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民】汉以后的帝国治理体系:儒法互补、王霸并用

本公众号将从“三代国家治理的霸道和王道”“儒家的国家治理目标:民意”“法家的国家治理目标:效能”“汉以后的帝国治理体系:儒法互补、王霸并用”“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论”五个篇章依次推出朱汉民教授的《儒、法政治治理思想及管理学意义》以飨读者。

【专访】王学典:重振《孔子研究》当年的辉煌

山东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2021年,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在教育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砥砺奋进,锚定“四个高地”建设,扛起“两创”时代担当,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

【专访】陈来:从贞元之际到元亨之际(下)

孔汉思搞的全球伦理,我并不反对,但他的毛病和问题在哪呢?就是他没有突出责任伦理本身的重要性,他的全球伦理和责任宣言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对已有人权宣言和人权公约的解释、说明或补充,没有注意到其实权利和责任有着根本的不同。

【专访】徐梓: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不能开设成第二门德育课

我自己是希望传统文化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传统文化教育还可以促进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只有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有可能解决“我是谁”的身份认同问题,解决我们来自哪里、又将走向何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有比单纯的道德教育更加丰厚的内涵,不能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德育,不能把···

【专访】陈来:从贞元之际到元亨之际

1988年我就指出,儒学和现代文化的关系,需要我们从多元文化结构论的角度来看。现代文化需要多元文化要素的合成,其综合的结构和指向,以确保其指向一个平衡的、理想的方向。但不能强求系统的每一个因素都要同一个指向。西化派就是这样,强求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指向现代化。

【专访】陈来:从贞元之际到元亨之际

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儒学正重新以可敬、可亲、可爱的正面形象回归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世界,中国思想文化界也涌现出一批志在弘扬儒学、复兴中华的所谓大陆新儒家,一些充满豪情和激情的儒学青年也纷纷登场,这些社会文化现象都是值得肯定的。八十年代以来,几十年如一日,陈来先生一直站在时代思想文化的中心,广泛而···

【专访】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北京中轴线为何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作为一组长达7.8公里的巨大建筑群和城市空间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是历经700余年发展形成的富有韵律、和谐,具有强烈标志性、仪式性的反映东方文明的都城中心区域。

【专访】杨庆中:《周易》与中国哲学(上)

文化自信开启了文明自觉,而脱离了经学的中国哲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中国传统“经学”则应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突破口。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网合办的“哲学的殿堂——2021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名家讲座系列”反响热烈。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杨庆中主讲的“《周易》古经对孔子···

【专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马克思与孔夫子何以在实践观上跨···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标举的“实事求是”,是对此哲学问题的深刻回应,也是百年来屡创成就的重要法宝,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内核,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姚中秋:为什么说“天人合一”从最深处塑造了···

“中国哲学中的‘天’是生生不已的万物之全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姚中秋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敬天和“天人合一”的观念,从最深处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根性,带来中国人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包容的文明观和人本中道的生态观,使中华文明做到“可大可久”。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王绍光:“人民至上”为何写入中共第三个历史决议?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日前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中共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为“十个坚持”,“人民至上”居突出位置。

【吴光】儒学与中华家文化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是我们每一个人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中华“家”文化的根本内涵及其与儒学的关系,合理定位其在中华传···

【周建刚】“周程授受”奠定了郴州濂溪书院在宋明理学中的特殊地位

2021年11月7日,应郴州市文旅广体局邀请,石头记读书社组织专家团队到该市调研赋能文旅融合大计,专家实地考察了裕后街、苏仙湖、濂溪书院、女排训练基地等现场,并就该市濂溪书院修复利用、郴州夜游文化品牌打造、高端文化论坛策划等进行座谈研讨,本文为周建刚教授发言。

【王中江】《儒家的一贯之道:成己、成人、成物和“仁”的精义》现场互动

儒家的学问是为己之学,是成就自我、成就他者、成就万物的生命之学。儒家的仁爱首先是自爱。基于自爱而产生的共情,推己及亲是孝敬父母,是爱父母;推己及人是爱人,是人类之爱;推己及物是爱物,是万物一体之爱。这是儒家"仁"的精义和普世价值。

【杨朝明】正本清源认识中国儒学

2021年12月18-20日,由河北省儒学会主办,河北省儒学会学术委员会与教育普及委员会联合承办的第二期儒家经典学习班在石家庄开班。本期学习班礼请著名儒学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先生及其弟子担任主讲。学习内容为儒家经典《大学》《中庸》。

【盖琳】为何理解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华文明根性入手?

从2005年开始在欧洲议会工作至今,我接触过不少欧洲的政党。因为工作需要,我参加过一些议会中日常的党团大会,如人民党团会议、欧洲保守与改革党团会议等。我也参加过几次英国保守党的年会、地区会议、选区会议,并在两次欧洲大选中为英国保守党拉选票。由于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是一个跨党派的组织,议员们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党派,···

【专访】杨朝明:为什么说儒学是超越时空的思想?

随着“考古盲盒”带热考古,《天工开万物》等网络短片让传统技艺重回公众视线,传统文化正在重新变得流行。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棵大树,儒家文化无疑是树干,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儒学本身是超越时空的思想,只要人类还生活在一起,哪怕百代之后,也仍然能作为为人处世之道。他既为传统文化的一些···

【专访】吴根友:“天人合一”观念何以塑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要处理的三大重要关系之一。梁漱溟曾论及关于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己关系。但现代生态危机暴发之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历史角度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逐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构自然的过程。在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占主导地位,倡导人与自然···

【专访】谢茂松:民本与天下,何以成为中华文明的底色?

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谢茂松认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培育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继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秩序的架构。中国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路文明,其“可大可久之道”亦孕育于民本思想及天下意识中。

【专访】刘东:“天下大同”何以必然来自人类的“共通理性”?

当今世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大疫情,全球化浪潮遭遇困境,西方国家民族主义抬升,“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人类文明该往何处去?古老的东方文明能否成为当今世界性困境的解药?中国在追寻文明之根的过程中应当怎样“激活传统”“返本开新”,并让世界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下大同”等重要的社会理想和世界观?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