熹修礼的酝酿构思期,期间朱熹关于修礼的构思,存在重要的前后变化:从梳···

【东方朔】“维齐非齐” ——荀子对差等分配的辩护

在中国思想史上,荀子被认为是第一个不要求改善财富分配不均现象的思想家。具体到对君主及政府各级官员的分配,荀子则特别强调以“德能”的大小决定一个人位禄的高低和多寡。荀子基于政治和道德的理由,同时以满足可欲性和可行性为条件,为差等分配提出了消极的论证和积极的论证。

【史少博】伊藤东涯“古义”视角下的《太极图说》研究

伊藤东涯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研究在日本江户时代影响很大。在他看来,朱熹《太极图说解》偏离了《太极图说》的本义,周敦颐以无极为理、太极为气,“无极而太极”即“理生气”之意。“太极”“阴阳”本质上皆为一气,“太极生两仪”之“生”是指分化而非创生。朱子则基于理气论释“太极”为理,释“太极”与“阴阳”为体用关系。

【胡雨章】朱子思想中“人与万物的差异”

对于朱子的这部分思想,前人多是从气禀的构成层面进行讨论,而忽略了气异理异的前后分期以及成形后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四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理同与气异”,这是从理气论的大框架概述人与万物的异同。二是“气质、形气与心”,讨论朱子对“气异理异”前后三期的不同理解。三是“人心与物心”,讨论人心与物心的具体不同。四是“差异与意义”,讨···

【孔祥来】儒家经济思想的“自由放任”倾向

儒家思想曾深刻影响了西方“自由放任主义”的内涵,而其本身在经济上也存在着鲜明的“自由放任”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儒家承认人之自利心的存在,并认可人们积极追求物质财富的行为;二是遵从劳动分工,认为不同分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反对干预人们自然形成的分工;三是反对限制商品流通的任何税收政策,主张发展自由贸···

【张晚林】北宋中期正统论之辩及其牵涉到的政治哲学问题

欧阳修援引《春秋》之大义而首倡政治的正统论,本应是一个基于政治理想的哲学问题,具有其超越维度;但他基于“迹”而论正统的立场,就把作为正统的哲学问题讲成了现实的史论问题,从而失去了其超越维度。章望之对之提出批评,重提超越维度,但苏东坡起而反对,维护欧阳修的立场,进而从“实”的立场,即从“有天下”之“实”讲正统,从而完全···

【黄玉顺】“超验”还是“超凡”——儒家超越观念省思

哲学与宗教的超越观念之间本来不应当构成冲突,但前提是必须承认人(包括圣人)不可能超越凡俗世界;人可以是超验的,但绝不可能是超凡的。然而无论西方理性主义或中国儒家心性主义的超验哲学,其“内在超越”的超验性都试图取代超凡性,于是导致了人的僭越,而这在凡俗世界的权力格局中必然导致权力的僭越。

【陈赟】“普遍历史”构思的文明论困局

以思辨形态构建“普遍历史”的努力,不可避免地导致以下问题:历史目的与历史主体的断裂,使得历史本身脱离了具体个人的生存;历史中的生存本来是参与性的,但在普遍历史构思中具体个人反而成为旁观者;由于历史体验中的无常感受被等同于意义虚无体验,历史意义于是被构思为来自超越性的历史目的之植入,因而历史中的生存被贬抑为一种克···

【盛邦和】主“动”、做事、义“利” ——论颜元的儒家生活态度

明清之际,中国近代精神形成过程中,颜元学派思想曾起过重要的作用。颜元及其后继重新审视汉、宋两学出发,对中国传统思想作了深刻的批判与继承工作。他们反对宋学空谈性理及汉学埋首经卷的倾向。主张“理在事中”,力图把当时脱离实际的学风,转上“经济事业”的轨道。他们力斥宋儒“主静”思想,主张人生要务在于“动”与“勤”,倡导治生敬业、入世···

