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树勋】道德自我与行动意志 ——孟子哲学中“万物皆备于我”的义旨新探

通过肯定“我”固有“四德”,孟子确立了“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基本地位;通过肯定“我”备有“万物”,孟子进一步确立“我”之为道德自我的完备性,这是此命题在孟学中独有的义旨。这一自我是就潜在而言,还有待扩充实现。由此展开理解,不仅以往长期存在的疑惑将不复存在,并且还可发现此命题独有的一番意味,进而也能为理解孟子有关自我和行动的···

【陈仙】社会文化史视域中的英语世界书院研究

对中国书院与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是英语世界中国书院学研究重要专题之一。海外汉学家在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研究书院制度,探究书院圣地与文化传承、书院与士人、书院城市化与社会流动的关系,丰富了书院研究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书院研究具有国际化视野,有利于创设一个跨文化书院研究的崭新模式。

【吴飞】性命论刍议

本文是对性命论哲学体系的一个初步引言。西方哲学的基本传统是存在论,而中国哲学的基本传统是性命论。第一哲学问题应该是“性命”,即使在存在论传统中,“性命”也是其实质的核心问题,“存在”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假定。在存在与性命的张力中,西方哲学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带来了难以化解的问题。

【蔡杰】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批评与重构

仁孝关系问题在宋代被提出之后,一直争论不休。程朱理学构建庞大精微的“仁体孝用论”,将仁与天地之心、生生之仁相结合,确立仁为第一原理;同时,认为孝悌是仁体发用的情感,是行仁的第一件事。基于程朱理学“仁体孝用论”的框架,结合心学与清儒的有效批评,有必要恢复宋代以前将孝悌视为本性的认识,以及重构孝悌的心、性、情架构,展···

【田丰】论仁孝二本

若沿孝亲对诸德追本溯源,孝道就会转为天人关系而不具内涵。孝亲关系虽具普遍性,却也包含不可被普遍性消解的缺憾性。应当体察与正视孝道的缺憾性,看到哀、恸、忧、惧是人生应有之义,否则将带来对人伦复杂性与特殊性的化约甚至摒弃。仁孝在纵横方向上的不同展开是生命中不可消解的维度,一贯之道当维系此间张力而不能以消解二者异质···

【徐道彬】徽州礼学发展与晚明考证学风

明代学术被称为“荒经时代”有失公允。除了理学和心学的“经义别解”外,杨慎、胡应麟、方以智等一批学者的学术贡献已足以推倒“明代无学问”的谬说

【陈永宝】论唐君毅对朱熹‌“理先气后‌”标准的界定与反驳

冯友兰、金岳霖等人将朱子理论中的“理先气后”用逻辑的方法判定为“逻辑上的先在”,而这个判准难以被唐君毅、牟宗三所承认。唐君毅对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在先论”提出了详细的反驳意见。可以说,唐君毅对冯、金二氏的反驳,开辟了一条诠释朱熹理气关系的新路径,有助于后学对朱子理学的全面掌握。

【冯兵】论礼乐的自然哲学基础 ——以《礼记》之气论为中心的探讨

《礼记》之气论的自然哲学意蕴,主要体现于阴阳五行框架内的物理性之气、生理性之气以及二者与礼乐的产生、实践及义理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形成“以气释礼”的礼学解释学传统。而在礼学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其以气论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与春秋以来日益强烈的人文理性精神相汇通,构成了推动中国思想与历史理性化发展的重要理论···

【高海波】冯友兰早期哲学方法观及其转变

191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冯友兰接受了实验主义和新实在论的影响,在开始阶段,更倾向于实验主义方法,1926年前后则转向了新实在论的逻辑分析法。在这个过程中,冯友兰对科学理性方法的坚持是很明显的。

【杜保瑞】冯友兰《贞元六书》中的工夫理论与境界哲学

冯友兰以四境界说谈哲学体系的分类系统,其中的最高境界即是觉解的结果,但仍须有一持守的工夫以使境界常住,这就是冯友兰系统中的境界哲学与工夫理论问题的交涉之处。

【陈静 朱雷】一统与正统——公羊学大一统思想探本

大一统理论不仅强调整体的形式统一,更强调政统自身的正义性:是否真正奉持了“天意”,自正以正人,造就出内在凝聚的整体。统之正,是汉代公羊学诸家论说大一统的共同关心,是大一统理论的核心。因此,如果要简略概括《公羊传》和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应该为“大一统”补足语义,其意涵是“大其一统于正”。“统正”,才是公羊学所“大”之···

