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辉洪】孔孟之间的德性心性论开展

德性内在于心是先秦儒家德性论的基础观点,然而对于心如何具有德性看法不一,孟子与告子的义内、义外之辩显示两种的思路。其一是孔子后学中常见的仁内义外说,以能动之心将内在的自然性情与外在的礼义结合起来,以成德于心;其二是思孟的仁义内在说,在人而非外物之中寻求道德的根基,从而以“自反”来成德。孟子在继承子思人性论的同时···

【曾海军】经典、民情与见识——《论语》中的“负面思想”辨析

《论语》中有很多被当作“负面思想”的语录,往往被指出有各种不同的局限性。有见识的学者可以感受经典的力量,懂得其中言情与言理之别,或者能洞悉民情,对“民”的定位既不“失人”亦不“失言”,以及对于《论语》中的思想即“见”即“识”,懂得其超越各种局限性的价值,明白并没有所谓的“负面思想”。

【景海峰】重振经学:在经典诠释中释放儒学的生命力

发掘经典中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活化其中的普遍价值,从而充分彰显出义理之学的意义。阅读经典不只是拆解文义,而是一种生命浸润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体会这些历史传承物,通过与之精神的相遇,使生命个体与历史情景发生契合,才能够将“我”融贯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之中。经典诠释为儒家思想的不断转化提供了强大能量,为之迈向新的理论创造···

【陈永宝】小学与哲学:论朱熹蒙学思想中的儿童哲学

朱熹的儿童哲学需要包括教师主导、价值引领等方法论层面,也包括天理意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知识论及修身至德的伦理学面向。探讨朱熹的儿童哲学,既要尊重儿童哲学的发起者李普曼对儿童哲学所下的定义,亦要挖掘朱熹儿童哲学的独有特色。朱熹的儿童哲学需要包括教师主导、价值引领等方法论层面,也包括天理意识的本体论、格物致知的···

【陈岘】试论清代易学转型中的图学批判与汉学复萌

图学批判运动实与“汉学”无涉,清代易学中之“汉学”范畴理当适度缩减,将其起点延后至惠栋。“汉宋之争”说和“两派六宗”说分别将两汉象数易与宋代图书易、义理易与象数易相对立,然而两说均无法在二分法中合理安置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与图书易学的位次及关系。以象数、义理、图书三分,可以成为对历史上易学类型划分的修正方案。

【张新国】身体、心灵与自然的融通——王阳明心学主体性的结构

相对于程朱理学较为注重人的行动的理据和根由,阳明心学则既注重美德所从出的人的内在良知即“心灵”,同时也颇为注重人的道德行动展开的直接现实性基础即“身体”;在本体论上则显示为,自觉在气论中展开其心学演绎,建构一种即主体即本体、既重价值型塑又重现实关怀的道德哲学新形态。

【唐纪宇】一物两体——张载气本论中的“性”之观念探析

张载的气本论哲学在北宋五子中有着独特的理论形态和思想理路,他指出任何以“一”为理论起点的哲学思考都存在着一种根本上的困境,即“有两亦一在,无两亦一在”。因此,在其哲学中没有关于实然世界背后之所以然的观念,而是以“气”作为其全部思考的基础。“气”不同于质料,亦不等于物质,而是有着“一物两体”本质结构的实有。由此,张载不仅···

【史应勇】再论郑玄经学——兼与乔秀岩先生商榷

以文本为核心的经学诠释和经学的实践性之间的矛盾,是郑玄与王肃的经学争议的关键。郑玄这种颇有“本本主义”倾向的经学解读方式,其意义究竟在哪里,还需认真讨论。以文本为核心的经学诠释和经学的实践性之间的矛盾,是郑玄与王肃的经学争议的关键。本文从郑学的形态背景、体系性、和唯文本与重实践的矛盾三个方面,全新地讨论了郑玄经···