【徐兴无】五岳与三公

山川之祀是人类古老的祭祀,人们通过这样的仪式表达对自然的理解、期待和承诺。儒家经学文献中所载山川之祀极具人文色彩,神灵被理解为现实社会制度中的政治权威与道德象征,其祭祀之仪也类同于祭享人类之礼。山川之祀一方面通过礼敬自然确立政治权威和文化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礼制确立尊崇自然,祈求山川利泽人类的信仰。

【鲍文欣】“三世本为一事” ——熊十力《原儒》中的“三世”新说

在《原儒》中,熊十力一改清季以来将“三世”说诠释为“三世进化论”的现代传统,另立新说,可称其为“三世一事说”。它以熊氏改塑的经典系统为文本依据——“六经”表达了一套融贯的理论主张。“三世一事说”有三个要点:第一,“三世”并非指三个连续的历史阶段,而是指三个连续的行动步骤,在这个意义上,圣人为历史立法。

【彭国翔】儒家传统的静坐功夫论

静坐自宋代以来已成为儒家功夫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它在儒家功夫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作为一种以君子和圣贤人格为追求的功夫实践而非一般的养生方法,静坐在儒家传统中究竟应当如何定位?较之佛、道以及世界上其他宗教与精神性传统的静坐实践,儒家式的静坐又有何种与众不同的特点?对此,学界迄今似未见较为全面···

【高瑞杰】汉代三统论之演进——从董仲舒到何休

汉儒董仲舒创三统说,强调圣王受命应天,必须依据黑白赤三统循环往复,实兼礼仪象征义与实质变革义;又将《春秋》纳入三统谱系中,以《春秋》当新王,存商、周为二王后,并匹配一整套政教制度设计,使得《春秋》可为汉治所取法。然其强调汉治亦当用夏教,实无法摆脱其失道覆亡之命运。经过纬书、《白虎通》诸说之推阐

【专访】干春松先生:如何从思想和社会的互动中把握儒学的精神

就学术进路而言,如果说,本科毕业后我之所以选择中国哲学作为专业,是受到了两个人的重要影响,一位是方立天老师;1984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上本科二年级的时候,方老师最后一次给本科生上课,他不会故作惊人之语,特别平实,讲课和文章都是这样。他讲的先秦魏晋思想以及佛教文献,正好是他的特长。他的课对我们影响很大,我们班当时有···

【赖区平】“心是灵气”作为道学共识——基于道学史的考察

心之理气归属问题是道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这从对朱子学的研究中即可看出。将此问题置于整个道学史的视野下,通过系统梳理周张二程以及朱子学、阳明学、蕺山学等相关文献,可以明确得出:“心是灵气”乃是一个道学基本共识、常识,这表明心(本心)有属气的面向(当然这并非指心只属气)。因此,批评朱子学“心者气之灵”之说

【徐兴无】东汉古学与许慎《五经异义》

按照汉人的观念,通说诸经一类的文献应该归入“五经通义”或“五经同异”等名类之下。但是《隋书·经籍志》(下称《隋志》)称之为“五经总义”,四库馆臣对此极为赞同,遂依此列目[1],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亦称:“《提要》于此类之立名,亦可谓斟酌尽善矣!”进而又辨“五经”较“群经”、“七经”、“九经”诸名为妥[2],然皆不辨“总义”与“通义”···

【齐义虎】《礼记·王制》之官制研究

儒学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前者以《王制》为经典依据,推崇孔子,主张改制立法,是早期的经学;后者以《周礼》为经典依据,推崇周公,主张复古从周,是后世的史学。史学重在记录历史,保存国故,面向过去;经学则要指导现实,经世致用,面向未来。故周公之制已属于旧制度的陈迹,孔子之制则是正当其时之新法。本文通过文献断代的···

【颜清辉】圣人之言——论孔子语言之根据、发生与朝向

其语言不是逻格斯,它并不依靠推理,也不是为了解释世界,更不会抽象。而是敬恪往古圣王之言,并以之为典范,从而召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德性。在语言的召唤之下,将人导向成德、成人乃至成圣的具体行动之中。当语言达成其使命之际,便自行隐退归于无言,至此,整个宇宙便化现为天德的恒久运动——道。最终,语言又重新显现,以全无意···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