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之所以被称为“礼乐文明”,与历代王朝立国之后制定礼乐密切相关。但汉代并没有汉礼,西晋之后,才制定一朝礼乐。这种情况与汉晋之间的经学变革相关。
本文尝试借助牟宗三哲学的视野阅读杨儒宾教授的著作。儒学在杨氏著作中也是常见用词,从哲学到经学,未尝不可说成从哲学到儒学。
孔子与儒家的德政思想实质是以民为本,关心民生是其重点。学界把“近者说,远者来”仅解释为孔子理想中的国家治理状态,却未能从“近者”“远者”的角度探讨孔子治理愿景的德政实质和人本关怀。
“三加”是冠礼中的重要内容,“三加”之冠服及仪式中所体现出的“成人之志”与“成人之德”则是冠礼意义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先秦儒家“成人”观念的核心内容。
如何感通神明是上古礼乐文明的重要课题。三代礼乐文明从尚气、尚声至于尚臭,最终确立灌酒于地,而后酒香升腾于上,求诸阴阳于上下左右以歆神、降神的宗周酒礼文明。酒鬯之设一方面以歆神降神为职志,成为沟通人神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又以合欢宴乐为归依,成为敦亲睦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天道与人道、神圣性与世俗性通过酒鬯之设真···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母亲与女性有着根本差别。母亲指向同一性,而女性指向他异性,两者不能同时并存。恰恰儒家具有列维纳斯的爱欲-生育现象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也就是儒家认为个体性的产生和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亲亲之爱中主体之间的距离就可以有随着时间和时机而变化的特征,因此儒家可以兼顾一个女人作为母亲和作为女性这两个维度。
巫史传统乃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流,需要通过巫史传统来理解超越性。《荀子》《礼记》中对祭礼理论有非常多的讨论,其中一个基本原则是,越是高等级的祭祀,越是尚质,因为不能以人的方式来理解天神。巫史传统的根本特点是对自然的崇拜,而巫史传统中的鬼神,代表的是自然中的神秘力量而非超自然的力量。将最接近自然的祭品献给鬼神,这···
贺麟认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展开,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挖掘儒家思想中的宗教精神,并吸收基督教的精神来充实儒家的礼教,以期为新的社会与人生提供精神基石。贺麟的对宗教的看法超越了“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等人,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引向一个新的深度,也将中西汇通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众多身份之中,孔子作为教师的这一身份深入人心。孔子在春秋末年开办私学,传承华夏文脉。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普通人的学习经验极易发生共鸣,具有穿越千古的典范意义,时至今日依然能够启迪教育者与学习者。
“化”的最初含义是变化。荀子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诠释“化”,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多重意蕴,挖掘出了潜隐的深刻思想蕴意。
魏晋南北朝三教互动的全面展开使佛教的因果报应论、佛性论等被纳入孝道思想,促成先秦以来的“孝善一体论”在理论形态上发生变化。作为孝善之“体”的“仁”与“佛性”并立,“善”作为儒家沟通“孝”“仁”的理论媒介被增益了因果报应论的内涵。
马先生所取西学,偏向于概念式、纲领式之理解,重点则是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弘扬与复兴,亦即海纳中国学问以致世界!马先生自己亦未对此有更深入的阐释,特别是在西学的摄受上。然时至今日,值此民族机运之转捩点,马先生所提出的立足儒家、发掘儒家文化瑰宝、以中摄西的方式正逐渐受到重视,而值得吾辈进一步地了解与思考。
船山注重吸收和综合“专家之学”的成果,既包括对中国传统“畴人之学”的借鉴,又隐含着对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水晶球宇宙体系”的扬弃,以此为浑天思想的建构寻找坚实的“科学”根基。
张横渠的“民胞物与”说与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仁”说皆本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仁民爱物”诸说,因而在表述形式和义理内涵上颇为相似。
相比于前代儒学将爱的情感作为仁的首要特征,宋明理学从体用论的视角重新思考了仁德中性情关系问题。
在孔子之前,晚周学术已经形成三派,此即讲求诗书礼乐的绅之学、旧法世传之史与狂简派。孔子崛起于旧法世传之史,其后又吸收了狂简派的精华,并最后拯救了绅先生的诗书礼乐之学,因此成为周公之后虞夏商周四代学术的集大成者。
依照传统性、现代性、个体性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有关现代新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研究进行学术梳理与辨析,一方面,可为继续深入研究现代新儒家家庭伦理思想提供学术前缘,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辨析和反思,为当代及未来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
“迁善改过”,并不完全是人们常说的改正过失或错误,而是说通过道德自律来体现自身的修养境界,其哲学基础虽然貌似孟子的性善论,但是其底色则是汲取了告子的人性理论。“保合太和”,则是提倡一个统一和谐、人人皆以真情相与的和谐社会,从而演绎焦循关于社会的治乱兴衰、圣人匡时济世的经世之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拓展了《周易···
贾谊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兴儒家礼乐的方法更秦之法,但因文帝一方面“本修黄老之言”,另一方面对方术有浓厚兴趣,更容易被阴阳家吸引,故而导致这种更法的失败。公孙臣提出“汉当土德”,几经波折之后才得以取代秦王朝的水德。这意味着儒家的“任德教”更化承秦而来的“任刑法”,最终以儒家的思想品格提升了刘汉王朝在政统上的延续与更···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以“禹,吾无间然矣”指称他和大禹间的“无间性”。孔子的“无间”思想是兼具个殊与普遍性意义的认识论命题。该命题意在揭示跨越时空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种原始认识活动,其内在结构由情感与观念复合而成,故该命题是一重要的认识论命题。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