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峰】两宋之际洛、新学术之争及其思想史意义

两宋之际是道学学派竞合和早期道学话语生成的重要时期,而二程洛学与荆公新学则无疑是这一时期学派角力、话语权争夺、政治地位较量的主角,整体上呈现出洛学艰难延续、新学渐趋消逝的学术格局,而这与程门后学的积极卫道,荆公新学后继乏人、应对无力以及皇权的向背是紧密相连的。

【田浩 田梅】《朱子家训》的历史背景与全球化

本文集中分析了世界朱氏联合会如何介绍〈朱子家训〉的演进过程,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家庭道德准则到2002年被认为是来自封建社会却依然对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具有补充意义的中国典型道德观, 再到2010年被认为具有国际意义并被当作中国对全球性价值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朱子家训〉这一案例为在现代国际社会中如何提倡儒家价值亦提供了···

【王文东】东亚视域下的朱子德性论结构和特色 ——兼与朝鲜新儒学李退溪思想的若干···

德性论是以德性(或美德)概念为伦理问题探讨的中心或基础,传统意义上它探讨的重点是“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而予以探讨“人应该如何行动”并论证或说明与行为合理性的规范伦理有着显著的区别。从20世纪中叶至21世纪,“德性”问题因广受哲学关注而进入前沿领域,而新近研究表明,“德性”已逐步成为目前中国哲学、伦理学探讨之核心议题。

【干春松】文明论视野下的民族与国家(下)——章太炎、梁启超与杨度的争论

对于未来的民族国家的建立,以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杨度为代表的改良派,围绕民族、国家体制以及文明观念等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他们展现出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进入中国之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多民族国家建立的不同畅想,这些讨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现代国家的不同理解。

【干春松】文明论视野下的民族与国家(上)——杨度《金铁主义说》中的民族观与国家观

杨度一生的政治思想复杂多变,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受福泽谕吉等人的文明观的影响,认识到西方文明论所具有的对内和对外的不同面貌,从而认为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新的民族和国家观念,他所提倡的开国会的策略和多民族融合的民族观念,深刻影响了当时及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也是革命派与改良派在辛亥前论争的重要主题。

【任锋】待解放的先知与被重构的传统 ——在现代脉络中辨识钱穆

时代人物与传统人物是钱穆在品评现代学人时提出的一个基本区分,意在强调历史人物的时代贡献需要放在更为长远的立国传统中加以衡定。受此启发,我们对于钱穆的理解,应该兼顾传统性与时代性两面。只有建立起钱穆思考与时代问题的有机联系,我们才能领会其思想的先知性启示。

【蓝法典】《中庸》性论的价值缺失与权力指向——从《庸》《孟》互诠的遮蔽说起

“天命之谓性”在《中庸》的目的论结构中代表着一种终极善的追求。《庸》《孟》对“性”的互诠唯有在主体视域内才能保住“性善”说的价值意味,当其转变为面向人类群体的说明时,“性善”也就转变为“天命之谓性”的注脚,而强调的是对道德权威的向往以及一种与“扩充善”相背的“杜绝恶”的道德实践态度。这导致在政治领域,道德践履只是服从律令,···

【张明 伍国苇 张寒梅】“贵州经验”: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形成与实践

王阳明中年被贬谪贵州,由此开始对少数民族与土司治理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观。王阳明将此民族观运用于当时贵州重大事件的处理上,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贵州经验”,对贵州产生直接良好影响。王阳明“夷夏平等”民族观和“贵州经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姚海涛】《荀子•成相》篇作者为荀子新证

《成相》篇目体裁、篇目次序、荀子晚年身体状况猜测均不构成非荀子作之证据;此篇可寻绎出荀子独特思想、专有名词与墨子批判若干;本篇有荀子原创性、专有性、标志性话语若干;该篇所载事件、时间、人物均与荀子年代无违和之处;蒐集是篇所传《左传》史事、语词以及与《荀况集》及其他可能之关联以证与荀子之关系;乃篇程式、风格、辞···

【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

不论是肉体还是心灵的存在,人本身都不足以保证人之为人的独特本质;恰恰相反,正是近代以来的人本主义导致了技术的狂悖。因此,唯有孔子的“天本主义”才是人类防止人性沦亡、人道泯灭的最后防线。这就是说,人之存在及其本质的根本保证不在“人为”,而在“天然”的“自然”。鉴于攸关技术不断突破底线,今天必须发出一道最强有力的戒令:敬···

