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理”“性”辨

重东方理之本义,阐释由性而起,据理而顺,彰显性之本原;重西方理之本义,阐释由理而始,从分析而上手,呈综合之气象。东方实践智慧与西方理论理性之互补,相鉴相融之中,集合起阐释的全部价值与意义,在无限反思之长河中,趋向真理性认识。基于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传统,借鉴西方哲学及理性方法,可为当代阐释学基本规则的重要根据。

【张连伟 李晗】辟佛、反本与开新:二程“生之谓性”新解

“生之谓性”是先秦告子提出的命题,二程进行了新的阐发,将儒家的心性论哲学提高到新的高度。二程引入“气”的概念,以“生之谓性”诠释“性即气”,以“天命之谓性”诠释“性即理”,折衷告子与孟子之间的歧异,打通生命实存与德性超越之间的隔阂,用以对抗佛教空无寂静之性,解除佛教对儒家心性哲学的威胁。

【韩慧英】从“元亨利贞”看先秦儒家与《易传》思想之异同

如果完全以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为尺度,削足适履般地去理解《易传》思想,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易传》所包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当然也不利于我们对先秦哲学的全面把握与理解。

【刘悦笛】“巫祭之源”与“情俗之根” ——礼的历史发源综合考

礼的历史发源有“巫祭之源”与“情俗之根”两端。中国礼乐文明之所以具有“情理合一”的大智慧,恰恰是源于这样的历史实情:礼来自于巫术的理性化,经由了祭祀的中介,但其中亦留了情;礼来自于民俗的规仪化,经过了乐的环节,但其中亦有了情,这才塑造了中国人至今具有的那种“情理结构”。

【高晓锋】先秦儒家对“合礼性”和合秩序的追求

早在先秦时期,和合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哲学理念,被认为是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原则。秉承周文遗产而生的先秦儒家,特别强调社会秩序的和合、人际关系的和谐、诸侯之间的和平。礼作为周文的核心内容,在先秦儒家的视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几乎重要的先秦儒家都以礼的言说来建构他们所追求的社会秩序。换言之,先秦儒家所追求的社会···

【张俊】才性美学:牟宗三生命美学的形下维度

德性美学与才性美学是牟宗三生命美学的两翼。前者属于其形上维度,后者属于其形下维度,两者共同构成牟宗三人格美学的完整体系。

【王振复】时间现象学:《周易》的巫性“时”问题

《周易》的人文本涵之一,是巫性“时”问题。《周易》的时间意识理念,具有独特而深邃的人文素质,成为中国哲学的人文根源。

【丁涛】自然与道德——程颢对“天理”古义的扬弃与阐发

在程颢之前,“天理”具有自然、天命、道德等含义。为了批判佛老、复兴儒学,程颢对“天理”古义进行了改造。

【李巍】春秋大义与黄老思潮——“《春秋》以道名分”说探析

《庄子·天下》讲的“《春秋》以道名分”,历来被当成孔子成《春秋》的要旨,只不过是经学传统中的原教旨想象。

【魏后宾】从“生”“仁”互通看《易传》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从生仁互通的层次上看,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可与《易传》中的三个命题相对应:前期可配之以“天地之大德曰生”,是生仁互通确立的阶段;中期可配之以“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是由生仁互通向生生与仁互通转变的阶段;后期可配之以“生生之谓易”,是生生与仁互通完成的阶段。考察生仁互通的过程,可以发现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恰与黑格尔“正反···

【许家星】“羽翼朱子而有功于圣门”——论《四书纂笺》述朱与订朱兼具的学术特色

詹道传《四书纂笺》采用笺证形式,对《四书集注》作出了正其音、明其义、考制度、辨名物、究本末、补未言、列异说、辨错谬诸方面的考察,被称为“羽翼朱子而有功于圣门”。该书还就《四书集注》注音、字义、引文、史实、袭用古注、未及修改、两说冲突、与朱子它书说冲突等多方面之误提出中肯批评,体现了批判修正朱子的一面,四库馆臣认···

【郭征】王船山反“正统”的正统论

正统论讨论的是历史谱系中诸王朝继统之正与不正的问题。在正统论的思想史脉络中主要有两个框架:以五德终始为内涵的正统论,欧阳修建立的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对“正”与“统”内涵的探讨所形成的正统论。

【杨万江】论朱子思想的现代开展

本文是作者关于朱学传统如何发展现代性之观点的一个概要性论述。本文在描述朱子思想系统基本骨架基础上,阐释了朱子圣学思想进路的高端架构对现代性如何具有精神背景支持和精神动力意义;分析了朱子“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的思想结构如何内在地具有形成作为分科之学、经验实证和工具理性之近代科学的开展性;揭示朱子“理一分殊”说对世界···

【严寿澂】季本与《说理会编》

彭山提倡“龙惕”之说,属王门中“修证”派一路,而且较之邹东廓诸人,更强调主宰,更重视工夫。《说理会编》一书,论理气,论心性,即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此书分门别类,正如《四库提要》所说,乃仿《近思录》而作,而且内容丰富,论说详细,篇幅远过于《近思录》。

【白彤东】民族问题、国家认同、国际关系:儒家的新天下体系及其优越性

本文的出发点是中国的周秦之变是某种现代化,而先秦诸子所提出的是对现代性问题的回答。

【白彤东】谁之天下? ——对赵汀阳天下体系的评估

与百多年中国主流的从左翼或者右翼去以西化中的路径不同,赵汀阳的天下体系试图以中化西,利用中国传统资源对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全球体系所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但是,虽然有诸多洞见,但是在对西方理论和实践的批评,对传统中国的理论和实践的解读,对新的世界秩序的构建这三个方面,他对其具有先驱性的天下体系的论证,都有很大的问···

【董成龙】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与欧洲文明的战后重建

雅斯贝尔斯1946年首次提出“世界历史的轴心”概念,后来在1949年发展为“轴心时代”的术语。学界关于“轴心时代”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史实对比或用以反对欧洲中心论;澄清“轴心时代”的历史命意,有助于准确定位该术语及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通过历史语境的文本考查,可以发现,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伴随的世界历史叙事,包含着深刻的时代精神诊···

【倪培民】功夫伦理初探

如何在中国传统伦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一种功夫伦理?在宋明儒家那里,功夫总体而言指的是生活的艺术,而非仅仅是武术,虽然武术可以作为功夫的一个典型例子。如果以“坏人能不能有好功夫”作为切入点,将引导出三个逐渐递进的答案,每一个代表道德和功夫的多层次关系的一个层面

【崔海东】朱子主敬工夫平议

朱子的“主敬”彻上彻下,贯通于其工夫的各个阶段。一是在下学阶段,敬是具体的下手方式,是对身心的收敛。二是在上达阶段,敬是道心的自我唤醒,以自作主宰。三是在涵养阶段,敬是一种非理性、无对象的、待机般的心理状态,以贯通动静,其特点是“主一无适”。四是在践履阶段,敬则呈现为一种近乎宗教情感的“敬畏”。

【佐藤将之】台湾学者对转换《荀子》思想研究的尝试——兼论以“综合”与“变化”为线索···

众所周知,《荀子》中的“性恶论”历来被视为荀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不但对于宋代理学家,而且对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者而言,“性恶论”仍居于《荀子》哲学之核心,而往往成为他们“探讨”《荀子》哲学特质之预设或出发点。相对的,其“天人之分”的主张,则是在东亚地区引进西方哲学方法论之后所开始引起学者关注之部分,迄今也与“性恶论”一同被视···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