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涛】李涤生《荀子集释》平议

《荀子集释》虽然是一本出版于1979年的书,但却时常活跃在研究者的征引之列,其学术价值显然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获得了荀子研究者的认可。鸟瞰后世注释《荀子》之作,此书当在《荀子》注释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格局、体例、方法三大层面进行衡定,该书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和启迪意义。

【温海明】从《中庸》看中国文化的宗教性和超越性

《中庸》之“诚”不仅是个人信念和意识的真诚,而且是“诚”于祖先、祖宗与天地的和谐状态之中。作为《中庸》哲理的核心概念,“祖天之意”中的祖天由祖(先)而天(地),不是天祖,不是人格神。祖天虽然不具有西方犹太—基督教意义上的人格性,但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同样强大的宗教性和超越性,此可通过经典当中对“天命”的揭示而彰显出来。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八年

[春秋]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七年

[春秋]二十有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

【王洪军】从思想到制度:郑玄知识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

郑玄构建的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世界图式,以礼学为根底的思想秩序不断扩展开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自洽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体系不乏谶纬学说的融入,从而形成了经纬混合的完善理论,体现了东汉时代的经学特点。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五年

[春秋]二十有五年,春,陈侯使女叔来聘。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四年

[春秋]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宫桷(jué)。

【孔祥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儒家的经济干预主义及其限度

不同于完全的自由放任主义,儒家将“富民”作为政治的第一要务,认为国家干预对于矫正自由竞争的缺陷和弥补私人生产能力的不足是必要的,如为劳动者分配必要的生产资料,指导生产活动,提供资本支持,维护经济秩序,应对经济危机,建设基础设施,救助弱势群体等。

【毛朝晖】论“五经”在朱子理学建构中的地位

当代朱子学研究有必要对作为理学的朱子学和作为经学的朱子学进行区分。就作为经学的朱子学而言,朱子主要通过“五经”诠释回应了其他学派的挑战并完成了对汉唐经学与北宋理学的融合;就作为理学的朱子学而言,《易经》构成其重要的经学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单纯建立在“四书”的基础上。

【郑双】孔庙礼制空间的近代转型

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孔庙的传统定位愈发难以满足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需要,其逐渐从一处奉祀孔圣魂灵兼及社会教化的礼制空间,被改造为嵌入民众日常生活的世俗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孔庙不仅服膺于现代社会的建设,更随着政权更易被当政者有意识地形塑为展演强势政权意志、增强国族认同的现代民族教育空间。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二年

[春秋]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齐。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二年

[春秋]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省)。

【罗志达】 身体空间与儒家的“亲-疏”观念

身体之近域(家)的经验构成了理解远域(国、天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回避基于血缘的“亲-疏”解释,从基本的身体经验来对陌生人、熟人、亲人之间的圈层关系给出一种回溯性的说明:切近的熟悉性构成了理解陌生性的基础,而陌生人原则上乃是可以被熟悉的他人。

【江求流】儒佛分工模式批判与《大学》经典地位的确立

《大学》升格运动的背景是儒家学者不满于“以佛治心,以儒治世”的儒佛分工模式。基于对这一模式的批判,儒家学者试图重新开掘儒家的治心之学,并重建治心与治世的关联,正是《大学》提供了一个打通治心和治世的思想架构。

【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二十年

[春秋]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何益鑫】“中庸”的理念、历史与实践——论作为“道学”著作的《中庸》

孔子把“中”改造为“中庸”,与三代的“直”道相通,又以礼为中庸之道的基本内容,无疑是对以往中道传统的扩充。子思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庸》中,他对“中”的终极意义、“中庸”的本质结构、“中庸之道”的具体生成与历史形态等,作了详尽的阐述;又在德行体用论的结构中,突出阐明了修身成德的实践意义,以“诚”为核心,论述了修身成德的工夫···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