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儒家工夫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进入21世纪后,一批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儒家工夫论研究成果出现,为我们理解儒家工夫论提供了借鉴。不过,因为在研究时长、讨论视野、思考维度等方面仍存在限制,因此当前儒家工夫论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克服,以使儒家工夫论所内涵的丰厚意蕴得到重新的解释和焕发新的活力。

【顾永新】经学文献与经学文献学刍议

以经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经学文献学,既是传统文献学的分支,也是传统经学的分支,具备经学和文献学的双重属性,旨在揭示经学文献的内容属性、形式特点、载体构造、范畴类别以及沿革传承、庋藏刊布的一般规律,并为其整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杨雪梅 谢文郁】中国道德重建,儒耶能合力吗?——张祥龙、罗秉祥对话评述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现状面临着急需进行引导与改善的状况。道德重建该如何回应现有的文化思想资源,中国的道德建设的出路在何方?

【莫天成】大孝终身慕父母——孟子论舜之孝以及儒学史上的诠释

儒家言孝,以舜为至极。孟子继承孔子论舜之孝,说“大孝终身慕父母”,同时提示我们将视角从“天子”转回到“人”与“子”这样更根本的身份意识中来;宋儒罗豫章则揭示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除了自我身份意识,父母本身的意义也被凸显;其后如朱子、王船山论孝,便无不本于此义。

【林孝斌】“神意”与“天命” ——评謝文郁与林安梧之耶儒对话

天命和神意在儒家和基督教思想传统中均是各自的核心性命题。简要来说,儒学重在倾听-契入中体会天命之意义,而基督教则在信心-启示这一宗教的路径中接受神意。

【常会营】董仲舒入祀孔庙甚晚历史考

释奠仪在周朝已经产生,是古代祭祀明六经之先师的重要礼仪。由于先师孔子在教育史及思想史、学术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后代释奠主要以孔子为主。

【杨祖汉】再论程朱、陆王二系的会通

基于近年对朱子思想文献之研究,笔者希望对朱子思想提出新的诠释。借用康德“自由与无条件的法则互相涵蕴”与“对于无条件的实践的东西的认识,是从自由开始,抑或从实践法则开始”之说,来说明程朱与陆王两种思想形态的特性,并提出可以会通之途径。本文对此构想作进一步展开,以期论证更为明白而坚固,并回应有关的批评。

【陈霞、黄怀信】《中庸》“南方之强”诠说——兼谈孔子的夷夏观

在《中庸》“子路问强”一章中,孔子对“南方之强”予以称赞。《论语》《孔子家语》等文献记载也表明,孔子思想中有明显推崇“南方”的一面。

【曾亦】《春秋》“素王”考论

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奔走于列国诸侯之间,以行道为己任。晚年归鲁,作《春秋》,欲垂法于后世。汉代儒家因以孔子为“素王”,并欲行其道于汉代。然“素王”之说,汉人皆无疑议,至魏晋始以为僭妄之说,后世儒家遂讳而不言。本文详考“素王”说的基本内涵,及后世儒家的不同态度;并结合古代相关文献,揭示出孔子欲效法汤、武而得国自王的抱负···

【王楚宁】海昏侯墓“孔子立镜(孔子屏风)”再释

墎墩海昏侯墓出土有漆木立镜一座,上有孔子及其弟子的画像及传记,社会上曾称之为“孔子屏风”。但王仁湘先生考察实物后认定此“屏风”实为立镜,故本文统一称此件文物为“孔子立镜”。

【吴灿新】《易经》中的政治伦理智慧

《易经》中的政治伦理智慧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根基之上的。民本主义精神是《易经》中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

【陈居渊】“易有太极”义新论

“易有太极”的涵义,历代学人分别以宇宙学、象数学、理学等不同的视域进行解读。在它传衍的历史进程中,也受到了来自学界的持续性批评与质疑。

【汪洪章】戴震学术的目的和方法——兼论其与笛卡尔哲学的相通性

戴震晚年学术萃于《孟子字义疏证》。他由“理”字考证入手,指责程朱“离人而空论夫理”,“视理如有物”,直击程朱形而上学理学之要害,并渐次拨开长期笼罩在道、理、义、气、性、命、情、欲等命题上的形上学迷雾,清理出一条“易简”便行、客观唯物的思想路径。

【莫天成】论朱子对欲望的肯定与安顿

朱子的欲望观继承自孟子,在肯定欲望和强调寡欲这两方面保持着一定的思想张力。就对欲望的肯定而言,朱子认为欲望是天理在人身血气上的表达,是天地生生之德的表现。而在强调寡欲方面,朱子认为良知良能才是人的天职,人应当与欲望保持距离,以保守自己作为人的本分而不僭越,同时应当以欲望本身所禀受的天理来裁成、安顿它。朱子对欲···

【何蕾】崇教与尊学:论中唐儒学复兴之韩、柳差异

韩愈推尊儒学、排斥异教,奋力擎起儒学复兴的大旗,其力倡儒学独尊的一元化价值取向和排佛行为的殉道色彩使其儒学复兴行为具有一层宗教意味;柳宗元则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儒学,将之视为一个主流学派加以辨析,坚持以儒为本,多元并存,以对先秦儒学经典的批判和对两汉儒学神性的消解著称。韩、柳二人对待儒学态度的巨大差异在···

【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以诗文证史”是指以诗词歌赋和笔记小说等文学作品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宋代以来的史家开始自觉地将诗文作为史料使用,形成了“以诗文证史”的史学传统。中国现代史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陈寅恪是其中最有成就的史家。

【张方玉】“孔颜之乐”的现代转型:论梁漱溟的新儒家幸福观

梁漱溟先生以传统儒家的“孔颜之乐”为根基,凭借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启了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哲学建构。其东西方文化比较的开放性视野,鲜明的“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意识,为现代儒家幸福观的建构提供了崭新的理论框架。生活儒学的主旨转向,道德视域中对儒家精神的现代阐释,重新确立了“乐的生活”在儒学中的价值与地位。

【刘旻娇】孟子评“淫辞邪说”新解——以“辟杨墨”为中心

孟子非常关注“言”的问题,认为“知言”与“养气”是成德的重要工夫。孟子站在儒家立场上,对同时代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析。以往的研究较为关注这些论辩对手的学术派别,但更为恰当的方法是从这些言论错误的类型和原因入手。根据孟子“辟杨墨”所揭示的典型错误特征,可以进一步分析陈仲、许行、白圭、宋等其他论辩对手的言论问题。

【陈畅】明清之际哲学转向的气学视野 ——以黄宗羲《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为中心

黄宗羲在其名著《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中提出了一条独特的明代哲学发展脉络,亦即心学的气学视野建构。黄宗羲由此建立以“理为气之理”与“事的本体工夫论”为主要内容的气学形上学,使得作为知识学的经史之学顺理成章地成为性理之学开展的一部分,展现出逸出传统理学思想藩篱的新意义。

【许家星】朱子的道统世界

朱子通过诠《四书》旧典和树《太极图说》新典的方式,推尊了以周程道学为正统的道学脉络,围绕道统建构了一套贯通形而上下的理论体系,实现了经学与道学的相融合,展现了思想建构与经典诠释的内在一体,体现出思想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的统一。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