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伟】道德对称性与儒家美德伦理学

斯洛特提出道德对称性以解决美德伦理学与其他类型的伦理学相竞争的问题,从而确立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伦理学中的基础性地位;儒家伦理学中也含有道德对称性问题,而孔子“父子相隐”、孟子“窃负而逃”的伦理叙事体现了儒家在涉己和涉他的道德选择中是持一种中道观点,即在自我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进行权衡以确定最恰当的行为方式来处理特···

【韩焕忠】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

蕅益智旭对《论语》的佛学解读最能集中体现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重视。蕅益智旭注解儒家四书的目的在于“藉四书助显第一义谛”,即使佛教的第一义谛或者说终极真理得到有效的诠释、说明和彰显。

【赵秀金】董仲舒“天人三策”应在元光五年辨正

“天人三策”发生的时间,必须立足文本和史实进行考辨。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问,与元光五年对公孙弘的策问主旨一致,而且“天人三策”是同一主旨的问答系列

【张志娟 乔彦贞】两汉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的变迁与实践——以夫妻关系为视角

汉代是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由汉初相对平等的双向家庭人际关系理念逐渐向片面的单向家庭人际关系理念过渡,表现在夫妻关系上就是由“夫和妻柔”向“夫为妻纲”过渡,表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由“父慈子孝”向“父为子纲”过渡。两汉儒学家庭人际关系理念的变迁主要是受到经济、政治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孙兴彻】董仲舒的人间观

董仲舒的人间观以“性三品说”“知识论”“教化论”为主要内容。他将“性”与“情”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其人间观以“性情论”为核心。

【王江武 王康】董仲舒的革命思想

“汤武之禁”后以何种方式继续言说儒家的“革命”理论,成为汉代儒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集论】今天为何要读经典丨李景林、廖名春、詹海云、丁鼎

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必然有自己经久不衰的经典。“经”是经久不易之书,“典”是规范神圣的典册。“经典”具有根源性、典范性、权威性和永恒性,或是经过历史淘汰,优胜出来的被证明是最有价值的特殊文献,或是对某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品。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华民族,拥有怎样的文化经典呢?这些古老的经典对当今中国又···

【王博】阴阳五行与董仲舒“官制象天”学说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官制象天”学说。“官制象天”以天人相副为前提,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为纵向层面上天之数与官之制有着严格对应,以三、四、十、十二、百二十等天之数构建起百官系统;其二为横向上五行与五官严格对应,以五行生胜为依据构建起彼此共生又相互制约的五官系统。第一个系统纯为理想化···

【涂可国】良知与责任:王阳明责任伦理思想再论

王阳明诚然没有上升到自觉理性的层次思考良心与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其良知说也自发地触及二者的关联,因而,加强对阳明有关良心与责任关系思想的研究,既可以深化阳明心学的研究,拓展它的学术空间,激发它的生命活力,也能为当代儒家责任伦理学的构建提供思想资源。可以从隐含的、实质的维度分别从良心之学与责任伦理、良知本···

【邢曙光】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康有为将“仁政”解释为以实现普遍民众的幸福为目的和以个体“成人”为依归的结合,“仁政”成为一个“势”所制约下的以“智”的突破发展为动力,以“仁”为内在方向的历史动态过程。在这个重构过程中,其经验主义的认识方法和“去苦求乐”人性观、实现民众普遍幸福的“仁政”观都表现出与密尔功利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对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佐政刍言》···

【郑朝晖】论董仲舒的“馀义”言说

《春秋繁露》是典型的融合性文本。董仲舒能够将不同学派的思想资源融为一体,与其"馀义"言说方式有关。馀义言说是"以比贯类、以辨付赘"的方法,亦即通过连环问答、数理描述、天人对话揭示人情与辞义、天志与名号之间的同一性。不同学派的思想资源能够融为一体,正是借助于"比例法"与"正义法"。