【杨昭】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融合互补:晚清“公羊学”研究百年回眸

学界主流意见认为《公羊》学即是“微言大义”之学,晚清《公羊》学恰构成常州学派至龚自珍魏源,终于康有为的今文经学谱系。

【丁子江】新实用主义与当代西方儒学的趋向

本文着重分析与比较当前西方儒学研究中新实用主义的趋向,揭示它是如何构成西方儒学研究的某种思潮运动的。在阐析这种趋向时,本文将审思其焦点论题。本文主要目的是探究这些学术研究论题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讨论那些有争议甚至令人困惑研究论题的某些合理性。儒学新实用主义趋向的意义是多重的:它为当代西方儒学研究的发展开辟···

【蒋文】由出土及传世文献看先秦“德”的具象化

本文通过考察西周铜器铭文、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等出土文献,以及《尚书》《诗经》《左传》等传世文献,从“德”有声音、有气味、可以享食三个方面入手,论证了先秦时期“德”存在较明显的具象化倾向。

【林安梧】《易经》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刍论 ——以王弼《明象》与“存有三态论”为中心

本文旨在经由中西哲学的对比,阐明《易经》所隐含的现象学思维,并由此衍申讨论与其相关的“道论诠释学”。首先,揭示《易经》思想为一象征之逻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逻辑。其次,以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为示例,阐明其现象学思路,指出“道、意、象、言”与“道论诠释学”密切关联。再者,经由“存有三态论”的现象学与道论诠释学之结构的···

【董春】王弼易学的经学前见与义理新意

王弼的易学思想并没有绕开汉代经学的“前见”而另辟蹊径,他对体用关系的思考,乃是对汉易中的天人感应、阴阳灾异说之反思,他认为只有透过此纷繁复杂的现象去寻求至高不变的本体,方能对此天人问题有一根本性的认知,从而为规范人事提供依据。王弼对象数诠释范式的批判,固然有“援道入儒”亦或是“于形上学深有体会”的因素所在,但就其根···

【林桂榛】《论语》《孟子》天文学知识与汉注等之谬

《论语》中的匏瓜非指植物性的匏瓜,乃是天上星名。“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之“中”乃观日测影之标杆即表槷,《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信念来源于五百年五星一聚会的天象以及对该天象的吉兆信仰。《荀子》批判的思孟学派“五行”乃是参照原始天道历数之五行而创立的人间德性五行说,并强调仁义礼智圣五德乃人性本有,强调仁义礼智···

【白发红】宋易河洛学的传承脉络:从刘牧到程大昌

《易数钩隐图》承认圣人则《河图》《洛书》而画卦作《易》,但没有详细展开。程大昌认为,《河图》为本、《洛书》为用,并以《说卦传》“乾坤生六子卦”为核心,统一了《易传》中诸种圣人作《易》的说法,解决了刘牧系河洛学“圣人如何画卦《作易》”的根本问题。

【姚海涛】忧患意识的抽绎与省思——以孔子对忧患的豁显为例

产生于商周之际的忧患观念可通过对我国先秦时代众多典籍的文本线索钩沉而开显出来。孔子对于理论形态的忧患意识有豁显之功。

【姚海涛】荀子读书为学的抽绎与省思

以荀子为中心,从书目选择与读书次第、读书为学目的与态度、读书为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抽绎与省思。

【姚海涛】忧患意识的抽绎与省思——以孔子对忧患的豁显为例

产生于商周之际的忧患观念可通过对我国先秦时代众多典籍的文本线索钩沉而开显出来。孔子对于理论形态的忧患意识有豁显之功。

【欧阳祯人】从《拔本塞源论》看王阳明与陆象山的关系

陆象山与王阳明都是孟子思想忠诚的继承者。《拔本塞源论》与陆象山的《与邵叔谊》等文献有着惊人的承继关系。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深受陆象山的启迪,是陆象山的思想之观点、角度、思路、构架的扩充、重构与发展。

【吴飞】三年丧起源考论

现代学者对三年丧何时成立,产生了种种争论,使之成为理解中国礼制史的一个核心问题。东夷人三年丧之服,却又经斩削而成,不缉边,初或无斩衰之名。经孔子及其弟子提倡之后,此种丧服被纳入周人原有之丧服体制。夷夏丧服制度的结合,不是一两个人的提倡导致的,而是一个长期就有的趋势,孔子只是更加大力推动这一趋势,并将它理论化而···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