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2日,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在京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儒学: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来自全球近110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共聚一堂,来祝贺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30周年。在大会期间,《风云对话》专访了四位来华参加本届儒联大会的国际政要,他们表示儒家思想对于解决危机、化解冲···
今天,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重要作用。穿越千年时间长河,先秦思想在多方面对当今世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为全球文化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也为现代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个人修养与道德教育等提供有益启示。
毕教授的研究致力于从哲学、历史、人类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出发,探讨儒学与现代性的关系,旨在理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复兴与影响力,今天的讲座即与此相关。
这次来开会,我本想讲一点孔子基金会的成就。但成果展览和纪录片都已经展示了,也不必重复了。来的路上看到昨天发的小视频,学典兄有一段讲话,说孔子基金会的成立是中华文化复兴的起点,我觉得讲得很好,层次也高。所以我就不具体讲成就成果了,讲讲我对孔子基金会成立和活动的几点认识。
202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75年之际,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与台北三一寰宇文化协会第九次联合举办两岸礼乐祭孔典礼,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
近些年国内很多高校积极实行大学书院制,以期用“学院+书院”管理方式来化解当代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欢迎各位同道来到古城正定,一起研习释奠礼仪。
祭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是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在各地的孔庙和文庙等场所举行的祀典。近年来,越来越多喜欢中国文化、渴望了解儒家思想的人到当地的文庙、书院等地参与祭孔活动。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位于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庙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儒家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历代崇儒的见证,而坐落其间的十三碑亭尤具代表性。亭内陈列大量碑碣石刻,记录了不同朝代加封孔子、修庙祭庙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除汉文外,还有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的碑文。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儒家思想也可从“功夫”的角度诠释。怎样帮助西方人更好理解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如何更好地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倪培民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上述话题。
本源社区书院由河南省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发起人胡葆森先生创立,是本源人文公益基金会下设旨在提升社会民众人文素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项纯公益项目计划。书院意在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书院为教育和传播形式,架构传统文化及人文教育推广的基础网络,营建更贴近大众的社会普及平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教育在现实生···
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长河中,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学,作为一抹鲜明的底色长久存在。在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中西对话进程中,孔子思想也是一个伴随着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主题。在学术界,它也因此被评价为“中国献给世界的伟大礼物”。
清华国学院从2017年起就有明代哲学这一会议系列的设计。从2017年起,我们先开始做的是阳明学,焦点是阳明学的文献,还是以王门后学为主,这是我们第一次开的明代的会议。第二次,也就是2018年,我们开的是刘宗周,因为那年正好是刘宗周(诞辰)的整年。
“书院梦是学术梦,贯通文史哲;书院梦是文化梦,出入儒释道;书院梦是教育梦,关系你我他;书院梦还是民族梦,承载家国天下。”这是我对书院发展的一个粗浅理解。今天的书院发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我对书院有以下这三点反思:一思大与小,二思新与旧,三思进与退。
孟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提出以“讲仁爱”“重民本”为主要内容的“仁政”智慧及“全球共同体”思想,推崇和平和谐,反对不义战争,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社会理想。这些思想智慧展现出永恒价值,与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契合,对当今世界经济···
人类文明从原始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金融文明、人工智能文明,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性的不断改造。
当前,世界正面临气候变化挑战,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极端天气等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性后果。为了应对危机,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能够提供指引的理念,以保护生态、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环境治理变革。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东南麓,肇始于唐,兴于五代,定名于北宋,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绵延于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将《论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人文通识课,这是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学院杜华伟老师践行“大思政课”的有力尝试。既是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杜老师巧妙地将二者结合起来,积极进行课堂改革,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与实效性,这是她多年来坚持不懈的事情。
文化交涉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相关讨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文化交涉学研究者强调的关键词包括“跨领域”“跨文化”“跨地域”“多对多”“多元化视角”“从周边看中心”。本报记者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郑梦娟和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近代东西语言文化接触···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