【高海波】论北宋理学家对普遍性的追求——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例

从北宋开始,周敦颐、张载、二程就开始探索如何用这一模式解释宇宙与人生,并努力在此基础上建立认识论和修养方法。他们都认为,就本然状态而言,宇宙存在普遍性的基础,人、物均禀有此种普遍性,故人、物都具有统一性。但是就现实性而言,人、物各各不同,具有差异性。从本然性上说,人、物皆完满无缺;从现实性上说,人、物则都存在···

【方朝晖】试论“三纲”的两种含义及其历史演变

本文通过大量翔实的文献考证,试图证明中国历史上的“三纲”,本义并不是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指君臣、父子、夫妇这三大伦;因为这三伦被视为一切人伦中最重要的,为人之大伦或人伦之纲,故称“三纲”。

【姚海涛】荀子生态哲学探赜

从儒家哲学涵摄生态哲学谈起,分析了荀子哲学并非人类中心主义。荀子的“人性恶”反转出生态责任伦理观,其天人相分则蕴示着平等意识与敬畏观念,而“礼义之统”视域开显出兼顾天时与人事的生态制度设计。回眸、探赜荀子生态哲理,对于避免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倾向,同时对生态意识的现代重塑、转换与超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

【姚海涛】黄巾军何以“见玄皆拜”

黄巾军“见玄皆拜”这一今人读来不可思议之事件包含了复杂的历史信息和多元的思想意蕴。从汉末学术大背景与一般社会氛围来看,当时知识分子研究经典范式的转型导致了才高博洽的知识主义学术风气的形成。同时,阴阳五行学说和谶纬之学成为当时一般社会民众的思想底色。郑玄不与混乱时代相同流合污的光辉俊洁的志节、屡征不就的隐逸风度、···

【姚海涛】载道弘文与格物致知 ——独立学院国学教育路径探索

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国学教育为样本,将独立学院国学课程建构置诸“国学热”的历史契机之中,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三个层面进行进行理论分析与现实省思。

【姚海涛】以礼治孝与从义从道——荀子孝道观及其启示

荀子上承儒家传统孝道思想而结合自己思想中的性恶论、礼论、乐论等基本理论架构,形成了与孔、孟皆能契接得上而又自成体系的孝道观。以“人道有辨”力图缓解性恶论与孝观念之间的内在张力。因其特重礼乐而有礼以养欲、礼以养体、礼以别异的孝道观。因其特重“统类”内在思理而有“以类行杂,以一行万”的从义从道、通权达变的孝道观。荀子的···

【朱承】张载的公共性思想述论

公共性是张载哲学思想的面向之一。张载构造的“气本论”为多样性的生活世界奠定了同一性的本体论基础,“崇公抑私”的价值选择表现了其“公共性优先”的立场,宗法、封建和井田的复古性制度设计是其公共治理方略的展现,而“民胞物与”思想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的一种理想。张载的公共性思想是先秦儒家公共性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唐纪宇】不已、生生与对待 ——《程氏易传》中的天道观

与王弼、胡瑗的解释不同,程颐在未济的注释中凸显“不已”之义。“不已”的世界,构成了理解其天道观的重要基点。而程颐所谓的“不已”,必以“生生”作为其存有模式。那么“生生”又是何以可能的?《程氏易传》中以“对待”作为“生生之本”,对待的观念不同于对立,它旨在解释万物之生成。作为一切对待根源的乾坤并非截然对立的观念,而是道的不同···

【刘悦笛】作为“心之大端”的好恶本情——儒家“情本哲学”的基本情感禀赋论

从横向结构看,好恶介于“心物”之间:一方面,好恶与物构成了“物化”的关联,好恶乃是感于物而“动”;另一方面,好恶与心构成了“心化”的关联,好恶形成了心之“大端”。从纵向结构看,好恶作为最基本的情感而存在,但是此“情”一方面以“欲”作为根基,另一方面又为“性”所提升,但好恶终为人类的“心-情”,这才构成了中国儒家“情感哲学”之基本···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