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拿下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6月13日,《典籍里的中国》播出第五期《论语》,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观众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
“前一天出现在辽宁高考政治考卷,后一天荣获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宝藏节目’实至名归!”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于6月13日晚8点播出第五期《论语》。
《典籍里的中国》出现在辽宁的高考政治考卷,荣获“白玉兰”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典迷”一片沸腾,“宝藏节目”实至名归。6月13日晚8点,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可为端午节的文化大餐。我们震撼、激荡,深深感悟:经典与时偕行,文化赋能征程。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梁启超先生曾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众所周知,《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于6月13日晚8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传统文化的现代打开方式,···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文中指出:“古人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孔、颜自得其乐,外物不能打动他,但世间常人居多,总有人“恶衣恶食”而“不堪其忧”,无法忍受居陋巷、饭疏食饮水的生活,他们自然是厌弃之的。可以想象,那些“恶衣恶食”之人一定也曾替孔、颜忧虑,甚至责怪他们不求富贵、不够上进、不去竞争,而他们岂知孔颜之乐乐在何处呢?这有点像某些专家批评今天的年轻人不求上进。
现代汉服的日常形制可以改良和演化,作一些现代的变通,使得其更适合现代生活节奏。但在比较正式的节庆、礼服、祭服方面,则还是遵守古制。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中华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张謇意识到落后必然挨打、实业才能救国,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
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学经典精义,虽然简约精要,但具有极大的拓展思维空间。比如,孔子《论语》、老子《道德经》、姚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都具有极为广阔的宇宙与人生的思维空间。这是以严密逻辑思维的西方论述所不可企及的。“云自无心任去来。”马公一浮先生以儒家入世事业,以佛家淡泊名利,自性心净,壮穆笃行,大有“声闻缘觉···
春节期间,一档叫《典籍里的中国》的节目在央视开播,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希望通过全新演绎,展开古今对话,“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第一期的主题,便是“先王之政典”——《尚书》。无独有偶,本学期我在学校开设了一门名为“先秦经典选读”的通识课,最先读的也是《尚书》。我在向同学们力荐《典籍里的中国》的同时,也试图引导大家···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2018年6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这句古语,就出自朱熹的《四书集注》。这是朱熹针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主张作出的阐释,意思是说“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也是为人民而设立”。借用这句古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
所谓的“新乡贤”,即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他们不但“有德”,而且“有为”,不但遵纪守法和睦邻里急公好义正直无私,为乡村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在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NO已成为历史陈迹,是大英帝国“殖民遗产”与“殖民情分”的谢幕礼。中英从1984年外交备忘录的妥协到2021年最终分道扬镳,折射出“一国两制”国际政治环境与条件的激烈变迁。国籍法与法律身份的清晰化,表面上是中英法律斗争及香港部分居民旅行权利的减损,实质上是中央对港全面管治权与基础立法者宪制角色的理性展现。
现代孝行,不仅要在道德文化上给予倡导弘扬,还要提供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支持,尽量不要出现这种现行规章制度甚至法律与行孝服丧送终的矛盾。解决这个冲突的现实可靠办法就是建议国家立法部门启动丧假的立法程序,这虽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情,但应该立即着手进行。
特朗普只是药方,对药方的政治批判与清理,无法取代对美国真实问题与矛盾的诊断和回应。美国民主重建不是以批判特朗普结束,而恰恰是以其为负面典型和反思开端,并有勇气直面特朗普主义所捕捉和提出的相关问题,相应设计和提出具有真正科学性与民主建设性的制度化解决方案。
江浙地区民间正在自发兴起一种“两头婚”,即男不娶女不嫁的小家庭,兼顾男、女父母双方家庭,生两个小孩,分别跟祖父、外公姓。对于江浙地区两头婚的兼顾父系、外祖系这一现象,在独生子女特殊时代,尤其具有“存亡继绝”的仁义意义。并且,也符合传统华夏习惯法的补充救济措施。
预测与展望2021年的中国,离不开与回望2020年相结合。回望之大者,离不开回望2018的中美贸易战、2020的抗疫以及脱贫完成。疫情加速了文明、大国的兴衰进程,兴者愈兴,衰者愈衰。中国在疫情的考验下加速了对于自己体制的完善,同时也更自觉、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文明底层结构,从而愈发增强其最深层的“文明意识”。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的连续未断裂的文明,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内聚力,其价值观就是《礼记》所说“亲亲”与“尊尊”,也即是孔孟的“仁义之道”,“亲亲”之“仁”代表和谐,“尊尊”之“义”代表秩序,二者形成文明体内部必有的张力。政立基于教,文教凝聚于儒家士大夫阶层对于以经、史之学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原典之传承与诠释。