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心的理想社会模式是君吏民一体、养教治兼备,国家公权力系统和基层民众公私相共、上下一本。然而宋代的现实是国家公权力系统放弃了在养民、教化方面的责任,养民的主体变成了富人,教化的对象集中于科举士子,基层的治民大权则落于吏胥之手,故形成了君民二分、上下相仇的局面。对此水心提出了上下双行、公私并重的重建方案:一是保···
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天人合一”的观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天人相分”的反主流理念也始终存在。在“究天人之际”的过程中,作为儒家正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命题,而被称为“异端”思想家的王充提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的观点。前者明确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者则体现着“天···
《春秋繁露》中由“同类相动”作为建构其天人感应系统的基本方法、驱动天人感应系统运作的律则,并赋予人参天的能力与责任。
《孝经》主张基于人的尊严、遵循人的天性、顺应人民自生自发的需求等孝治思想,与现代市民社会自治与理性化的思路一致,可以转化为促进行业及社会自治的重要资源。从黑格尔、涂尔干重视从宗教、道德、习俗等传统资源来实现市民社会自我管理这一思路看,儒家孝治天下的治道思想,同样有助于今天中国市民社会的自治与理性化发展。
儒家政治理想所面临的现实是,虽然国家公权领域素为君权所垄断,自身难有作为,然双轨政治格局及基层自治义理又使儒家在家族、乡党此一中枢领域得以主体出现并大有作为。宋明儒即在此领域成就卓越。当代政治儒学惟诉诸国家公权而忽略家族与乡党二者而成困局,故当以宋明为鉴,转向下行,重新界定“家”、“乡”之现代形式,而后回归中枢、···
在荀子思想的研究脉络中,对“群”的阐释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晚清时,严复首先将荀子之“群”阐释为广义的社会学思想,其后康有为、梁启超又借此将清末兴起的“群学”赋予西方政党的涵义。
老子自知依人之有限,对于道与宇宙之无限永不可企及,故而解决人的存在问题,须将视角回收至人自身,由法道及天地之自然变而为法人之自然。
以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10年代初为界,近四十年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董仲舒坚守儒家立场,确认天地大道一阴一阳,阳者天德,阴者天刑,阳顺阴逆,德主刑辅,为君王行仁政奠定理论根据。当时的宗教整合已完成天与五帝的神祇体系,董仲舒吸收、综合各家学说,以“天不变道亦不变”论断,论证三代改制不变道,确立了天高于五帝之原理。以五行失序、相干与君王失德之间的关联,以及天象示警,系统化天人感应理···
在信息智能时代,人类作为在世的“灵明”之物受到挑战,但每个人所拥有的生活世界各自拥有,便超拔为生活境界,作为生活方式和精神心态的生活境界是客体社会历史演化过程和主体智能创造的自由选择的融突和合。
面对大数据主义可能导致的数据专制主义的“秦政”,徐英瑾教授提出以儒家小数据主义的“周政”对冲这种危险性,进而在大数据主义时代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权。依照赫拉利的观点,在真正的数据主义时代,“信息自由”将是第一原则,体验、上传、分享将成为数据主义时代人们新的生存方式。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虽然对孔子重建“乐”、“乐教”之功绩有普遍承认,却对孔子如何重建、甚至提拔“乐”、“乐教”缺乏系统整理与说明。有鉴于此,本文将分三节展开对孔子重建“乐”、“乐教”的讨论。首先,我们以“作乐”、“奏乐”、“赏乐”三分的结构,重建对先秦“乐坏”现象的解释。
《经筵讲义》是朱熹为引导宋宁宗成君德立圣治,建构其理想的帝王之学而作。为此,他紧扣《大学》三纲领,以“天理”所赋之“明德”作为人的本质属性,诠释了尧舜可学而至的理论依据及工夫进路,从而将帝王纳入了“天理”所规范的范围,要求他与普通人一样按照理学的标准修身,成就盛德至善的圣王功业,寄寓了朱熹以学术影响政治,以理学建构···
近代以来,学者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对《周易》两次“伐鬼方”的记载多有关注和探讨。但由于不了解《周易》卦爻辞一贯的历史叙事,这些探讨只是抽象地肯认之,而不能对其确切含义作恰切的了解。
反思秦亡和时变之鉴,论证改朝换代的合法性,国家实行何种统治形式和建立何种秩序,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及围绕此一问题的学派斗争,它们是汉初乃至西汉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
孟子在继承孔子“忠恕观”中之德性主体、心理发生和推己及人三大原则基础上,提出“四端说”,其内含转化机制,形成了“本心→四性→四心/四端→四德→成己→及人→爱物→知天/事天”完整的“内圣”开出“外王”的体系。
荀子之所以没有从祀文庙,乃因为其生命形态根本不能传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有必不可少的超越神圣维度,但荀子因为完全切断了人与天的连接,故根本体会不到这个维度。由此,荀子的生命形态完全是一层的、经验的,从而使得荀子只是一个冷静、密察的学人而不是像孔孟那样的圣者。这样,荀子的思想特征乃是:横向的、广度的,经验的、观解的···
《孝经》在议论之余,往往引《诗》以明之。《孝经》所引《诗》,与《毛诗》相比,文字相同者有七处,与三家诗相同者有三处。
尽管荀子提出性恶论,与儒家正统思想似乎格格不入,他的基本理念其实还是维持儒家的传统,坚信道的变化有常,圣王有独特的道德认知能力,以及价值规范有独立存在的客观性。荀子的「偽」可以看作是建构,但是他所强调的建构是实际的礼制王法,不是价值规范的内涵。本文的结论是荀子提出圣王对礼制王法的建构不等于他接受建构论。建构论···
王阳明一生追求大人之学。大人就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人。这个大人无论在本体论、认识论还是道德论上都有其高明之处:在本体论上,此万物一体之大人超越了唯物唯心之局限,真正体现了天人合一之境界;在认识论上,也解决了唯心唯物认识论上的难题;在道德论上,其道德更加源始和完整。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