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江】礼仪、信仰与精神实践——以朱熹祭孔“礼仪-经验”为中心

祭祀先圣孔子的礼仪行为,贯穿于朱熹生活之中,但这种礼仪行为所产生的经验,及其对于朱熹的影响,却很少受到学者的注意。透过朱熹对于祭祀的理解可以发现,他很坚定地相信在礼仪过程中能够实现与祭祀对象的“感通”,由此,祭祀孔子过程中与“先圣”的感通,对于朱熹有着特别的精神意义

【杨艳香 翟奎凤】早期“神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兼谈“《易》以神化”为《周易》旨归

有学者批评《庄子》“《易》以道阴阳”之说为“未知《易》”。实际上,司马迁《史记》引孔子所说“《易》以神化”更能揭示出《周易》的主旨和根本精神,孔子“《易》以神化”比《庄子》“道阴阳”之说更为深刻。

【郭沂 刘悦笛 梁涛】孟荀之争与统合(笔谈)

李泽厚先生于2017年提出的“举孟旗,行荀学”宏论,再度挑动了学界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关于孟荀关系的新一轮研讨热潮。大而言之,“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事关“四书与五经关系之重估”“儒家道统再定义”“天人关系重思考”“政治与道德关系再厘定”“古今中西关系再协调”等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陶清】寻找儒学的原始问题

孔子时期儒学的原始问题,就是“性与天道”问题。“性与天道”问题的实质,就是通过关于人的本性的洞察,将作为伦理道德行为和活动动机的自觉意识、自愿情感和自主意志人文化成人的需要的一部分,成为能以如同饥食渴饮、男欢女爱一样自然而然地得以自我实现和自我确证的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

【唐文明】朱子《孝经刊误》析论

本文试图通过对《孝经刊误》的文本分析来阐明朱子对《孝经》的怀疑和肯定,把握朱子《孝经》学的立论分寸,并结合经学史上的有关看法从一种更为综合的经学观念提出对朱子《孝经》学的重新评价。

【王传林】“天数”统摄“人”与“政”——董仲舒数哲学的理论构架及价值展开

董仲舒数哲学是建基于“天数”统摄“人”与“政”之内在关联之上的。董子基于数与比数而建立的天人关系、天政关系不应只从宗教信仰与政治神学的角度来诠释,因为董子之论隐藏着通过比之天数而转借自然理性为“人”与“政”寻找道德理性与制度理性的理论动因。

【张利明】敬重与逍遥:儒道互补的身体观

先秦儒家、道家有着相异互补的身体哲学,儒家的敬重,重在人伦;道家的逍遥,贵在自然。在身体与世界关系、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把握世界以及立身于世界等方面得以展现,儒家的敬重与道家的逍遥的身体哲学观相异互补。以儒道互补的身体哲学为基础和延伸,在中国人的心理与情感中多有体现。

【杨国荣】精神人文主义:意义及其扩展

就精神人文主义的扩展这一角度而言,重要的是引入“事”的视域。精神人文主义的追求与现实之“事”的展开过程,具有内在的相关性。以“事”观之既可以视为精神人文主义意义扩展的前提,也为精神人文主义更深层面的展开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朱承】黄宗羲的公共性思想——以《明夷待访录》为中心的考察

黄宗羲的政治哲学在公共性维度有着丰富的体现。黄宗羲正视人性之私,但要求为政者在履行公职时应以公抑私,君主不能以最高权位谋取一家一姓之私,群臣也不能将职分定位于效忠一家一姓。黄宗羲主张,国家的大根大本在于制度建设,但制度建设的正当性不在于维护帝王统治,而在于其利于天下万民的动机与措施。

【云龙】“死生之道”与三教之判——王阳明由龙场悟道而归本儒学之密钥

生死问题作为龙场悟道的核心,实为理解阳明归本儒学、判分三教的一把密钥。由龙场之悟对生死一念的勘破,阳明洞达了生命存在的实相

【程有为】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和同思想

中国古代的和同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论述了和与同的区别,从总体上倡导和、同,并将它运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和同思想体系。

【方朝晖】中国文化为何盛行境界论?

中国文化中之所以一直盛行境界论,与中国文化此世取向(this-worldliness)的预设有关。在此世取向世界观预设下,如何与当下事物相处、在做人做事中达到圆熟,乃至在最高层次上与天地合一以找到不朽,是成为中国人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方式,这是导致境界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唐文明】从陈寅恪悼念王国维的诗文谈儒教人伦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在两篇悼念文字中,陈寅恪分别以“殉大伦”和“独立自由之意志”来刻画王国维的自杀行为。能够将这两种理解统一起来的只能是一个伦理自由的观念。不过,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基于人伦的实现能力理解自由,一种是以自由为基础重构人伦。这个思路的分叉处正是儒教与黑格尔的伦理自由观念的区别所在。儒教人伦观念的规范性重构应···

【郭美华】道德觉悟与道德行动的源初相融之在 ——王阳明知行合一论之道德—生存论意蕴

传统上从认识论角度对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理解,湮没了其更深的意蕴。在道德—生存论上并涵摄认识论理解,阳明知行合一说呈现出三层基本意蕴

【李玉良 王冲】《诗经》韵律翻译策略探察——以詹宁斯、许渊冲译本为例

韵律是《诗经》翻译的重要问题。韵律是中英文诗歌的共同属性之一,就《诗经》英译而言,韵律具有可译性是可以肯定的。

【王琦 朱汉民】“政者正也”析论

孔子为实现德政礼治的政治理想,援“仁”入“礼”,提出了“约之以礼”,“为仁由己”的方法,力图从自律与他律、修身与修心相结合的途径强化个体修养,重塑社会价值与思想信仰,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国家政治的有效运行,体现了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彰显了人本主义与德治主义精神。

【李竞恒】孟子与三代时期的小共同体治理

在诸侯国、各类领主层面,孟子推崇贵戚之卿的权威,并且赞赏世卿、巨室,君臣之间的关系带有浓厚殷周时代血缘、世臣的色彩,以限制君权,实现混合治理,达到平衡状态。

【方朝晖】“王道”考义

本文系统分析“王道”在先秦以来古文献中的出现、使用情况及含义变迁,指出“王道”一词源于帝、王、霸之分,本义指古先王之道,后世亦指理想为王之道、现实王者之道甚至孔子之道等。

【王庆新】中国要防止两个可能的危险误判——春秋华夏天下秩序的启示

西周末年,周天子的衰落动摇了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中原天下秩序的稳定,当时实力较为强大的几个诸侯国先后承当起稳定天下秩序的责任。

【倪培民】良药也需尊医嘱——阳明学普及所需注意的倾向

阳明心学是治疗当今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但良药也需要慎用。它首先需是真药,不能是似是而非的假药。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