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解《左传》《国语》易筮之“八”

《左传》《国语》所载三则言“八”的易筮例是“遇艮之八”“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和“得泰之八”。“八”为筮数,三则易筮例均属于多爻变动而其不动之爻皆阴的情况,所以自其不动者言之,故言“八”;同时,因为至少有一阴爻不动,所以其动爻之数区间为2-5个爻位。按此,“得泰之八”就有一阴不动、二阴不动、三阴不动共三类七种可能的情况。

【乐爱国】朱熹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的诠释及其现代价值

对于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历代的解读,众说纷纭。汉儒认为,孔子不言性与天道;魏晋南北朝的儒者则把孔子所言与孔子学说之旨区别开来,认为孔子学说之旨在于性与天道,由于其理深微,不可得而闻也。清儒认为,孔子言性与天道在《易传》,又在平日教学中而不言,所以不可得而闻也。

【王涵青】环境伦理脉络中的天人关系与生活智慧——以《春秋繁露》中之“同类相动”为···

在当代环境伦理学层面,人类立基于“同类相动”,循序发展出“见端知本、贵微重始”的基本原则,“可节而不可止、当义而出”的主动积极参与原则,再以“类其进退”的方式响应天道秩序,而使整体存在界维持着自然律动,展现各种与天地参的实践生活智慧,并通过种种实践智慧,整体性地以一种天人感应特色之修正后的人类中心思维,指导人与他者(···

【崔海东】论叶适的形上学

学界一直认为水心专主经制事功而无形上学方面的建树,事实上水心在批判思孟、道学一系的道德性命的同时,又完整地复制其功能,建构了自己特点鲜明的形上学体系,其中包括以乾代道的“道”论、独阳无阴的天论、刚习并重的人性论,以及逆觉溯乾、克己复礼的上达与修身兼具的工夫进路。

【黄克剑】儒、道“赤子”之喻辨略

诚如赤子或婴儿以其潜在的丰沛生机和成长可能而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引“赤子”或“婴儿”以为譬,会因着取譬者价值导向的不同而使譬喻可有如是或如彼的喻义。

【贾永健】人“统治”人何以正当? ——亚里士多德“Natural Slavery”问题释解与演绎

在现代语境下,“Natural Slavery”实际是一种政治社会领域的理性分工论:人的理性差异决定人与人必然存在“脑力与体力、管理与被管理”分工和分化。面对所谓“禀赋决定论”甚至“种族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亚氏学说必须充分吸纳“自由开放、机会平等”现代文明观念方能更具解释力和生命力。展望未来,或许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为消灭“社会分工”这种···

【王泽】董仲舒年谱考补

学界对董仲舒的生平,尤其是生卒、对策年多有争议。关于生卒年,经考证可知董仲舒生于高祖六年(前201年),约卒于元鼎三年(前114年);关于对策年的材料颇多龃龉,取与史料矛盾最少的一说,系之于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与公孙弘同为公羊家代表人物,关系密切,在景帝、武帝时期的诸多学术、政治事件中均有交集,故附公孙弘年表。

【李祥俊】儒家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系统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三纲五常,三纲侧重伦理、政治关系上的价值秩序、价值规范,五常侧重普遍性的价值观念,两者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它适应同时又服务于中国传统家庭本位基础上的君主专制主义等级社会。

【崔海东】上下“一本”何以可能——论叶适重建南宋基层社会的方案

水心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君吏民一体、养教治兼备,国家公权力系统和基层民众公私相共、上下一本。然而宋代的现实是国家公权力系统放弃了在养民、教化方面的责任,养民的主体变成了富人,教化的对象集中于科举士子,基层的治民大权则落于吏胥之手,故形成了君民二分、上下相仇的局面。对此水心提出了上下双行、公私并重的重建方案:一是保···

【黄兆慧】天人之际的正统与“异端”——以董仲舒和王充为中心的考察

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天人合一”的观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天人相分”的反主流理念也始终存在。在“究天人之际”的过程中,作为儒家正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命题,而被称为“异端”思想家的王充提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的观点。前者明确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者则体现着“天···

【王涵青】环境伦理脉络中的天人关系与生活智慧——以《春秋繁露》中之“同类相动”为···

《春秋繁露》中由“同类相动”作为建构其天人感应系统的基本方法、驱动天人感应系统运作的律则,并赋予人参天的能力与责任。

【方朝晖】孝治与社会自治 ——以《孝经》为例

《孝经》主张基于人的尊严、遵循人的天性、顺应人民自生自发的需求等孝治思想,与现代市民社会自治与理性化的思路一致,可以转化为促进行业及社会自治的重要资源。从黑格尔、涂尔干重视从宗教、道德、习俗等传统资源来实现市民社会自我管理这一思路看,儒家孝治天下的治道思想,同样有助于今天中国市民社会的自治与理性化发展。

【崔海东】回到“家”、“乡” ——宋明儒学的政治实践及其启示

儒家政治理想所面临的现实是,虽然国家公权领域素为君权所垄断,自身难有作为,然双轨政治格局及基层自治义理又使儒家在家族、乡党此一中枢领域得以主体出现并大有作为。宋明儒即在此领域成就卓越。当代政治儒学惟诉诸国家公权而忽略家族与乡党二者而成困局,故当以宋明为鉴,转向下行,重新界定“家”、“乡”之现代形式,而后回归中枢、···

【方达】涂人何以为禹——诸子学视域下荀子“群”思想的再考察

在荀子思想的研究脉络中,对“群”的阐释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晚清时,严复首先将荀子之“群”阐释为广义的社会学思想,其后康有为、梁启超又借此将清末兴起的“群学”赋予西方政党的涵义。

【崔海东】栖居自然如何可能 ——《老子》哲学的存在论解读

老子自知依人之有限,对于道与宇宙之无限永不可企及,故而解决人的存在问题,须将视角回收至人自身,由法道及天地之自然变而为法人之自然。

【丁四新】近四十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的三个阶段

以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10年代初为界,近四十年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谢遐龄】董仲舒给儒家的定位:宗教还是神学?

董仲舒坚守儒家立场,确认天地大道一阴一阳,阳者天德,阴者天刑,阳顺阴逆,德主刑辅,为君王行仁政奠定理论根据。当时的宗教整合已完成天与五帝的神祇体系,董仲舒吸收、综合各家学说,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论断,论证三代改制不变道,确立了天高于五帝之原理。以五行失序、相干与君王失德之间的关联,以及天象示警,系统化天人感应理···

【张立文】和合生活境界论

在信息智能时代,人类作为在世的“灵明”之物受到挑战,但每个人所拥有的生活世界各自拥有,便超拔为生活境界,作为生活方式和精神心态的生活境界是客体社会历史演化过程和主体智能创造的自由选择的融突和合。

【吴根友】“数据化儒家”何以可能——与徐英瑾教授商榷

面对大数据主义可能导致的数据专制主义的“秦政”,徐英瑾教授提出以儒家小数据主义的“周政”对冲这种危险性,进而在大数据主义时代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权。依照赫拉利的观点,在真正的数据主义时代,“信息自由”将是第一原则,体验、上传、分享将成为数据主义时代人们新的生存方式。

【王顺然】“自卫反鲁”之后:孔子对“乐”的重建与提拔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虽然对孔子重建“乐”、“乐教”之功绩有普遍承认,却对孔子如何重建、甚至提拔“乐”、“乐教”缺乏系统整理与说明。有鉴于此,本文将分三节展开对孔子重建“乐”、“乐教”的讨论。首先,我们以“作乐”、“奏乐”、“赏乐”三分的结构,重建对先秦“乐坏”现象的解释。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