【龚晓康 王斯诗】理欲的对立与统合——基于阳明心学的考察

王阳明认为,“理”为本心流行的条理,天然如此者为“天理”,流行于事物者为“物理”,前者为先天的道德法则,后者为后天的伦理规范。“欲”为本心流行的动力,顺于本心之流行者,为“心之所欲”;逆于本心之流行者,为“私欲”。实言之,理、欲皆出于本心的流行,两者为同一本体之关系。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对立,并非道德法则与感性欲望的直接对立···

【唐文明】尘埃未定的历史——评余英时的韦伯式问题

余英时虽然自觉地注意到了中西历史经验的独特性,自觉地区分了韦伯问题与韦伯式问题,但是,韦伯的观点一直萦绕在侧,对中国独特历史经验的把握仍然受到韦伯观点的不适当的牵制,仍然有先入为主的嫌疑。

【冯骏豪】示范伦理与「普世」伦理建构——回应王庆节教授《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

王教授以「示范伦理」的框架诠释儒家,突出了儒家在道德实践的「弹性」以及教化的「柔性」。这两者都有助于和平地建构「普世」伦理,避免文化冲突以及「强力实现」的情况。但是「示范伦理」在面对不同文化对同一道德价值持有相反态度的情况,以及面对比较保守强硬的规范伦理系统的时候,仍然存有一定的困难。

【单虹泽】“道德感动”及其实现进路——评《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

王庆节教授从「感动」这一极易被人忽视的伦理范畴出发,阐发了它在当代哲学和伦理学中的理论意义,为儒家伦理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开辟了新思路。更值得重视的是,这项工作有助于人们认识到,儒家对道德的独特理解方式能够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建构某种更完善的道德理论这一过程提供重要的启迪。

【陈永宝】道德感动还是道德合“理”:儒家伦理学的工夫路径

兴,是一种描述人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展示出的美学感动状态。但是,用心理学或美学的‌“感动‌”标准来替代伦理道德的‌“规范‌”标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在伦理道德中适当注重心理学感动亦或是美学的‌“兴‌”的干涉,是有助于预防伦理滑落到道德法律化的泥潭,这种跨学科研究本身是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的。

【李明书】儒家示范伦理学的系统性理论价值之反思

《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以示范做为儒家核心价值的定位非常明确,但是初步看来较似在草创的阶段,在回应其它儒家伦理理论和伦理问题的方面还有不足之感,令人读来意犹未尽。是故笔者以为可以进一步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似乎未能免俗地须回应其它儒家伦理理论的缺失,第二方面则是凸出儒家示范伦理有别于其它非原则类儒···

【刘芝庆】“情不能不因时尔”──王夫之情论诠义

就王夫之看来,情的可贵,不在某事某物,而是根本就是他自己,是直面生命之诚,有理有欲,有善有不善。毕竟,生命既然不可能完整,当人被抛掷世间,就得想办法完善,自强不息,日干夕惕而择之守之。情之所锺,正在我辈,王夫之由情而入,因情超脱,情多处处,固然有悲有欢,却也见生命之真诚可贵,既入其内,又出其外。

钦明书院辛丑理学班会讲综述

辛丑年七月初七日,第六届理学班如期而至,正式开班。因疫情形势临时严峻,不得已又如去年按线上方式进行,而不得恢复往届相观而善之方式,颇为遗憾。疫情之旷日持久、影响之于方方面面与会者们皆有感受,而学思不辍、进进不已之功学友们也在在可勉。接连六日之讲读切磋,有辛苦、亦欢乐,不可不粗述梗概,以志兹会。

【吕明烜】“裁衍”与“归本”——理解儒墨服饰之争的一个新角度

墨家认为衣服“适身体而足矣”,主张回归造物之本质,砍去其使用中流衍的枝蔓功能,使得源流清晰、易于把握。儒家则强调针对衣服的衍生功能进行衡量、裁断,将其全面纳入阐释空间,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礼制建设。相较而言,儒家的“裁衍”观念为衣服之应用开拓了更大空间,也使衣服对人的意义更为丰富。儒墨服饰论述中蕴含的思想资源,对于我···

【颜炳罡】人类文明的中国模式何以可能——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实质及其当代意义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既是其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是他对人类文明之中国模式、中国方案的主观构想。他一再断言:中国现代化不能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也不能复制西方文明的模式,只有认取自家的根本精神即儒家的精神,结合西洋文化的优点,走出自己的路。这个路就是以农业现代化引发工业现代化,以乡村情谊文明滋润都市文···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