【吴飞】经学何以入哲学? ——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哲学应该讨论本源问题,但并不认为本源问题指的就是逻辑-语言的本源问题,而应该是生活经验的本源问题。无论在中西文明中,经学都不止是回答本源问题的范例,而且构成了生活经验的骨架。笔者将经典分为原始经典与创作经典两类,认为原始经典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往往溢出理论的解释;创作经典虽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却基于原始经典···

【王晓娣】儒学民间化:阳明后学“觉民行道”的社会伦理建构

阳明后学通过乡约制度的建立,将内涵心学伦理教化的儒家伦理制度和规范呈现出来,使得民众自觉形成对人伦之理、教化之道的伦理认同。而对发展经世致用之实学的提倡,促进了经世济民实用儒学的民间化发展,繁荣了国计民生。阳明后学自觉进行“传学脉”“觉民众”的儒学民间化社会伦理实践,对重建晚明社会伦理秩序,重拾道德人心具有积极的···

【伊丽娜】俄罗斯学者视野中的儒学

俄罗斯学者出于了解中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合作,以及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等目的给予儒学以特别关注。他们对儒学本身的价值内涵、儒学是否为宗教、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儒学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当今中国治国理政中所包含的儒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种视野中的儒学研究···

【廖晓炜】性恶、性善抑或性朴:荀子人性论重探

以性伪之分为逻辑前提,荀子认为在没有伪的作用与干预的自然状态下,人性与恶之间具有必然性的关联,这可说是荀子言性恶的确切意涵。此说既是荀子驳斥孟子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也是其论证礼义之必要性与国家起源诸说的理论前提,因而最能突出荀子人性论的理论特色。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弱性善说、性朴说与其性恶论分属不同的理论层次,相···

【林桂榛】荀子《性恶》定本全文(附荀子诗赞二首)

本荀子《性恶》定本综合四种重要宋本及前贤成果而得。本校定始于2008年5月13日校者于该篇“性不善→性恶”之义理与修辞推定。周炽成先生2007年发表《荀子:性朴论者,非性恶论者》一文的同年,校者亦明确指出荀子论性“多是指自然之性………‘性恶论’系后人篡改”。2016年校者强调受周说影响:“一般学者只知荀子说‘性恶’,但无视荀子说‘材朴’,···

【王琦】经义、君德与治道* ——宋代《论语》经筵讲义研究

《论语》从仁宗时便已成为宋朝诸帝经筵必学的经典,尤其是在高宗、理宗朝被反复进讲。《论语》中蕴含的为学明道、正心修身、孝悌爱亲、仁政德治、节用爱人、学为圣人等思想,是经筵官们借助经义诠释引导帝王以“学”明“道”成“德”致“治”的经典依据与价值源泉

【程苏东】《汉书·五行志》体例覆覈

《汉书·五行志》旨在纂合董仲舒、京房、刘向、刘歆诸人的灾异学著作,建立起一个新的儒学灾异论体系,其中尤以向、歆父子所纂的两部《洪范五行传论》最为班固所倚重。不过,这两部《传论》所据《洪范五行传》版本存在重要差异,而向、歆父子对于多种灾异现象的定性亦复不同。《汉书·五行志》在纂合二书时,以刘向《洪范五行传论》作为···

【王楷】当代儒家伦理研究的方法论省思

在方法论的意义上,后果论、义务论、德性论三种伦理学进路下的儒家伦理阐释各有所当,亦各有所偏。相对而言,儒家伦理与德性论在理论旨趣上表现出更为深刻的契合性。有鉴于此,当代学者做儒家伦理研究,在方法论上有必要保持自觉的反省意识,对西方伦理学理论的意义和限度应有足够的警醒,从而得以在两种不同的伦理学传统的哲学会通中···

【黄勇】程颢的美德伦理学:超越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

与当代西方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不对同感为什么是美德做进一步说明不同,程颢将万物一体感与儒家最重要的美德即仁相联系,认为只有仁者才能与万物为一体,而仁又属于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人性。所以万物一体感之所以是美德,是因为它是人之为人或人之为健全的、没有缺陷的人的标志。在这一点上,又可以将程颢看作是个理性主义美德伦理···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